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嬌
摘 要:膽結石又稱膽石癥、膽石病,是指膽道系統包括膽囊或膽管內發生結石的疾病。對于膽結石的治療方法眾多,目前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主要的治療手段為手術治療及中西醫結合對癥治療。中醫藥作為膽結石保守治療和輔助手術治療的主要手段,在預防膽結石形成、處理術后殘留結石、降低結石復發率、改善臨床癥狀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本文對此做詳細分析。
關鍵詞:膽結石;中藥驗方;中藥結合手術
一、中醫對膽結石的病因病機分析
膽結石屬于中醫學“腹痛”脅痛”黃疸”“膽脹"等范疇。許多醫家認為嗜食肥甘厚膩、七情內郁等導致肝膽氣機不暢,濕熱、痰濕、瘀血等病理產物蕾積于膽,使膽汁排泄不暢,久熬成石是膽結石發病的主要機理。膽汁為肝之余氣所化,膽汁的化生和排泄受肝臟疏泄功能的調節,正如張錫純認為:"肝膽之氣不舒,膽汁流行受阻,則結石不斷凝聚增大...然非脾氣之上行,則肝氣不升,非胃氣之下降,膽火不降”。由此可知膽結石病位在膽腑,與肝膽、脾胃之氣關系密切。體質是膽結石反復發作的關鍵因素,許多醫家致力于通過糾正體質的偏頗從而預防結石再生。現有研究發現,膽結石患者以痰濕、濕熱為主要體質,而濕熱質可能比其他體質的人群更易患膽結石。
二、中藥驗方對膽結石的治療
研究發現中藥治療膽結石可以縮減結石的大小和數目,改善血清學指標,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具有療效確切、副作用小等優點。
王國英選取50例膽結石惠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用鵝去氧膽酸治療,治療組采用利膽排石湯治療,治療組總有效率9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2%,治療組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呂杭州等將膽結石患者12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60例,對照組用膽石利通片,而治療組則采用沖擊排石方(柴胡、茵陳、梔子、黃芩、青皮、木香、枳殼、威靈仙、金錢草、蒲公英、大黃)治療,結果發現治療組結石的大小和數目減少程度、血清膽固醇下降水平、證候積分改善率及臨床療效均高于對照組,提示沖擊排石方可能通過降低血清膽固醇含量起到治療膽結石的作用。徐步海19等觀察在基礎治療上加用江氏排石湯治療痰瘀互結型膽結石患者,發現其在改善血清學指標及影像學指標均優于基礎治療加用金膽片組。劉明仁等將200例泥沙樣膽結石合并膽囊炎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102例口服四金排石利膽湯,對照組98例口服消炎利膽片,治療組有效率為91.18%,明顯優于對照組的77.55%。
牛祎明將98例膽結石患者隨機分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9例,觀察組在常規療法基礎上加用中藥化石排石湯,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膽體積縮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陳小菁等觀察大柴胡湯治療高膽固醇結石的豚鼠,發現大柴胡湯可促進膽汁、膽汁酸分泌,降低膽固醇和膽汁中黏蛋白的含量,抑制膽黏蛋白基因MUC1、 MUC2\MUC3的表達。李凱杰等將82例膽泥沙樣結石惠者隨機分為對照組40例和治療組42例,對照組口服排石利膽顆粒,治療組口服自擬中藥湯劑,并結合體位排石治療,治療2周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7.6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7.50%;治療組的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總膽紅素、堿性磷酸酶、總膽汁酸與對照組相比均顯著降低。
三、中藥結合手術對膽結石的治療
如何預防術后結石復發,避免二次手術是治療膽結石的一個新研究方向。現代研究發現,中醫藥結合手術治療膽結石能有效減少術后的殘石率和復發率。
全國老中醫周玉朱推崇在手術前后采用中醫藥結合治療,可以起到疏肝利膽、溶石排石,防止結石復發的作用。賈學峰等將66例膽固醇型膽結石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均行腹腔鏡保膽取石術,術后予常規補液和抗感染等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服復方利膽排石湯,治療后兩組膽囊壁厚度、膽汁中總膽固醇、直接膽紅素、間接膽紅素及鈣離子含量均顯著降低,膽收縮功能和膽汁中總膽汁酸含量均明顯升高,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殘石率和結石復發率顯著低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何勇在腹腔鏡手術基礎上加用炎利膽湯加減治療膽炎伴膽結石患者,其總有效率(95.83%)顯著高于單純腹腔鏡手術治療(79.17%)彭秀山將66例膽總管術后病人,治療組口服疏肝利膽排石湯治療,對照組不予任何處理,1個療程結束后,治療組治愈28例,有效3例:2個療程后,再次治愈4例,總有效率為96.9%而對照組僅有1例痊愈,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婁靜等用柴芍疏肝利膽排石湯治療膽結石合并慢性膽囊炎,發現觀察組的炎癥療效、結石消融療效、臨床療效均明顯優于西醫對照組,治療后癥狀評分、復發率低于對照組。發現觀察組的炎癥療效、結石消融療效、臨床療效均明顯優于西醫對照組,治療后癥狀評分、復發率低于對照組。
四、中藥的用藥規律及藥理機制
臨床治療膽結石的藥物中以理氣類居多,同時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部分中藥具有抑制結石形成,促進膽石排出的功效,因此需根據臨床選用對膽石敏感且合適的中藥。
朱培庭教授治療膽石病的處方按功效從高到低可分為補氣藥、養陰藥、理氣藥、淌食藥等,前5位藥物依次為茵陳、虎杖、生山楂、黃芪、太子參。汪得利等對148例膽結石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發現其主要分為肝郁氣滯、肝膽濕熱、瘀血阻滯、肝陰不足等4種證型,其中肝郁氣滯型最常見,用藥分布按藥效由高到低依次為理氣藥、清熱藥、健脾補虛藥、消食藥、活血化瘀藥等,按藥物使用頻率由高到低分別為柴胡、木香、麥芽、蒲公英、佛手、法半夏、川楝子、黃芩、郁金、枳殼、金錢草、海金沙、雞內金、延胡索等。馬思佳、趙玉清等通過數據挖掘發現膽結石癥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肝失疏泄證和濕熱郁遏證,臨床上多選用具有疏肝理氣、清熱利濕、消石導滯、利膽通腑等功效的中藥。
陶婷婷研究發現金錢草總黃酮組可增加草酸鈣結石SD大鼠24h尿量、尿凝血酶原片段-1(抑石因子)的含量,降低24h尿鈣和尿草酸含量(成石因子)的水平,認為金錢草總黃酮類物質可能通過增加尿液中凝血酶原片段-1的含量,減少尿鈣及尿草酸的含量,從而抑制草酸鈣結石的形成,并通過利尿作用,促進微小結石排出。吳洪娟等也研究發現金錢草水煎劑有助于改善膽囊結石患者臨床癥狀,減少膽結石數目及縮小直徑,可能與升高CCK-A含量,降低VIP含有關。汪龍德在實驗研究中發現郁金具有保肝利膽排石功效,其作用機制可能是通過抑制奧狄氏括約肌的位相性收縮,促進膽囊和十二指腸收縮。海金沙具有促進膽汁分泌、抑制草酸鈣結石的形成、抗氧化、抗菌等多種藥理活性。
五、結束語
現代研究發現膽結石多由膽汁成分異常、膽道運動功能失調所致。手術為西醫治療膽結石的主要方式,但未能改變膽囊運動功能,也無法改變膽汁中的致石性。許多醫家認為氣滯、血瘀、痰濕、濕熱等為本病的基本病理因素。中醫藥能通過糾正體質的偏頗調整機體的內環境,從根本上阻斷形成結石源頭來預防膽石的再生,并通過溶石、排石的方法來清除結石,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諸多研究發現中藥確實具有溶石排石的作用,如金錢草、海金沙、雞內金、枳殼、大黃威靈仙、茵陳等藥確實有溶石功效,西醫藥理學研究發現其可能與改變膽汁成分、利膽、消炎,從而使結石解體消融有關:又如柴胡、郁金等理氣通腑藥有排石功效,西醫藥理研究發現其可能與促進膽囊收縮蠕動、促進膽汁排泄,從而促使結石排出有關。由此可推測中藥可通過促進脂代謝、促進膽汁分泌排泄、改變膽汁成分、改善膽道動力、減輕膽道感染等作用機制,抑制膽結石的形成和促使其消融、排泄。中醫藥治療膽結石現尚局限于理論研究和臨床觀察,缺乏高質量、多中心的臨床研究,且中藥的具體的起效成分、作用的靶點、作用機制尚不明確。未來應致力于通過發現溶石排石中藥的共通點,深入研究單味中藥藥理學及作用機制。
參考文獻:
[1] 黃仲海.膽石癥中醫藥治療的臨床研究進展[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9(04).
[2] 蔣紅偉,張靜喆.中醫藥治療膽石病研究進展[J].吉林中醫藥.2003(06).
(陜西國際商貿學院 ?陜西 西安 71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