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0年6月8-10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寧夏視察,針對寧夏經濟發展現狀,總書記指出了寧夏推動高質量發展存在的問題木啊對寧夏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提出了要求,堅持不懈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經濟發展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習總書記的要求為寧夏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我們要按照總書記的要求,推動寧夏各項事業發展,努力把總書記為寧夏擘畫的宏偉藍圖變為美好現實。
關鍵詞:新發展理念;高質量;發展
2020年6月8-10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寧夏視察,對寧夏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提出了要求,堅持不懈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經濟發展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習總書記的要求為寧夏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我們要按照總書記的要求,推動寧夏各項事業發展,努力把總書記為寧夏擘畫的宏偉藍圖變為美好現實。
一、寧夏經濟高質量發展現狀
1、經濟發展創新性
創新性指轉變傳統經濟增長動力,將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依托技術創造,促進經濟持續增長,是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本文選用R&D支出占GDP比重反映寧夏經濟發展創新性。
從各國經濟發展現實分析,R&D投入強度是影響技術創新能力提高的最重要因子之一。從經驗數據來看,可分為三個層次:小于1,表現為技術創新能力弱;介于1和2之間,表現為技術創新處于正常水平;大于2,則對技術創新能力提高具有較強推動力。資料顯示,2012-2017年,寧夏R&D支出占GDP比重由0.78提高到1.13,提高44.87%,年均增速7.69%;同期全國提高9.1,年均增速1.76%。對比可以看出,不論從提高幅度還是年均增速來看,均高于全國,但絕對值卻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且大多數年份小于1,說明寧夏R&D支出占GDP比重雖增速較快,但絕對值依然較低,對經濟發展創新支撐不夠。
2、經濟發展協調性
經濟發展協調性與失衡相對立,是指區域發展均衡、城鄉差距較小、生產結構適宜,經濟發展過程中各方面、各環節、各因素協調統一狀態,是確保經濟社會行穩致遠的關鍵。本文選用第三產業增值占比反映寧夏經濟發展協調性。
2012-2017年寧夏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從42.3%逐步提高到46.8%,提高了4.5個百分點,年均提高2.04%,提升速度較慢,二產依然占據較大比例,第三產業發展相對緩慢。同期,全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從45.5%逐步提高到51.9%,提高了5.4個百分點,年均提高2.67%。對比可知,寧夏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不論從絕對值還是增速看,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表現為產業結構不夠合理,第三產業經濟增長貢獻率依舊較低。
3、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
一直以來,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雖助推寧夏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但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浪費等問題隨著GDP增長日益嚴峻。當前,社會主要矛盾已發生變化,人民對美好環境的需求更加迫切,因此,資源和生態環境代價是衡量經濟發展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本文選用萬元GDP能耗反映寧夏經濟發展中的資源和生態環境代價。
能耗強度是衡量區域經濟發展方式的一個重要指標。能耗強度多的省份多以工業產業為主導,三產發展相對緩慢。2012-2017年,寧夏萬元GDP能耗從2.08噸標準煤/萬元降至1.72噸標準煤/萬元,下降了17%,年均下降3.7%,可以看出,能耗強度雖有下降,但幅度相對較小。同期,全國平均水平從0.82噸標準煤/萬元下降至0.59噸標準煤/萬元。不論從絕對值分析,還是從降速來看,寧夏均低于全國水平。主要原因在于寧夏煤炭資源豐富,工業產業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柱。對此,未來一段時間,寧夏一方面應調整產業結構,加快三產發展,降低二產占比,同時應進一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全面降低能耗強度,減少污染綜合排放。
4、經濟發展開放度
通過用市場開放度、外貿依存度等指數綜合反映經濟開放程度。外貿依存度是區域經濟對對外貿易的依賴程度,一般用進出口貿易總額與GDP比值表示。
2012-2017年,寧夏經濟外貿依存度起伏波動中呈上升態勢,2012-2014年,從5.95%提高到12.07%,提高了4.12個百分點。2014-2016年下降到6.78%,2017年又提高到9.91%,主要原因是2014年后受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影響,我國整體貿易進出口嚴重受限,2017年后進出口貿易逐漸恢復。同期,全國外貿依存度緩慢下滑,從45.33%下降至33.89%,下降了12.44個百分點,說明我國出口貿易對經濟拉動能力減弱,內需拉動能力逐漸增強。
5、經濟發展共享性
經濟發展共享性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具體反映,指堅持將經濟發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縮小城鄉、區域收入差距,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的。本文選用城鄉居民收入比反映寧夏經濟發展共享性。
2012-2019年,寧夏城鄉居民收入比逐漸下降,從2.88下降至2.67,同期全國從3.1下降至2.64,相比較,寧夏城鄉居民收入比下降幅度雖不夠大,但絕對值與全國基本持平,說明寧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全國處于平均水平。未來,隨著脫貧攻堅的進一步深入,寧夏城鄉發展差距將進一步縮小。
二、制約寧夏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講話中指出了寧夏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即經濟結構矛盾突出、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增長動力后勁不足和質量效益仍然偏低。這是寧夏實現高質量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和明顯短板。
(一)經濟結構矛盾突出
2019年寧夏三次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7.5:42.3:50.2,與全國7.1:39.0:53.9相比寧夏第三產業占比比較低,第二產業占比較高。但主要的問題是三次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
第一產業農業總產值中農、林、牧、漁業比例分別為59.86、1.60、30.50、3.43。可以看到,農業占比偏高,接近60,說明第一產業中還是以傳統的種養業為主。
第二產業中制造業產業結構單一、重型化、資源型的特征明顯,高耗能產業占68.7%。規模以上企業集中在電力、勢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而且主要集中在能源、化工和非金屬加工三個行業上,對資源消耗非常明顯。同時由于缺乏完整的產業鏈,主要加工的是初級產品,導致價值的提升很有限。
第三產業中主要是生活性服務業,其中占比較高的是餐飲業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占比較低,尤其是研發和品牌設計類生產性服務業占比較低。由于第三產業發展滯后,導致一二產業的發展受到第三產業發展的制約。
(二)資源環境約束趨緊
寧夏萬元GDP能耗、水耗分別是全國的3.5倍和2.5倍,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僅為33.8%,遠低于全國54.5%的平均水平。水資源占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大部分水用在農業發展上。2019年全年用水70億方,其中農業用水占84.8%、工業用水占6.3%、城鎮用水占4.4%、農村用水占、生態湖泊占1%。工業發展過度集中在能源化工,使得工業煤炭廢渣處理成為寧夏發展中很大的一個問題,寧夏廢渣處理率只有33.8%,而全國則達到了60%以上。
2018年寧夏萬元GDP能耗上升了2.85%,能源消費增速10.1%,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僅有內蒙和寧夏是上升的。
(三)增長動力后勁不足
主要表現在科技創新不足,歷史欠賬太多,造成新動能培育明顯不足。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不到16%,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的4.4%,規上工業企業中80%發上沒研發活動,裝備數控化率35%比全國低11.4%個百分點。研發經費投入45.58億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只有1.23。目前全區財政自給率30%左右,80%以上的縣區財力“三保”無法保障。
(四)質量效益仍然偏低
目前寧夏經濟發展中投入產出效益低下,固定資產投資效果系數12.24%,低于全國16%的平均水平,全員勞動生產率96462元/人,開發區畝均產出強度50萬元,只有全國的38.5%。另外,土地產業強度差別也較大,資源使用效率不高,發展質量不高。
三、推動寧夏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對策
(一)增強創新發展能力
進一步加大R&D投入強度。科技創新是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關鍵,財政科技投入是支持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的基礎。從寧夏R&D投入強度來看,雖逐漸提高,但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因此,應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強化R&D投入,以及與之相關的科技創新經費投入,力爭將R&D投入強度提高2.13%以上。
(二)加大環境污染防治
緊盯生態環保共性問題和薄弱環節等,大力實施黃河水資源污染防治工作,切實提高黃河寧夏段水質。要把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作為重中之重,實施河道和灘區綜合治理工程,統籌推進兩岸堤防、河道控導、灘區治理,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統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和環境治理,努力建設河段堤防安全標準區、生態保護修復示范區、環境污染治理率先區、經濟轉型發展創新區、黃河文化傳承彰顯區。
(三)擴大對外交流合作
要抓住共建“一帶一路”重大機遇,堅持對內開放和對外開放相結合,培育開放型經濟主體,營造開放型經濟環境,以更高水平開放促進更高質量發展。加快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步伐,加快推動銀西、包銀、太中銀高速鐵路建設,盡快將我區融入全國高速鐵路網。加快建設航空口岸、銀川火車站鐵路樞紐和航空港綜合樞紐建設進度,推進陸路口岸跨區域合作,努力打造內外聯通、高效便捷的對外交通網絡。
(四)持續優化產業結構
要加快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讓寧夏更多特色農產品走向市場。以“1+4”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為主導,大力發展優質糧食生產、枸杞精深加工、釀酒葡萄提質增效,不斷提高農業附加值。堅持質量興農、品牌強農,積極發展品牌農業、高效農業,提高“中寧枸杞”、“寧夏大米”等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對外影響力和知名度。深挖農村資源優勢,釋放農耕文化之獨特體驗,加快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發展,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參考文獻:
[1]任保平,《以質量看待增長:對新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評價與反思》,中國經濟出版 社,2010年.
[2]楊志慧:《寧夏城鄉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關系實證分析》,《統計與經濟》2013年第5期.
[3]李鈺:《寧夏產業結構優化研究》,寧夏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
[4]鈔小靜、惠康:《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測度》,《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9年第6期.
作者簡介:
王雪虹,寧夏黨校寧夏行政學院經濟部副教授,長期從事區域經濟研究。
(寧夏黨校寧夏行政學院 ?寧夏 銀川 ?7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