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懷軍
摘 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實施的主要目的在于促進農民獲得更多財產權利,同時制度改革的實施有利于使我國在工業化與城鎮化迅速發展過程中,制定和農村集體產權問題相關的科學發展對策。總體來講制度改革的實施,在農民財產權利保障、集體經濟壯大、城鄉要素之間交換的實現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就當前發展現狀來講,需重視制度改革和實現農民財產權利之間問題探究。
關鍵詞: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民財產權利
農村集體產權方面的制度改革屬于制度創新,在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改革深化實施時的重點任務,也是鄉村振興戰略得以有效實施的制度支撐,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明確指出,應該給予農民在財產方面的更多權利。十九大中指出需重視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通過農村集體產權方面制度改革的實施,能夠使農民在財產權利上得到更充分的保證[1]。
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實施的重要意義
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當前城市經濟發展比較迅速,并且取得了較好成績。同時農村集體經濟獲得了長期積累,形成了較大資產體量。怎樣使集體資產實現增值和保值,推動經濟發展轉型,加快城市化整體進程是當前應重點研究的課題,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在實施過程中,在各個試點都獲得了較為可觀的成果,實現了明權頒證[2]。在交易過程中,義務和權利在界限上的明確性和產權是否明晰緊密相關,產權明晰的實現能夠促進市場機制效率的提升,也是集體產權得以實施的邏輯起點。同時制度改革的實施有利于確定資格認定。在界定集體成員時,需遵循兩個原則,一方面需將戶籍作為基礎,考慮集體經濟組織當中戶籍者的實際地位。另一方面考慮在地緣、歷史、親源關系影響下對集體作出貢獻的成員。2016年相關規定中指出,應注重對新型集體經濟的鼓勵,這在一定程度上使集體產權改革上升到了全新高度,使農民有更多的機會共享市場經濟實際發展成果,促進農民在收入上的提高。
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保證農民財產權利的有效措施
(一)發揮集體經濟組織作用,有效推動立法工作
農村集體經濟發揮著重要的政治功能、經濟功能、社會保障功能,農村集體經濟的實現能夠促進其制度價值的凸顯,而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的實現需相關法律權利的確立作為依據。要想農村集體產權相關制度改革得以有效實施,就對農村集體經濟經營管理主體進行確立,這是產權制度改革得以有效實施的關鍵。從法律層面來講,集體經濟組織能獲得憲法支持,也具備獨立財產,有獨立的民事行為能力與獨立的民事權利能力,在此情況下,其具有法人應具備的實質性要件。在城市化不斷推進過程中,農村集體經濟當中組織成員和農村居民在資格上逐漸分化,對于集體經濟組織當中獨立法人地位的確立變的日益緊張[3]。就當前情況來講,部分省份已經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了地方性法規與規章,這在一定程度上使集體經濟組織當中的法人主體地位得到了解決,并且為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創造了良好條件。在今后實施過程中,需及時對地方經驗進行總結,促進集體經濟組織相關立法進程得以不斷推進。
(二)確定制度改革明確目標,實現對改革內容的重點突破
在進行制度改革過程中,需保證權能完整、歸屬清晰、保護嚴格和流轉順暢,將股份合作作為制度改革的主要形式,推動制度改革的有效實施[4]。同時對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機制、管理決策機制進行明確,使集體經濟組織當中的成員的利益得到有效保護,形成長效保護機制,確立完善的集體經濟組織運行機制,保證機制運行的現代化。將城郊村、城中村,集體資產較多的村作為建設中的重點。除此之外,各地區需對新形式的集體經濟組織進行登記,確保登記的統一性,具體實施時,運用縣級經營管理部門進行登記或者是證明書的方式,保證審驗、頒發、變更登記得以順利進行,并且積極構建全新集體經濟相關組織管理平臺,將集體經濟組織當中的財務公開、三資管理等結合在一起,加強對集體經濟組織的指導,使集體經濟在運行過程中將現代企業中的制度要求作為指導,各項管理制度得以建立健全,實現組織運營質量的提高,促進集體資產的保值以及增值。
(三)建立集體經濟股權需尊重農民選擇
產權制度改革實施的主要目的是使產權更為明晰,在產權改革的初期階段,各個區域中都設置了集體股權,部分農村集體股權占有的比例比較高[5]。在改革逐漸深入背景下,集體股權出現了歸屬不夠明晰的問題,并且問題越來越突出,比較容易出現矛盾。從改革實踐中分析,特備是一些城中村、城郊村,為了防止集體股權在再分配時產生問題,一般不會設置集體股,而是設置個人股,集體產生的公共事業支持,主要是運用公積公益金提取的方式,借此使農村的利益得到保證。因此在設置制度改革時的股權類型時,需將區域實際發展情況作為依據,尊重農民的選擇,然后運用公開程序形式在民主決策中制定。
(四)保證集體成員資格界定時的規范性與完善性
界定集體成員資格和農民切身利益緊密相關,也和集體資產管理、利益分配、資產處置之間聯系緊密,關系著農村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屬于制度改革的基礎,成員資格界定的公正性、公平性對產權制度改革的順利進行會產生比較直接的影響[6]。因此在界定成員資格時需積極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和依靠群眾,將人們群眾的滿意與認可作為成員界定的唯一資格,各個地區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和界定集體經濟組織當中成員相關的規章制度或者是法律法規,然后秉承公正公平原則,對生產生活歷史、戶籍衡量、集體經濟組織當中成員的權利和義務以及土地承包關系進行綜合性衡量,實現對集體經濟組織當中成員資格的拓展界定,逐漸形成對應的管理制度體系。
(五)資產清核保證權利到戶
為了使制度改革得以有效實施,需注重農村資產的盤活,促進市場經濟效率和市場化水平的提升,增加農民實際收入。在此過程中,需對家底有清晰認識,實現清產核資,并且保證清產合資時的全面性,確保權力到戶,進而實現資產由集體到共有的改革。在此過程中需和我國當前改革實際結合在一起,并且保證清產核資的有序化進行,不應急于求成。清產核資過程中,需對集體資產進行徹底清查,其中包括經營性資產、資源性資產以及非經營性資產。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逐漸推進,很多地區資源性資產在價值上尚未充分得到凸顯,因此可以將資源性資產的整體評估暫緩,根據實際單位將其歸類和計量,進而實現入賬。針對集體經營資產,需對其進行全面評估,推動股份合作改革的實施,實現明確到戶。針對非經營性資產,需根據具體法規將其歸類入賬。進而由經營性資產向折股量化轉變,在條件成熟基礎上完成折股量化,進而使成員資產的收益權與所有權得到充分保證。
結束語:
總之,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農民財產權利實現問題探索,有利于明確成員資格界定、股權設置、資產范圍確定、股權管理等內容,使農民在資產上獲得更多權利,促進農民實際收入的增加。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需注重改革目標的明確性,推動立法工作的實現,尊重農民的實際選擇,保證成員資格在界定時的規范性,進而使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充分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欒江.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信息化管理問題研究[J].農業科學,2019,9(09):807-814.
[2]劉近元.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實踐與探索[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5):38-39.
[3]張學仁.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J].農民致富之友,2020(12):239.
[4]湖南省農業農村廳政策與改革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政策解答(12)[J].湖南農業,2020(5):12.
[5]陳國東.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J].農民致富之友,2020(8):236.
[6]關于青海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情況的督查報告[J].農村經營管理,2020(5):14-16.
(福建天衡聯合(泉州)律師事務所 ?泉州 豐澤 ?36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