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鐵岳 魏文玥 鄭意臻
摘 要: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大多數的建筑對傳統文化的使用都太過于具象化,并沒有思考兩者之間的關系。設計師需要通過深層次的調研,通過地域性和文化性兩方面入手,讓建筑不僅具有傳統文化元素特有的氣質,還要滿足現代人類的行為需求和生活習慣。以蘇州博物館為例,通過對傳統元素以現代建筑設計的手法進行發展,并不是生搬硬套,使得現代建筑設計與傳統文化元素進行合理的融合。
關鍵詞:現代建筑;傳統文化元素;地域性;文化性;合理融合
前言: 中國的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經過時間的洗禮和時代的考驗,慢慢沉淀為全世界人類社會的偉大的文化遺產之一,并且具有非常獨特和極具標志性的特質。所以,想要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將傳統文化更好的運用并發展,需要了解并精煉傳統文化最為鮮明的特點和現代建筑設計的時尚感進行合理和有機的融合,否則將會出現與理想相違背的效果。拋開對于建筑本身造型的審美,從建筑設計師的角度來看,我們現在需要去思考的是中國元素在現代建筑與空間環境當中是否真的需要極其具象化的象征性符號的表達,才能體現出中傳統文化的一些元素。
1.傳統文化元素的分類
建筑和空間是否可以使用現代的語言和對于中華傳統文化元素精髓的理解去相結合,從而去體現其意境,這里的中國元素可以被劃分為兩個類別:地域性和文化性。其中,地域性包括了地理位置、氣候、人,而生活在環境中的的人又可以延伸出文化性,比如圖案、紋樣、服飾等。通過對于不同地域而產生的不同的傳統文化元素,建筑師和設計師都需要進行深層次的調查研究并創造出與當地的環境相符合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設計,并且需要在空間功能上迎合現代人類的行為需求和習慣。以蘇州博物館為例,作為現代建筑大師貝聿銘的封山之作,蘇州博物館的設計將蘇州園林特有的氣質,比如空間上的布局、庭院中的景觀和現代建筑所倡導的綠色生態建筑理念,通過建筑材料、光影等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使得建筑完美融合了傳統藝術及現代設計。
2.傳統文化元素地域性
2.1采光
蘇州博物館的地域性主要體現在其建筑本身,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利用了現代的材料進行了發展和創新。建筑仍舊采用蘇州園林建筑的一些主要特征,如粉墻黛瓦,院落式空間組合,這與周圍的建筑的風格相統一,從而讓建筑與周圍環境緊密聯系在一起。建筑的創新點在于建筑并沒有使用傳統的木材作為結構,而是玻璃、鋼鐵結構,這樣可以將更多的自然光引入室內,讓室內空間變得通透明亮。蘇州博物館屋頂設計的靈感來源于蘇州傳統的坡頂景觀—飛檐翹角,在設計屋頂的時候考慮到采光的問題,所以并沒有完全延用中國傳統的建筑的屋頂,因為面積較大會影響采光。而是運用了不同的幾何形狀,使得采光面積增加讓自然光進入活動區域和博物館的展區,為參觀者提供導向。
2.2結構
馬頭墻作為徽派建筑具有鮮明特點的傳統建筑元素在現代建筑中被廣泛使用,但是有一部分現代建筑為了體現傳統建筑的特色而選取這種傳統建筑元素并直接原封不動的照搬到現代建筑中,大多顯得格格不入,甚至給人們的視覺帶來不舒服的感受,而在蘇州博物館的設計中,貝聿銘并沒有直接運用傳統居民建筑的屋頂結構,而是為了這種新型的屋頂創意而對傳統的馬頭墻進行了一些改變,沿用了傳統建筑的一些符號特征,抽象變通的運用,追求傳統建筑的氣質和給人的感受,而不是簡單地在建筑外形上的模仿,這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貝氏馬頭墻”,或許我們從外形上已經看不到了“馬頭”的影子,直接稱之為“疊落山墻”或許更為貼切,墻體高低的起伏,讓建筑顯得層次分明的同時,也保留了徽派建筑獨有的氣質。[1]因為建筑本身用作展覽,所以需要考慮建筑使用功能的一些要求,超長的地下室,在為其進行結構設計時采用了多道措施,去防止混凝土收縮出現裂縫。結構體系為混凝土剪力墻結構,在擁有有較好的抗震性能的同時,還能更好地配合建筑功能,為博物館的布展提供便利。
2.2材料
在建筑材料的運用上,選用了一種名叫作“中國黑”的花崗巖片石取代磚瓦,并切割為菱形的體塊,掛在不銹鋼板做成的坡屋面上,黑中帶灰的“中國黑”具有一種非常有趣的特點,這種材料淋雨之后就會變成黑色,但是在陽光的照射下材料本身呈深灰色。深灰色石材的屋面和墻體邊飾,與白墻相互輝映,并與墻身融為一個整體。在傳統與現代創新相結合上進行了新的思考、為粉墻黛瓦的江南傳統建筑元素符號增加了新的詮釋。在室內空間運用到的頂部木材板料,地面的鋪裝,以及墻身處理,淡雅恬靜的風格和建筑整體的設計語境一致并形成統一,質樸低調。在室內的部分空間,如大廳和走廊的頂部,以及玻璃屋頂和展廳的高窗等位置,運用了大量的木紋金屬遮光條,在削弱紫外線強度的同時,使博物館的室內空間充滿溫暖又柔和的陽光。
3.傳統文化元素文化性
3.1顏色
蘇州博物館的建筑顏色并沒有多么的莊嚴,建筑主要色調為灰色與白色,這也是為了讓建筑與周圍的建筑環境相融合,因為周圍建筑都是一些蘇式傳統風格的建筑與景觀設計,所以粉墻黛瓦更加使得建筑與環境協調,讓建筑與周圍環境形成整體。但是為了凸顯出建筑的輪廓,采用了深色的石塊進行了勾邊,從而使得建筑更加的立體化。簡單的建筑搭配上綠玉蔥蔥的植物在夏天讓人清爽,在秋天那些黃色與紅色觀葉樹木又增加了一絲絲暖意。所以整個環境簡單而不單調。
3.2元素符號
在進行設計時, 現代設計師需要按照現代設計法, 將部分傳統裝飾圖案進行現代形式感的抽象與變形, 再按照傳統圖案設計手法進行組合。現代設計師可以從傳統裝飾圖案中選出可以被現代設計所吸取的圖案元素, 再將其重構。[2]蘇州博物館的建筑風格雖然舍去了許多傳統園林建筑的繁瑣和一些細節,但是一些具有我國傳統文化代表性的元素符號仍然可以在建筑中看到。博物館的建筑風格雖然摒棄了好多傳統園林建筑的繁瑣與一些細節,但是相對于一些代表我們華夏傳統文化的元素符號依舊被體現在建筑體中。在墻體上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開窗,形狀不一,有圓形,六邊形,三角形,在傳統蘇式園林建筑中也有很多的漏窗設計,而蘇州博物館中的是對古典園林的簡化,這也更好的與建筑本身的線條相符合,而不是對原有的傳統文化元素進行生搬硬套。
結語:
最后,在時代快速發展的今天,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所以我們在園林景觀設計的時候要結合自己國家的實際情況,繼承并發揚我們的傳統文化與民族習俗。令人感慨的是在人為因素和現代思潮的沖刷下,部分環境藝術設計作品出現了生搬硬套的現象。牽強附會的尋求外在的相似、對外來文化頂禮膜拜,或忽略內部聯系,不分場合的使用本土元素,附庸風雅,滿足市儈的獵奇心理。【3】蘇州博物館卻并沒有對原有的傳統文化元素進行照搬,而是通過對建筑的采光方式,結構,材料,顏色以及元素符號等方面去探索環境真正需要的建筑。現代建筑設計對傳統文化元素的運用大致分為兩個角度。首先可以通過提取傳統元素中的一些關鍵點,將其轉換為建筑語言并以空間的形式去展示。另外則是利用傳統文化的元素符號,結合現代設計的手法和現代材料的利用去展現現代社會的文化氛圍。這要求設計師應該從傳統文化元素的地域性和文化性進行總結和創新,尋求元素形式創新的突破口,將我國園林的特色繼續發揚下去,同時具有現代建筑設計的美感,讓中國傳統文化通過現代建筑設計得到更符合時代發展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夏熔靜,顧勇 "中而新,蘇而新"的設計理念——蘇州博物館新館大科技?科技天地[J] 2011,(04)
[2]張青 淺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建筑裝飾設計中的應用 大眾文藝[J] 2014,(21)
[3]黃蕾 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建筑景觀設計中的融合 藝術研究[J] 2020,(04)
(河北大學-中央蘭開夏傳媒與創意學院? 0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