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下稱“新冠”疫情)雖普遍視為不可抗力事件,但在合同法意義上,其法律性質認定應根據其對合同履行的影響不同而區分為不可抗力、情勢變更、不可抗力與情勢變更竟合及對合同履行并無重大影響四種情形。因以上不同情形對合同履行產生的法律效力各不相同,故受新冠疫情影響的合同當事人亦應根據不同情形援用不同的權利救濟規則。
關鍵詞:“新冠”疫情;不可抗力;情勢變更;合同履行
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相繼啟動了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并采取多種措施阻斷疫情傳播。受各項防控措施影響,大量民商事合同的履行糾紛將成為一個廣受關注和熱議的現實法律問題。
一、“新冠”疫情的法律性質認定
關于此次“新冠”疫情的法律性質認定,依據其對合同履行的不同影響,應區分如下不同情形分而論之:
(一)“新冠”疫情如導致合同不能履行則應被認定為不可抗力
1、不可抗力的法定構成要件
不可抗力的法定構成要件包括:第一,不可預見性,即合同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不可預見該事件是否發生。通常情況下,一般理智正常的人能夠預見到的,則該合同當事人就應當預見到;第二,不可避免性,即合同當事人客觀上不能阻止該事件發生;第三,不可克服性,即合同當事人對該事件造成的影響、損失不能克服,從而導致合同不能履行(包括全部不能、部分不能、暫時不能及永久不能,下同)。需要特別注意,此處的“不可克服”是特別針對某一具體合同的履行而言的,而非阻止不可抗力事件發生的不可能性。否則,“不可克服性”就與“不可避免性”混同了。
以上三要件需同時具備,缺一不可。
2、在合同不能履行的情形下,“新冠”疫情符合不可抗力的法定構成要件。
此次“新冠”疫情的突發性、嚴重性、傳播范圍及影響程度都是一般人無法預見和避免的,并可能將導致合同不能履行,因而在合同不能履行的情形下,“新冠”疫情完全滿足不可抗力的法定構成要件。
(二)“新冠”疫情如并不導致合同不能履行,而僅是對合同履行產生重大影響,則“新冠”疫情不能視為不可抗力,而是構成情勢變更。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法釋[2009]5號),情勢變更是指“合同成立以后客觀情況發生了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無法預見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屬于商業風險的重大變化。繼續履行合同對于一方當事人明顯不公平或者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2003年6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于在防治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期間依法做好人民法院相關審判、執行工作的通知》(法〔2003〕72號,下稱“通知”)根據“非典”疫情對合同履行的不同影響而應區分“情勢變更”和不可抗力兩種情形作出不同處理。該《通知》現雖已失效,但在最高法針對本次“新冠”疫情出臺新的司法解釋前,作為應對“新冠”疫情過程中處理合同履行糾紛應具有參考意義。
(三)“新冠”疫情如對合同履行并無重大影響,則應排除適用“不可抗力”或“情勢變更”規則的適用。
通常情況下,“新冠”疫情對合同履行會產生影響,甚至導致不能履行,但對于某些合同的履行并不會產生重大影響,這種情形下“新冠”疫情不能被認定為“不可抗力”,也不構成“情勢變更”。
二、“新冠”疫情對合同履行的法律效力
(一)“新冠”疫情如導致合同不能履行(即認定為不可抗力)情形下的合同履行
1、通常情形下,違約方可部分或全部免除違約責任,免責的程度依據不可抗力的影響而定。
2、除非對方同意延遲履行,當事人延遲履行后發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責。
3、合同目的無法實現的當事人享有單方解除合同權。
4、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的合同當事人應盡通知并提供發生不可抗力的證明的相關義務,否則應承擔相關責任。
5、如不可抗力只是導致合同延遲履行而非不能履行,則不可抗力事件消失后仍應履行。
6、因不可抗力造成的損失分擔,如合同有約定依約定處理,無約定則各自分擔,互不承擔責任。
(二)“新冠”疫情如導致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情形下的合同履行
1、不可抗力與情勢變更的比較
(1)關聯
崔建遠教授認為“情勢泛指作為成立基礎或環境的客觀情況,在理論上是囊括不可抗力的。”一方面,情勢變更的原因包括因不可抗力及非不可抗力的意外事故和其它事件;另一方面,不可抗力并非一定導致情勢變更。雖然最高法《合同法》解釋(二)明確排除不可抗力為情勢變更的原因力,從而意圖將二者分割,但不可否認,現實中的確存在因情勢變更而導致合同不能履行的情形。故此,不可抗力與情勢變更二者應當存在交叉的情形。
(2)區別
第一,表現不同。不可抗力一般表現為自然災害,政府行為及社會異常事件。情勢變更表現為導致合同基礎動搖的一切客觀情況,但最常見的是社會經濟形勢變化,如金融危機、匯率變動、市場行情改變等。
第二,后果不同。因不可抗力而導致合同全部不能、部分不能、一時不能或永久不能履行。無論何種情形,合同不能履行與不可抗力之間必須存在直接因果關系。適用情勢變更導致合同變更或解除,一般情況下,并不產生合同不能履行的情形(但有例外情形),而此時合同仍然能夠履行,只是繼續履行合同會致使對受其影響的一方當事人顯失公平,或者合同履行已無實際意義,而允許該當事人請求變更或者解除合同。
第三,功能不同。不可抗力屬于法定免責事由,在合同責任和侵權責任中均可適用。情勢變更原則屬于合同履行的原則,其功能在于指導合同正常履行,即情勢變更原則通常僅解決繼續履行合同顯失公平的問題。
2、“新冠”疫情如導致合同履行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而非合同不能履行,則當事人應援用情勢變更原則救濟自身利益,主張變更或解除合同,則需與對方重新協商達成一致。如雙方不能協商一致,則須請求法院做出裁判,如果法院駁回當事人的請求,則當事人仍應履行合同義務。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法釋[2009]5號),出現情勢變更“繼續履行合同對于一方當事人明顯不公平或者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當事人請求人民法院變更或者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公平原則,并結合案件的實際情況確定是否變更或者解除。” 同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正確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服務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的通知(法[2009]165號)指出:如果根據案件的特殊情況,確需在個案中適用情勢變更而變更或解除合同的,應當由高級人民法院審核,必要時應報請最高人民法院審核。
(三)“新冠”疫情如導致合同不能履行并構成情勢變更情形下的合同履行。
如前所述,一般情形下,情勢變更并不導致合同履行不能,但不可排除特殊情形下,因情勢變更而出現履行不能,即不可抗力與情勢變更產生竟合。此時處于不利地位的當事人可決定采取何種救濟措施。如其基于不履行合同而免責之目的,則可主張不可抗力救濟;如其基于重新協商變更而繼續履行合同之目的,則可主張情勢變更救濟。
(四)“新冠”疫情如對合同履行無影響或重大影響情形下的合同履行。
如“新冠”疫情對合同履行無影響或重大影響,則合同當事人仍應依據原合同約定履行合同義務,而不得以不可抗力或情勢變更主張免責、減輕責任或單方解除合同等。
(五)“新冠”疫情下金錢債務履行的適用規則。
通說認為,我國《合同法》在立法層面確認了金錢債務不適用不可抗力規則,但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檢索各法院涉及租賃合同租金給付糾紛案例的裁判觀點,大致分為三種:觀點一:免除或減免承租人的租金,因“非典”屬于不可抗力;觀點二:適用情勢變更原則適當減免部分租金,因“非典”不屬于不可抗力; 觀點三:根據公平原則減免租金,因“非典”疫情導致停止營業。
由此可見,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司法實踐中,雖然法院對“非典”疫情是“不可抗力”還是“情勢變更”的認定存有分歧,但未有判決明確認定金錢債務不適用不可抗力規則。
參考文獻:
[1]崔建遠.合同法(第五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2]張俊浩.民法學原理[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
李繼輝(1972- ),男,漢族,四川營山人,法律碩士,西華師范大學副教授,四川銳思邦律師事務所律師,研究方向:法治理論與實踐.
(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四川 ?南充 ?63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