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家明 陳婉
摘 要:區塊鏈技術作為新興IT技術,其具有去中心化、分布式儲存、可追溯的特點,基于其技術特性開發的各類軟件逐漸在金融、供應鏈、社會治理、物流、版權認證等領域發揮作用。這些應用領域因區塊鏈技術的加入,在技術層和應用層的基礎上構建起新型信任模式,即去中心化信任模式。當前社會主流的信任模式是具有中心化特性的“倫理性”信任模式和“制度型”信任模式。本文從區塊鏈的技術、應用出發,研究社會的信任模式,并在中心化和去中心化兩種信任模式的基礎上提出構建適應信息化、數字化時代的弱中心化信任體系。
關鍵詞:區塊鏈;信任模式;弱中心化信任
1.信任模式的內涵及其概況
狹義上的“倫理性”信任模式僅指在血緣關系上建立的家本位信任;廣義上的“倫理性”信任模式指在血緣關系、地緣關系、人情關系等多種由人為中心建立起的熟人信任。“倫理性”信任模式是我國傳統的信任模式,這一信任模式從封建社會延伸到現代社會,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信任強弱與血緣情感關系親疏成正比,即距圓心越近,血緣情感關系越強,信任度越高。“制度型”信任模式是以制度為核心的,從實質上而言,制度就是權力機構權力的延伸,這種信任就是在政府權力的基礎上構建的。但是信任危機的屢次爆發;互聯網領域中制度信任無法做到全覆蓋,網絡上的信任亂象擾亂用戶的正常活動等多重弊端催生信任模式的變革。
2.區塊鏈構建的去中心化信任模式
2.1區塊鏈技術概述
區塊鏈1.0版是在全球性經濟危機時誕生的,其代表就是去中心化的比特幣、萊特幣,在不依靠第三方信任背書的條件下,在設定好的預定系統中,依托加密算法等技術手段,其能實現點對點的電子現金交易,將數字貨幣推上歷史舞臺。但因這一版本的區塊鏈技術開發艱難,其只局限于數字貨幣的應用。區塊鏈2.0版是以太坊數字貨幣和智能合約相結合的產物。以太坊是在比特幣的基礎上進行完善的數字貨幣,基于通用的編程語言,以太坊跳出了區塊鏈只能用作“數字貨幣”的局限,將區塊鏈技術商業化變成了可能。區塊鏈3.0版是利用區塊鏈技術進行賦能,實現“區塊鏈+金融”、“區塊鏈+管理”等一系列的具體應用,將區塊鏈從虛擬概念落到實處,推出區塊鏈的具體應用。
2.2去中心化信任模式構建
2.2.1技術特點構建信任
數字化社會,人們對信任的功能需求不再局限于現實社會,虛擬社會的信任功能需求增加,主要表現在對數據安全、隱私保護、信用效率三個方面。在虛擬世界中構建的信任模式不能按照傳統的信任三要素來分析,主要從技術角度分析信任模式的基礎構建。區塊鏈首先通過分布式儲存結構滿足去中心化,即讓所有用戶處于對等地位,將數據分布式儲存;其次通過非對稱加密技術、Hash滿足用戶對數據安全的需求;最后通過共識機制、智能合約滿足用戶對信任效率的追求。
目前互聯網上的信任集中在支付寶、微信等超級中心節點上,信任的構建成本高、維護費用高、同時信任效率不能滿足整個虛擬世界的功能需要。區塊鏈中的共識機制和以太坊基礎上的智能合約能夠有效的降低信任成本、提高信任效率。共識機制是在互不信任的互聯網上建立起一套共同設置的預設規則,區塊鏈上所有節點都承認這套規則,實現節點之間的配合和協作,最終實現所有節點儲存的數據具有一致性。所有節點數據的一致性就保證了在某些領域的透明性。在區塊鏈2.0版本中,以太坊為去中心化應有搭建起全球性開源平臺,推動了智能合約的發展,它讓鏈上數據處理具有自治性、去信任性。智能合約是用代碼的方式定義一套交易規則,以太坊具備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的特征,需要通過代碼來維持其正常運轉。智能合約運用,意味著只要觸發合約中的約定,代碼就會自動運行,解放了傳統的信任。
2.2.2 DApp應用層
DApp應用層是由各領域的去中心化應用程序共同構建的去中心化應用層。現在有很多基于區塊鏈技術開發的應用程序,它們在各自的領域實現去中心化運行。目前最成功的去中心化應用是通過EVM(Ethereum Virtual Machine)的方式創造的以太坊。DApp架構簡單來講是由前端→ Smart Contract → Blockchain。
現階段區塊鏈主要應用領域在數字貨幣、金融應用、區塊鏈+行業。區塊鏈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從誕生開始就應用于數字貨幣。自比特幣現世后,已經陸續出現數百種數字貨幣,圍繞數字貨幣的生成、儲存、交易形成了非常龐大的產業鏈生態。區塊鏈在金融領域具有天生的優勢,這是由區塊鏈的技術特點決定的。區塊鏈應用的規模逐漸增大,整個行業呈上升趨勢。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數據顯示,到2020年2月,區塊鏈國際專利數量為3321件,其中,2019年前公開專利數量為3040件,較去年同比增長150.3%。增長的專利注冊量,說明區塊鏈在快速發展,即DApp應用的規模將繼續增長,且隨著更多的區塊鏈技術創新,DApp的種類、特點會趨于多元化。
當所有行業的DApp都依次開發上線,在各領域大規模應用后,去中心化應用層就搭建完成。其構建的去中心化信任在社會上形成新型信任模式,即去中心化信任模式。
2.2.3社會去中心化信任模式的形成
區塊鏈技術的特性具有實現去中心化信任的技術基礎,首先在虛擬世界根據區塊鏈技術的特點建立起單個的DAPP,當各領域都應用一定數量的DAPP,就會構建起一個去中心化應用層,最終抽象到社會層面,即構建滿足社會功能需要的去中心化信任模式。
從社會角度而言,基于區塊鏈技術搭建起的去中心化應用層為去中心化信任模式在社會推行奠定基礎。“倫理性”信任模式和“制度型”信任模式無法解決互聯網上的交易信任問題,在陌生化的交易中,只有區塊鏈技術構建的去中心化應用才能夠實現自主化、去中心化、去信任的交易,并且具有能保證隱私安全、可追溯等優勢。
信任模式是否與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相適應決定了信任模式是否適用于當前社會功能需要。當前社會對信任的功能需求最關鍵的是解決互聯網交易中信息不對稱問題,在陌生化的社會活動中的信任問題。隨著區塊鏈構建的應用逐步在政務管理領域使用,去中心化信任能夠有效提升政務管理的效率,也為解決政府信任危機問題提供了可能。區塊鏈在經濟領域的應用已經形成一定規模,去中心化信任為經濟領域的互聯網交易加速增效,提升陌生化交易中的數據安全、維護用戶的合法權益。區塊鏈的發展一定會推動政治、經濟的發展,我們認為去中心化信任模式能夠適用于當前社會功能需要。
3總結
本文在分析研究現實社會主流的“倫理性”信任模式和“制度型”信任模式,認為其不能滿足虛擬世界的信任功能需求,并在根據區塊鏈的技術特性,研究了去中心化信任模式的構建過程,并認為去中心化信任模式能夠滿足虛擬世界的信任功能需求。因區塊鏈技術發展處于萌芽階段,在其基礎上構建的去中心化信任模式也還未成熟,去中心化信任模式的實際效用和未來發展存在較大變數。針對虛擬世界的信任模式構建,我們通過區塊鏈思維構建起數據弱中心化體系,找到能覆蓋整個虛擬世界的信任模型,為未來虛擬世界的信任問題提供一條可解決方向。
參考文獻:
[1]楊洋. 聯盟區塊鏈P2P網絡和共識機制的研究與實現[D].電子科技大學,2020.
[2]王博,魏曉.區塊鏈創新賦能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J].理論探討,2020(04):114-119.
[3]趙曙光.區塊鏈技術在物流領域中的應用探索[J].科技與創新,2020(14):160-161.
基金:2020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湖北省創業實踐項目:《易鏈校園(U-Chain)》,項目編號:S202013634014
(武漢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