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豪 陳舸
摘 要:自2016年以來,移動網絡的快速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使得移動支付業務呈現快速增長勢頭。銀行業金融機構、非銀行支付機構難以滿足多種支付方式、支付場景同時使用的支付需求。于是,最早誕生于美國的聚合支付被引入中國,并于2016年呈現全面開花之勢。本文圍繞聚合支付最新發展現狀,深入分析其主要服務、商業模式、盈利模式、市場規模、業務風險等內容,然后深入研究聚合支付存在的問題提出強化聚合支付領域監管的措施。
關鍵詞:聚合支付;模式
1 聚合支付的發展及現狀
1.1 第三方支付的發展
第三方支付的快速發展為聚合支付創造了生存空間,奠定了聚合支付發展的用戶基礎。根據易觀國際發布的《中國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數據顯示,2016年第4季度,中國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128146億元人民幣,環比增長41.72%。理論上講,普及應用的第三方支付為研究聚合支付提供數據資源;技術層面上講,第三方支付的運作經驗、經營成果為聚合支付技術的設計、運營提供了技術依據。
1.2 我國聚合支付發展現狀
我國的聚合支付誕生于2013年-2014年,開始主要分為針對線上場景的支付SDK,以及針對線下場景的聚合掃碼臺卡、智能POS。聚合支付雖誕生于國外,但在中國有著更加充分的環境孕育其發展壯大,僅幾年內便迅速發展。與歐美聚合支付以后臺為主和偏向企業端不同,我國聚合支付參與主體和服務模式更加多樣化。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以云收單、BeCloud等為代表的聚合支付企業已有上百家。與此同時,自從銀聯發布了二維碼支付標準后,各收單機構相繼推出具有聚合支付功能的智能POS,部分銀行也開始開展聚合支付收單業務。
1.3 聚合支付的規模
聚合支付出現后,由于聚合技術服務商未被納入監管,市場準入退出沒有門檻,其數量一直處于快速變化中,尚無針對全部聚合技術服務商的權威統計和規模數據。據市場機構統計,2018年提供聚合支付服務的機構數量已增長至上萬家,處理聚合支付交易總金額21.1萬億元,交易筆數達540億筆。其中,綜合交易容量、技術研發、線下服務、用戶體驗和商戶服務等指標,以美團、錢方好近、收錢吧、利楚掃唄、哆啦寶等為代表的聚合技術服務商依托競爭優勢,已成長為綜合服務影響力TOP20。
2 聚合支付的發展及模式
2.1 聚合支付業務模式
目前,聚合支付業務發展迅速,主要集中在線下條碼收單業務中。常見的提供聚合支付服務的模式有兩種:一是收單機構自建聚合支付平臺,該模式下,收單銀行機構/支付機構自建聚合支付系統為商戶集成聚合二維碼或智能POS,并將交易信息轉接至支付寶、財付通等被聚合方,商戶拓展也由收單機構自行完成,如建設銀行“龍支付”、北京錢袋寶“美團錢包”等;二是收單機構與聚合技術服務商業務合作,由聚合技術服務商拓展商戶并提供技術集成方案實現商戶側“一碼通用”,收單機構在與服務商開展外包合作中上送支付請求和交易指令,如上海富友與利楚掃唄、樂刷支付與超盟、收錢吧等。
2.2 聚合支付的盈利模式
2.2.1 業務分成
聚合技術服務商傳統收入主要為業務分成,這個是很多聚合支付服務商首選的盈利模式。目前移動支付市場上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這兩家龍頭企業,都在與聚合支付服務商合作,并拿出返傭獎勵來支持服務商。聚合支付服務商協助商戶開通微信支付和支付寶,那么商戶通過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的的流水,有部分費率,而這些手續費用,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都會有一定比例獎勵給服務商。
2.2.2 廣告收益
廣告收入是目前企業營收份額增長最快的部分。通過不斷積累的商家和消費者的數據,描繪用戶畫像,精準投放廣告,促進消費升級,進而擴大廣告投放價值,增加企業廣告收入。
2.2.3 增值服務
由于聚合支付營業成本包括商戶拓展、市場營銷、系統對接、硬件投放、人員管理、日常維護等支出,行業整體實際利潤微薄。隨著行業競爭的不斷加劇,部分聚合技術服務商以聚合支付為流量入口進行了增值服務場景布局(包括運營管理、會員管理、移動電商、廣告投放等),尋求新的收入來源和盈利空間。例如,收錢吧依托聚合支付C端流量形成“收錢吧福利社”等公眾號,拓展移動電商平臺服務線下商戶超過150萬家;利楚掃唄以聚合支付為媒介開展廣告營銷,2018年實現廣告流量收入占比16%。
3 聚合支付的主要問題
3.1 收單主體的職責被弱化
由于聚合技術服務商掌握著大量商戶資源,收單機構在業務合作中對聚合技術服務商的依賴加大,弱化了收單主體管理責任的落實。例如,在商戶審核中,收單機構通常采用系統對接方式,由聚合技術服務商錄入上傳商戶基本信息后開展形式審核。而聚合技術服務商在商戶拓展中可能存在偽造商戶資料、集中推送至收單機構的沖動,若收單機構未切實履行應承擔的商戶審核和管理責任,容易形成虛假商戶入網。
3.2 交易信息安全存在隱患
在聚合支付業務流程中,聚合技術服務商系統成為交易信息傳輸的重要環節和入口,其在便利多元支付選擇的同時也存在交易信息安全隱患。一方面,付款人掃碼后的每筆交易信息/訂單信息均需由聚合技術服務商系統識讀后傳輸至對接的收單機構系統發起支付請求和返回支付結果,信息傳輸中存在變造交易可能。加之聚合技術服務商合規意識不強,暗箱操作有待防范。另一方面,聚合支付交易中匯集了大量用戶信息、商戶信息和交易信息。在激烈市場競爭下,脫離金融監管的聚合技術服務商容易成為信息泄露重災區。2018年11月,媒體曝出部分聚合技術服務商在高頻流量下利用微信公眾號“掃碼自動關注”功能囤積大量“粉絲”進行非法變現的新聞,嚴重侵犯消費者的信息安全。
4 結語
現在聚合支付的主要發展領域依然是二維碼支付的聚合,其聚合的機構也就是支付寶、微信支付、京東支付、銀行支付等少數幾家。未來隨著聚合支付的快速發展,整合銀行卡收單、支付寶、微信支付、游戲點卡、手機充值卡、公交一卡通及其他預付費卡的聚合支付服務將會出現,多機構的多元連通將有可能成為發展的潮流。而市場規則的明確,銀行、銀聯、非銀行支付機構等產業主導方都有可能布局聚合支付市場,進而引導市場向著多元化場景聚合的方向發展,實現真正的多元化支付聯合。
現在的移動支付主要多集中于一、二線中心城市,各家機構之間呈現出了較為激烈的紅海競爭格局。但是,在廣大的二級地市、縣域市場以及農村市場,移動支付尚處于起步階段,支付產品種類單一,支付服務極度匱乏,簡單的POS機或者軟件收付款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商戶需求,因此聚合支付的下沉趨勢已經形成,通過聚合支付的低成本優勢進攻二級地市及以下市場將會成為聚合支付開辟產業藍海的一種可能性。
聚合支付風口已來,合規發展之后將會有著更大的發展機遇。而如今歷史發生的時刻,我們就在現場。
參考文獻:
[1]魏金浩.聚合支付的最新發展、主要風險及其監管對策[J].金融會計,2019(07):54-58.
[2]于瑩.聚合支付發展現狀、盈利模式及監管對策研究[J].財經界(學術版),2019(17):94.
[3]李賢學:《國際“監管沙盒”實踐對我國支付創新業務監管的啟示——以聚合支付業務為例》[J]. 吉林金融研究,2018.8。
[4]鈕明,張曉峰:《聚合支付環節存在諸多風險隱患》[N]. 金融時報,2017.15。
[5]劉京昭. 小微商戶聚合支付接入意愿調查研究[D].鄭州大學,2019.
[6]吳迪,李林峰:《淺論聚合支付發展帶來的潛在風險及對策》[J]. 現代經濟信息,2017.1。
[7]張志云:《聚合支付亂象分析及對策研究》[J].金融科技時代,2018.7。
(河北金融學院 ?河北 ?保定 ?0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