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策 姚宗沅 周子力 王茜鈺 盧琦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區,輝煌燦爛文明的見證。它反映著這個區域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發展水平。在非遺傳承與保護工作中,高校具有先天的優勢條件,可以依靠廣大的學生基礎,在傳承中華非遺的同時,對其進行創新性保護與不斷發展。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與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工作有著很深的內在聯系,應用此理論,探尋需求層次理論下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在高校的發展路徑,為非遺在高校的傳承與保護提供案例借鑒與啟發。
關鍵詞:需求層次理論;非遺;新繁棕編;傳承與保護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文化相融合的國度,悠久的歷史和璀璨輝煌的古代文明為中華民族留下了極其豐富的非遺。文化遺產在高校內進行傳承與保護就是為了讓不同地區、不同專業的青年人感受到文化遺產知識的魅力。
西南石油大學地處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國家非遺——新繁棕編,是新都區新繁鎮的特色傳統手工藝品。這一地理優勢為新繁棕編在西南石油大學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優質條件。充分借助這一文化資源,可以使得高校大學生在學習中深入認知非遺所蘊含的文化精神,在提升高等院校區域地位和形象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本文以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新繁鎮的傳統特色工藝“棕編”在西南石油大學的傳承發展為例,有效借助地域優勢與學生基礎,基于亞伯拉罕馬斯洛所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探尋需求層次理論下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在高校的發展路徑,助力中華民族非遺的保護與傳承,為中華民族優秀的非遺探尋出高校參與的未來發展道路。
一、需求層次理論與非遺傳承與保護的契合性
需求層次理論是全球公認的最完備、最系統、最有影響力的動機理論。1943年,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他的文章《人類激勵理論》中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該理論在人本主義心理學發展過程中占據著不可撼動的地位。馬斯洛認為,發展的內在力量是動機,而動機便是由五種不同的需求組成的,它們分別為:生存需求(ps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與歸屬的需求(social needs(love and belonging needs),尊重需求(esteem needs)和自我實現的需求(self-actu- alization needs)。而非遺的傳承與保護工作便與需求層次理論有著深厚的內在契合性。需求層次理論能夠較好的激發非遺傳承與保護工作的內在力量。隨著人們對非遺的認識加深以及公共意識的增強,出于全社會對非遺的欣賞與珍惜,國人的民族自豪感與歸屬感油然而生,形成一種自我實現需要正反饋,從而促進非遺傳承與保護工作的開展。同時,作為非遺的傳承者與保護者,這一群體也會得到來自全社會的廣泛認同以及尊重的需要。在全社會大力推進非物質文化遺傳的傳承與保護的大環境之下,人們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定位,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我升化推波助瀾,實現愛與歸屬的需要。
二、需求層次理論下非遺傳承與保護的措施
(一)、文化—精神—思想三位一體的交流平臺的建立
非遺擁有著純粹的精神和思想,在與國外文化思想碰撞的時代,正是高校學子所需要思考的。學生是具有強烈的社交需求的,目前高校中的社交活動總是關于影視、服裝、飲食等簡單需求,大量的實踐證明,上述的確是很難滿足學生的需求。這無法解決他們在需求層次理論層面上的社交需要。在需求層次理論方面,非物質文化是有“實力”在學生間傳承、保護的。以新繁棕編為例,高校應該牽頭多倡導學生自發組織棕編文化交流會,在起到思想、精神交流的同時、給學生們提供了一個棕編文化—精神—思想三位一體的交流平臺,學生能夠在其中獲取自己所需的精神和思想,從而滿足精神層面的社交需求,善用學生的情感需求,借助高校龐大的青年團體優勢,尋求有非遺傳承保護意愿的學生建立具有棕編特色的興趣小組或棕編交流協會,去創造一個“新”棕編,去迎合學生的思想和精神。進而形成一個有著完整體系的社交圈,建立起一個專門針非遺宣傳的自媒體從而達到擴大非遺愛好者群體。
(二)、樹立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棕編文化在高校有了傳承和發展的基礎后,倘若尋求棕編文化的長期發展,須從需要求層次理論第四層看齊——加強棕編社交群體們的自信心以及他人的認同和尊重更是十分必要的。高校應該定期組織棕編文化相關獎項評選等激勵非遺工作者的工作,另外應在高校中普遍宣揚非遺精神,在校內各種媒體平臺上進行宣傳推廣,提高非遺知名度,提高非遺文化在高校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從而直接或者間接提高非遺工作者的社會地位受到尊重。進而喚醒高校學子的文化自覺意識。那么何謂文化自覺?文化自覺就是主動自覺地維護文化的歷史和傳統,使之得以延續并發揚光大。到那時他們的表現應該算是文化自覺的一種表現,這也讓我們對非遺傳承充滿了信心。非遺的傳承與保護正是需要高校學生乃至全社會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三)、“互聯網+”非遺發展模式
非遺的自我實現,需要高校全方面的宣傳推廣非遺精神,讓更多的人了解并加入到非遺工作中來。非遺就像一個有故事、有內涵的人,再內秀,也需要去“表達”。會“表達”,才能讓更多人了解自己,自己的故事才能傳遞出去,內涵才能為更多人所知曉和認可。互聯網傳播方式的隨著技術的提升,有了極大的覆蓋面。相較于傳統媒介,可以實現全方位、多地區、廣渠道的的傳播。在互聯網這一平臺上,擴大不同區域新繁棕編的受眾群體,可以承載著新繁棕編的宣傳和傳播,讓更多的人了解新繁棕編,擴大其影響力。非遺傳承的生命力就在于“表達”——在作品中表達非遺項目的精神和本質,才能讓非遺項目的傳承擁有“萬變不離其宗”的文化根本,呈現出既傳統又時尚、既古老又新鮮的面貌;充分利用時代賦予的優勢,主動放下身段走近大眾、自我宣傳,給人們創造條件從“聽說”到“熟悉”再到“親近”。這樣,非遺項目就能不斷講述更豐富的故事,擁有持續的吸引力。
非遺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獨到的精神性、智慧性與技巧性呈現在大眾的視野中,它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強調以人為核心的技巧、經驗、精神,其特點便是鮮活,重點強調不依賴于物質形態而存在的品質。當今社會,物欲橫流、思維空間受到急劇擠壓,非遺同樣在申報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被物質化”。如何避免非遺被過度物化包裝體現著我們青年人的精神和態度。非遺因其所蘊含的意義,所以需要保護。在中華民族快速騰飛的時代,非物質的、無形的遺產更加重要,民族非遺,包含著無以言傳的意義、情感和特有的思維方式與審美習慣,蘊藏著傳統文化的最深的根和源,保留著形成該民族文化的原生狀態。非遺最寶貴的便是它與生俱來的鮮活姿態。
作者簡介:
李策(1998.04-),男,漢族,遼寧遼陽人,本科,西南石油大學 研究方向:石油工程
姚宗沅(2000.11-),男,漢族,四川達州人,本科,西南石油大學 ?研究方向:石油工程
周子力(1999.11-),男,漢族,四川雅安人,本科,西南石油大學 ?研究方向:石油工程
王茜鈺(1998.01-),女,漢族,四川綿陽人,本科,西南石油大學 ?研究方向:油氣儲運工程
盧琦(2000.07-),男,漢族,陜西西安人,本科,西南石油大學 ?研究方向:石油工程
基金項目:西南石油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資助項目(項目編號:WH2020Y010)
(西南石油大學 ? 四川 成都 61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