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與大陸職業教育相比,我國臺灣地區職業教育起步早、發展快,本文擬從臺灣的技職教育體系、教育理念、教師隊伍、課程地圖、執業證照制度、產學研合作等方面進行分析,為大陸高職院校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臺灣職業教育;教育體系;教育理念;課程地圖;產學研合作
在臺灣地區,職業教育被稱為“技術及職業教育”,簡稱“技職教育”。臺灣的技職教育發展起步較早,并且隨著經濟發展背景的變化而處在不斷的變化和調整之中。臺灣職業教育于上世紀50年代開始起步,主要以職業學校為技職教育發展重點。到60-70年代初步形成,以五專、二專為教育重點,后來由于臺灣經濟結構發生變化,知識密集型產業快速發展,對高級技術人才需求加大,臺灣設立了技職教育體系中第一所技術學院,開始建立一貫化的技能教育體系。到了90年代改善升級,臺灣技職教育在“促進技職教育多元化與精致化”思想的指導下,重點推動學制改革、技專院校多元入學方案、技職教育國際化等多項改革措施。2003年之后臺灣技職教育趨于穩定發展。未來臺灣地區的技職教育的發展趨勢是,以全民為教育對象,進一步擴增高等技職教育機會,使教育機會擴大到社會各個階層,逐漸向大眾化教育方向發展。具體來看,臺灣地區職業教育發展呈現以下六個方面的特點。
一、技職教育體系獨立完善
臺灣的職業教育體系從高級職業學校、專科學校到技術學院、科技大學及普通大學附設二級技術學院,已構成一個完整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技職教育與國民義務教育、高等教育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全島職業院校眾多,現有高級職業學校154所,專科學校14所,技術學院26所,科技大學51所,附設二級技術學院的普通大學16所。無論是哪一層次的職業學校,民辦性質占有很大比例。
臺灣地區建立了相對完備的高等教育雙軌制度,即普通教育體系和技職教育體系。臺灣技職教育中包括中等技職教育和高等技職教育,搭建了獨立且暢通的技職人才成長“立交橋”,構建了較為完備的技職教育學制,包括高級職業學校、專科學校和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研究所三個層次,已經形成了包含專科、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的完整體系,與普通教育體系齊頭并進。臺灣技職教育層次定位非常清楚,培養目標十分明確。中等職業教育主要培養生產、服務一線的操作工人和服務人員;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是一線的管理人才、現場工程師;而高等職業教育中的研究生,將擔負本行業、本系統的研制和開發任務。此外,臺灣技職回流教育管道特別通暢,各類高等技職學校除開設有夜間部、進修部及各類在職班外,還附設有進修學院、專科進修學校,開設各種班別,提供給社會人士在職進修、自我提升。
二、教育理念先進獨特
臺灣地區技職教育倡導全人教育理念:即“知識與品德兼顧、科技與人文結合、理想與實踐融合、傳統與現代整合、天道與人道合一”,并提出全人教育目標:即“學養與人格的平衡、專業與通識教育的平衡、個體與群體的平衡、身心健康的平衡”。技職院校大多設有通識教育中心,開設人文素養、心理健康、藝術修養等方面的課程,重視參與式、合作式、體驗式教學,全方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相對而言,大陸職業教育“制器”傾向較為明顯,而臺灣技職教育“育人”氛圍比較濃厚。
三、師資隊伍敬業博學
臺灣地區技職院校的師資學歷層次普遍較高,入職門檻較為嚴格。本科層次的科技大學70%以上的教師擁有博士學位,例如,朝陽科技大學90%以上的教師擁有博士學位,70%以上的教師擁有海外留學經歷、企業工作經歷和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項目開發設計經歷,還有一部分教師來自于企業。師資職稱結構由低到高分為講師、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四級。新進教師除應符合相應的學歷要求之外,還必須要有一年及以上在產業、行業的工作經歷和相應的職業資格等級證書。教師除了具有較高的專業素養外,還具備較強的敬業精神。臺灣當局頒發的《技職教育法》明確規定,技職專業及技術師資職前教育應含18小時業界實習,新聘教師應具備一年以上業界實務工作經驗,現職教師每任教滿六年應到產業界進行半年以上研習。因此,技職院校教師沒有寒暑假,教師要利用這個期間到業界實習、學習、培訓、提升,完成自己申請的科研課題和項目。
四、課程地圖清晰實用
課程地圖是技職教育的課程實施的導航圖,通過課程實施的地點、時間、內容等要素及其聯系,向學習者、教師、督導人員、教務人員提供指導。課程地圖在建設的過程中,以學生為本,同時滿足產業需求,利用現代的信息技術,操作方便、清晰實用。課程地圖在技職院校的官網都可以隨時查看到,方便師生及時了解各專業的課程設置和培養目標。本科層次的科技大學普遍實行學生網上選課,深受學生歡迎的教師,學生可能會面臨選不到自己喜歡的課程的結果,而沒有學生來選課的教師也隨時面臨下崗停職的危險。這既是每一位教師實力的考量,也是其個人魅力的考證。這樣的選課制度和開課方式,一方面這是對任課教師教學工作的極大考驗,另一方面對于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和自我轉型是一大激勵,有助于激發教師自我成長的內在動力,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專業能力,促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五、執業證照制度嚴格務實
落實職業證照制度是臺灣技職教育的特色之一,也是提升畢業生就業競爭力,順利求職就業的一大法寶。根據臺灣教育行政部門的規定,每位技職學生畢業時必須取得1-2項職業證照。臺灣地區共有即測即評與發證機構110多家,大多數由職業高中、技術學院和科技大學等來承擔,分布在各個市縣,而每所技職學院都有考取證照的課程、輔導以及練習、考試的教室,學生全年均可參加考試。職業證照分3級,即甲級、乙級、丙級,均須通過職業證照鑒定考試取得。職業證照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升學、就業,而且對于就業后的續薪、升遷也有幫助。臺灣當局修訂了《各級各類學校同等學歷的辦法》,規定持有職業證照的人士,在有若干年的工作經驗之后,也能取得相應的同等學歷資格。因此技職院校學生在畢業之際,不僅會努力取得畢業證書,也會力爭取得職業證照。
六、產學研合作成果豐碩
臺灣地區,學校和企業合作的形式有很多種,而且成效顯著。比如:企業可以聘請院校教授擔任企業顧問,企業可以委托學校進行技術和產品研發,企業可以向學校提供產品研究和開發的經驗,企業可以向學校提供優秀學生獎學金,企業還可以向學校捐贈儀器設備等。學生層面校企合作更是形式多樣,有輪調式、階梯式、實習式、進修式、工讀式、委訓式等十多種類型。校企合作的產學研成果在院校教室進行常態化展示,這些產品包裝精美、制作精良。學校把所教所學與應用研究相結合,將知識直接轉化為生產力,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臺灣技職院校實訓場所設備、設施齊全,儀器先進、精良,除了服務本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也致力于為企業同行提供認證、檢驗服務。而且很多學校校園的一些場所角落都提供給學生做創意工場,給學生自主設計的空間。
發展職業教育,既是當務之急,也是長遠大計。未來我國要想在全球發展競爭中搶得先機,切實提高產業和產品的競爭力,就必須借鑒一切先進的經驗和做法,不失時機地把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培育工匠精神這篇大文章做好做精。
參考文獻:
[1]杜麗萍,孫百鳴.臺灣地區技職教育對大陸職業教育的幾點啟示.成人教育[J] 2015(10)
[2]陳松洲.臺灣技職教育與大陸高職教育產學合作模式的比較及啟示.南方職業教育學刊[J] 2013(5)
作者簡介:
王瑜(1965—),女,漢族,山東省淄博市人,教授職稱,淄博職業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教師。
(淄博職業學院 ?山東 ?淄博 ?255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