摘 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即從長江最大支流漢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庫東岸岸邊引水,經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南陽方城埡口,沿唐白河流域和黃淮海平原西部邊緣開挖渠道,在河南滎陽市王村通過隧道穿過黃河,沿京廣鐵路西側北上,自流到北京頤和園團城湖的輸水工程。但隨著南北水調工程的建設,緩解了北方用水壓力,同時帶給沿線縣市新的發展機遇,但另一方面,丹江口水庫周邊區域的環境或多或少受到了一些影響,沖擊了當地農業、生態、航運等效益,損害了當地居民的利益。
關鍵詞:南水北調;農業;生態;人文;防治措施
0引言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可極大地緩解中國中北方地區的水資源短缺問題,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個省(市)的生活、工業增加供水64億立方米,供給農業用水30億立方米。工程將極大的改善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個省(市)受水區域的生態環境和投資環境,推動中國中、北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一項宏偉的生態工程和民生工程。受水區年均缺水量在60億立方米以上,經濟社會的發展不得不靠大量超采地下水維持,從而造成地下水大范圍、大幅度下降,甚至部分地區的含水層已呈疏干狀態。實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后,初期年均調水量95億立方米,后期根據需要進一步擴大調水規模,可使受水地區的缺水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生態環境將有顯著改善。
丹江口水庫,由1973年建成的丹江口大壩下閘蓄水后形成,橫跨湖北、河南兩省,由漢江庫區和丹江庫區組成。丹江口水庫位于漢江中上游, 橫跨鄂、豫兩省, 是國家一級水源保護區、中國重要的濕地保護區、國家級生態文明示范區, 水質連續多年穩定在國家二類標準以上, 水質優良。丹江口水庫多年平均入庫水量為394.8億立方米,水源來自于漢江及其支流丹江。水庫多年平均面積700多平方公里,2012年丹江口大壩加高后,丹江口水庫水域面積將達1022.75平方公里,蓄水量達290.5億立方米,被譽為“亞洲天池”。丹江口水庫作為南北水調中線工程的源頭,分析其受影響程度并積極采取措施是必要的。
1農業影響
丹江口水庫為滿足南水北調工程需要在原有淹沒面積上新增370 ,占所在縣總幅員面積的2.04%,導致22.44萬人的遷移,占該縣人口的8.1%,嚴重影響當地年總收入和當地稅收。丹江口一期工程淹沒、占用基本農田面積2.7萬,二期工程為滿足需求加高后,新增占地面積1.6萬,導致當地糧食大幅度減產,當地居民幸福度大大下降,農民人均減少耕地0.075,使得人地矛盾加大。南水北調工程的運行使得水庫下泄流量減少,下游農民灌溉用水量減少,制約了當地及下游區域農業的發展。同時由于水量減少,流速變慢,使得水體凈化能力減弱,影響農作物用水質量,直接造成每畝產量減少,除此而外,一些重金屬污染,使得農產品質量下降,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2人文影響
由于水庫所蓄水量需用于南水北調工程,使得水庫下泄流量減少,導致用于發電的水量減少,影響水力發電的經濟效益,同時引起水電站機組運行安全,使得不得不改變機組型號和出力,加大了改造費用發電量改造費用和維修費用,同時影響周邊居民用電保證率,由此引起火電的增加,也影響當地環境和居民健康問題;城市用水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居民用水保證程度也大幅下降,人均用水量和水壓都會降低,為了重建和改造供水工程,也使得投資額加大和一些資源的浪費。水量降低同時導致喝水水位下降,影響航運,一些原本可以通行的貨船也要變成噸位更低,吃水更少的貨船,導致運輸費用上升,影響當地商業貿易的發展。
3生態影響
3.1區域氣候發生變化
水庫面積的增加,使得周圍區域的植被減少,植被覆蓋率降低,植物蒸騰減少、地面滲透增加,同時由于水庫有效水體大量用于北調,水面蒸發也大量減少,使得區域內氣候發生改變,可能引起局部洪澇災害和局部旱災,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
3.2河道內水體的減少
使得水體自凈能力降低,降低生態環境的自我調節能力。當遇到平水年和枯水年時,由于水體大量用于南水北調,河道自凈能力減弱,使得整個庫區周邊范圍環境容量大幅度降低,同時使得河道魚類品種和產量減少。調水后水量減少,流量、水位、流速等水文情勢向不利方向進一步變化.同時水污染物將增加.減緩了水流流動,導致水體交換性能較差,升高的水位淹沒周圍水庫區。導致土壤養分流失,增加了水體中的微量元素含量,使得丹江口水庫存在富營養化的問題,藻類植物大量繁殖,影響河道內魚類的繁殖和生存。另外,工業廢水、農業廢水、生活廢水等污染物流入周圍支流中,再匯入水庫,使得水庫水質量大幅下降。
4南水北調不利影響的整治措施
4.1加強區域協調,創新發展策略
南水北調是一項大型工程,由南到北,緩解沿途的水匱乏等問題,同時也是一項需要不斷去改進和發展的工程,工程的運營需要水利部門,當地政府等多個機關和部門之間相互配合。可以成立相關的管理小組,用以統籌協調各部門之間的工作,同時認真傾聽民眾心聲,在滿足工程的運行和人民的需求間達到一種默契的平衡,創建新的發展策略,使工程的環境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達到最大。
4.2 頒布相關政策,提高生態保護意識
南水北調工程落成以來,國家根據發展時局和地方需要,不發布新的政策和措施,用以補償區域水污染治理費用,根據不同地區的損失程度的差異來定量定區域的進行補償。但還應完善環境效益補償機制,對當地政府的污染治理費用和工業廢水治理費用及時進行補償,同時創新農業、工業、生活的用水的協調政策,對污水排放和污水治理加強管理力度,建立完善的法律機制,使得污水治理有法可依,有跡可循。同時提倡減少農藥的使用,創新提高農作物產量的方式,加大對創新的獎勵制度。
4.3建立自然保護區
自然保護區的監理,不僅能減少水污染,改善水庫周邊環境,提高南北水調工程的水質條件和利用效率,同時還改變區域生物的棲息環境,為動植物提供了更好的棲息和繁殖場所,保護了生物多樣性,植被覆蓋率的提高還能有效改善區域降水和蒸發條件,提高區域自我調節,自我凈化的能力,實現對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結語
綜上所述,南水北調工程對沿線居民和城市來說都是新的發展機遇,但我們還要注意到由于調水區丹江口水庫下泄水量的減少,使的漢江中下游水資源利用矛盾更加突出。農業、居民、工業、環境等問題也隨之而來,我們不能顧此失彼,應當統籌兼顧,在滿足沿線用水問題的同時,也應當采取更多的措施用以丹江口水庫區域和下游人民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孫斌.關于南水北調工程與丹江口生態環境的關系分析與研究[J].中國地名,2019(12):39.
[2]白金明,張中旺.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對襄陽市水資源持續利用影響與對策[J].水文,2013, 33(4)
[3]樊丹,甘小澤,邵志慧,哉正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對丹江口庫區及漢江中下游區域農業和生態環境的影響與對策分析,2014,30(增刊):157-160
作者簡介:
楊川(1998.08-),男,漢族,湖北省棗陽市人,鄭州市高新技術開發區 鄭州大學 水利水電工程 本科生。
(鄭州大學 ?河南鄭州 ?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