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彤
摘 要:司法裁判中,客觀合理裁判結果的得出需要法官綜合運用多種解釋方法。體現在“中國專車第一案”中,通過對案件爭議焦點的分析,結合體系解釋、目的解釋等論理解釋方法,形成融貫的解釋論證系統;結合2014年《行政訴訟法》修改時對六項審查依據的內在邏輯關系,理清“明顯不當”的適用范圍,在此過程中,對于司法機關對行政機關司法審查的界限有了進一步明確的區分。
關鍵詞:法律解釋;中國專車第一案;明顯不當
一.案情簡介
2015年1月7日,陳某通過網絡召車軟件與兩名乘客取得聯系,約定陳某駕車將兩名乘客從濟南市八一立交橋附近送至濟南西站,由乘客支付車費。當日11時左右,陳某駕車行至濟南西站送客平臺時,濟南客運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員認為陳某涉嫌未經許可擅自從事出租汽車客運經營,對其下達《行政強制措施決定書》,暫扣其車輛。2015年2月13日,濟南客運管理中心向陳某送達了《行政處罰決定書》,以其非法經營客運出租汽車為由,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處二萬元罰款并沒收非法所得。
陳某不服該《行政處罰決定書》,向濟南市市中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一審案件爭議點為以下兩點:第一,原告的行為是否構成未經許可擅自從事出租汽車客運經營。一審法院認為,根據《山東省道路運輸條例》第八條、《濟南市城市客運出租汽車管理條例》第十六條的規定,原告的行為屬于未經許可擅自從事出租汽車客運經營。第二,被訴行政處罰決定的處罰幅度是否畸重。一審法院認為,被告未提供證據證明原告與網絡約車平臺的關系及與乘客最終產生的車費是否實際支付或結算完畢,具體幾方受益也沒有證據證明;原告在本案中僅實施了部分行為,在現有證據下,被告將本案行政處罰所針對的違法行為及其后果全部歸責于原告,處罰幅度和數額畸重。此外,被告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書,沒有載明原告違法事實的時間、地點、經過以及相關道路運輸經營行為的具體情節等事項,據此也應當予以撤銷。一審法院最終認定原告行為違法,同時撤銷了被告所下達的《行政處罰決定書》。
一審被告不服該一審判決,向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了上訴。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本案系對網約車運輸經營行為予以行政處罰的案件,對陳某的行為構成未經許可擅自從事出租汽車客運經營的事實,各方當事人均未提出異議,應當予以確認?,F本案爭議的焦點主要是被訴行政處罰決定是否構成明顯不當。法院認為,比例原則作為行政法的重要原則,行政處罰應當遵循該原則,對當事人實施行政處罰必須與其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和社會危害程度相當。一方面,網約車作為客運服務的新業態和共享經濟的產物,有助于緩解客運服務的供需矛盾,滿足公眾多樣化的出行需求,符合社會的發展趨勢和創新的要求,對其應當適當寬容。另一方面,這種新業態又給既有客運管理秩序帶來了負面影響,甚至存有安全隱患等問題,確需加強規范引導。當一種新生事物在滿足社會需求,促進創新創業等方面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時,對其所帶來的社會危害的評判不僅要遵循現行的法律法規的規定,亦應充分考慮是否符合社會的公眾感受。
本案陳某通過網絡約車軟件進行道路運輸經營的行為,符合社會的一般認知,社會危害性較小。行政機關在根據現行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處罰時,應當盡可能的將對當事人的不利影響控制在最小范圍之內,以實現行政管理和保護新生事物之間的平衡。另外,該行為中有幾方主體受益、最終產生的車費是否已經實際支付或者結算完畢,濟南客運管理中心未提供證據進行證明。在上述事實不明確,以及該行為社會危害性較小的情況下,將該行為的后果全部歸于陳某并對其作出較重的處罰,有違比例原則,構成明顯不當。原審法院認定處罰幅度和數額畸重,對被訴行政處罰決定予以撤銷,符合法律規定。
從一二審的判決書中我們可以提煉出本案的的爭議焦點主要分為兩個層次:第一,陳某的行為是否構成了非法營運;第二,濟南客運管理中心對陳某的行政處罰是否存在“明顯不當”,如果構成了“明顯不當”,那么行政行為的“明顯不當”的審查形式如何確認、適用范圍、當與不當的區分標準又該如何選擇。本文將從體系解釋、目的解釋、文義解釋等角度出發,對上述焦點問題進行歸納。
二.體系解釋及其應用
從法律解釋方法體系來看,體系解釋是一種和目的解釋相類似的重要論理解釋方法。該解釋方法的作用主要體現為,在法律規范內涵模糊或適用特定規范致使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無法統一的情況下,通過結合整個法律體系的“語境”,從而實現判決的可接受性。具體到本案來說,體系解釋的應用主要體現為“明顯不當”的審查形式是應該歸于合法性還是合理性的問題。
對于“明顯不當”的審查形式是應該歸于合法性還是合理性的問題,理論界一直存在爭議。首先,我們來區分形式合法與實質合法。隨著法律淵源的內容和形式都趨泛化,二者之間的界限也愈發模糊。例如,《行政處罰法》要求,“設定和實施行政處罰必須以事實為依據,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在此合法性與合理性就出現了重疊;行政法一般原則作為法源的地位,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肯定;行政慣例和司法判例的作用也越來越得到重視。總體趨勢是行政法的淵源變得越來越多樣;相應地,對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審查步步收緊,留給行政機關自由裁量的余地越來越窄,合理性審查所指涉的范圍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被合法性審查所覆蓋。因此,實質性合法的觀點應運而出,這種觀點認為,“明顯不當”就是指行政自由裁量超出了合理的范圍就構成了違法,也就是合不合理的問題也應歸屬于合法性的問題。本文認為,合法性與合理性已不存在嚴格的法律邊界,如果再堅持傳統的二元論,那么必將出現合法性與合理性的交叉重疊。第二,在實務中,由于行政機關的裁量權越來越大,其作出的行政行為也必然存在更多的合理性問題,如果將合法性與合理性完全剝離,那么,對于因行政行為“明顯不當”而權益受損的相對人來說,也起不到實質性的司法救濟作用。因此,本文認為,第二種觀點更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
具體到本案來說,被告錯誤地采用了第一種觀點,認為只要按照《山東省道路運輸條例》與《濟南市城市客運出租汽車管理條例》中有關規定所規定的范圍內自由裁量,就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不應該受到司法的限制。但是一審法院和二審法院都采用了第二種觀點,認為行政機關對其作出的行政行為不應該僅僅局限于法律、法規的規定,更應該包含合理性審查。網約車是共享經濟形態下的新產物,它的出現,能提高車輛的使用效率,滿足社會大眾對于多元化出行的要求,考慮到網約車作為新興事物的特殊背景以及社會大眾對于網約車的評價,可以判斷網約車客運服務的社會危害性較小。而被告在作出行政處罰的時候,并未對此因素進行考量,因此,判定該行政處罰明顯不當,判定違法。
三.目的解釋及其應用
從法律釋義的角度來看,任何裁判都必然指向特定的立法目的。目的解釋方法的應用大致相當于對法律規范進行“客觀目的的研究”,闡釋涉案規則或者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從而得出一個客觀合理的解釋結果。在本案中,合理性的原則以及判決結果的可接受度即為本案所追求的目的之一。
結合本案,對于當與不當的區分標準,主要結合合理性原則與比例原則進行區分。合理性原則包含三個原則:公平公正原則、考慮相關因素及比例原則。公平公正原則就是平等原則,此處的平等包括同等情況同等對待,也包括不同情況差別對待??紤]相關因素是指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決定和進行行政裁量時,不得考慮不相關因素。比例原則有三個方面的要求。第一,合目的性,是指行政機關在行使裁量權時所采取的具體措施必須符合法律目的,如拆遷是領導為了中飽私囊,就不符合比例原則。第二,適當性結果與措施、和手段之間具有正當性。光有了正確的目的不算,還要選對實現目的的方法。第三,損害最小。即行政機關應采用對當事人損害最小的方式,即行政機關能用輕微的方式實現行政目的,就不能采用手段更激烈的方式。與之相對應,如果行政機關沒有考慮相關因素或者考慮了不應當考慮的因素,就可能導致明顯不當。如《物業管理條例》第9條第2款規定,“管理區域的劃分應當考慮物業的公用設施設備、建筑物規模、社區建設等因素”,如果房管局不能以證據證明其考慮的是這些因素,那么就是不當。此外,如果法官違背業以形成的裁量準則也有可能構成明顯不當。因為一套穩定的處理模式有助于限制行政過程的考量因素,降低與當事人討價還價的成本,抵御各種人為干擾,并且處理模式一旦形成,就會給行政相對人一種期待,相信并要求行政機關遵循這種模式行事。如果行政機關沒有正當理由違背裁量規則,即構成違法。
從以上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2014年行政訴訟法新增加的“明顯不當“這種審查根據,應歸屬于合理性的審查范圍,但由于行政法源的多樣化,傳統的合法性與合理性二元化理論會導致合法性與合理性出現沖突與重疊,因此,將合理性審查標準納入合法性審查標準會更符合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
四.文義解釋及其應用
謙抑立場下,法律解釋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始于文義,終于文義”。文義解釋是在法的謙抑立場下,按照法律文本字面的含義進行解釋,并且在所有的法律解釋方法體系中,文義解釋具有優先適用的地位。文義解釋的價值取向是維護法律的穩定性、明確性和可預測性及整個法治實踐的統一,進而排斥立法意圖和法律解釋主體的個人傾向。在案例需要運用的多種解釋方法中,文義解釋最大的作用就是為其他解釋的運用提供最大意義范圍,也就是合法性的底線范圍。但是,法律規范自身及其與案件事實的復雜關系,都使得案例并不應當僅僅限于運用文義解釋。
2014年《行政訴訟法》進行修改時,在第70條寫明了行政訴訟法的六項審查依據。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并可以判決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為:(一)主要證據不足的;(二)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三)違反法定程序的;(四)超越職權的;(五)濫用職權的;(六)明顯不當的。在法律實務中,法官有時會把超越職權、適用錯誤的行為輕描淡寫成“不當”,可能有助于減少行政機關的抵觸情緒,但是這是不對的。一個最基本的理解是,明顯不當是針對行政裁量行為而言的。由于六項審查根據是在幾十年的發展中形成的,所以需要厘清六項根據之間的邏輯關系。 ? ? 首先,對于主要證據不足的問題,這一審查根據主要包含事實認定錯誤、沒有證據或證據不充分等情形,在行政訴訟中,完全可以通過“主要證據不足”這一審查標準對事實和證據問題加以解決,不存在裁量性問題,也就不存在“明顯不當”的適用。第二,對于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理論界尚存在爭議。因為不確定法律概念的解釋應屬于裁量的范疇,特別是在行政許可、確認等領域,立法所設定的條件非常寬泛,案件的爭議也往往集中于法律適用條件的解釋上。因此,對于適用法律、法規是否錯誤有待于共同觀念的進一步發展。第三,對于違反法定程序這一審查依據,在行政訴訟法修改之前,法官們撤銷行政行為,依據的多是“違反法定程序”,這在一定程度上使之包含了行政程序裁量的要求,并且已經形成了一種相當廣泛的共識。在增加了“明顯不當”這一審查根據之后,理論界與實務界似乎也無意改變業以形成的理解。在這種情況下,明顯不當可以不適用于行政程序問題。第四,在行政訴訟法增加“明顯不當”的審查根據后,濫用職權可以限于行政機關違背法律目的、惡意行使權利等情形,也就是說,濫用職權應包含主觀惡意。行政機關出于不正當動機行使權利是惡意,極端的輕率任性、不負責任也是惡意。在法律實務中,濫用職權的情形主要包括徇私枉法、打擊報復、任性專橫、反復無常等情形。排除了以上因素后,明顯不當審查根據的適用范圍主要是行政處理方式的裁量。根據實踐經驗,明顯不當常適用的場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在行政處罰法中,明顯不當體現為過罰相當,當事人有多大的過錯,行政機關就應該給予多大的處罰,能不罰就不罰,能少罰就少罰。行政許可法中明顯不當體現為許可制度的冗雜化,砍掉不必要的許可證,砍掉冗雜繁瑣的許可環節。行政強制,法中明顯不當體現的較多,如采用禁水、禁電的方式執法、夜間執法和節假日執法等??偟膩砜?,明顯不當可以歸為不必要的擾民七個字。 ? ? 具體到本案來說,網約車這種行為作為新經濟下的一種產物,有利于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滿足公眾多樣化的出行需求,社會認可度較強,大眾接受度也很滿意。這種行為的危害性本身就比較小;再次,在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書中,對于該行為有幾方主體受益、最終產生的車費是否已經支付完畢,濟南客運管理中心也并未提供證據進行證明。在該種情況下,將行為后果全部歸于陳某并對其作出該行政處罰,明顯地違反了比例原則,構成明顯不當。
五.結語
多種解釋方法的綜合運用已成為業界常態,特別體現在一些新興案例或典型案例的裁判中。在發達的自媒體時代,熱點案件的評議能迅速匯集成強大的民間力量,成為法官判案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通過指導案例,明確類似案件裁判中的法律方法及其適用標準,進而將其抽象成規范意義上的適用規則,這對于“同案同判”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結合到本案,從體系解釋的角度出發,司法權在行政權面前,應保持謙抑性原則,不應做太多的干預。對于司法審查的強度,在合法性與合理性之間,也應該保持必要的平衡。法院應節制自己的審查權利,給予行政裁量必要的尊讓,聽從和維持行政機關的決定。但是從目的解釋的角度出發,如果不對合理性做具體的審查,對于因明顯不當所造成損害的行政相對人的救濟又歸于空話??陀^合理裁判結果的得出需要法官綜合運用多種解釋方法?!爸袊鴮\嚨谝话浮敝皇谴罅啃姓昧堪讣械囊患瞧鋵τ谒痉鄬π屡d事物的裁量問題使公眾抱有了期待,法律解釋的不斷完善及司法實踐的不斷積累,最終會使行政權、司法權、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達到更好的平衡。
參考文獻:
[1]陳金釗.法律解釋規則及其運用研究(上)〔J〕.政法論叢,2013,( 3) : 105 - 112.
[2]孫光寧.目的解釋方法在指導性案例中的適用方式——從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性案例13號切入〔J〕.政治與法律,〔1〕2014,( 8) : 143 - 151.
[3]戴津偉.實質法律解釋的邏輯規制[J].濟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8,28( 06) : 15-24.
[4]曹波,魏珊珊.盜回自己被依法扣押財物的刑法定性——兼論刑法第九十一條第二款的規范含義[J].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8,33( 06) : 100-108.
[5]蘇曉宏.法律解釋還是法律解釋的證立?〔J〕.求是學刊,2014,( 6) : 78 - 81.
[6] 劉桂明.“全國專車第一案”會告訴我們什么?[DB/OL].http://blog.ifeng.com/article/35355682.html,[2015-5-27]
[7] 黃月梅.關于“專車”服務問題的探討[J].交通企業管理,2015(5).
[8] 唐清利.“專車”類共享經濟的規制路徑[J]. 中國法學,2017( 4) : 286 - 302.
[9] 鄧綱,周璨. 出租車市場的政府管制及其完善[J]. 經濟法論壇,2017( 1) : 235 - 243.
(山東財經大學 ? 山東 ?濟南 ?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