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是培養人才、發展科學、為社會服務的重要場所,教師是其最重要的構成要素之一。隨著社會主義新時代高校教育事業發展,高校教師教學道德問題頗受關注。教師教學道德規范程度,直接影響了其職業行為和教學質量。本文對高校教師教學道德規范問題進行研究。
關鍵詞:高校教師;教學道德;規范
道德是群體對群體內行為的衡量標準,高校教師教學道德是教師從事教學活動的行為規范,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內容。加強高校教師的教學道德規范建設,既是新時代黨對教育事業發展的要求,也是高校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更是每名教師自我完善的必然選擇。教學道德規范化的提升,有利于推動教育改革,打造優良校風學風,為高校師資隊伍建設提供重要保障。
一、高校教師教學道德現狀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階段,培養和教育學生是高校辦學的主要目的,教書育人是高校教師核心職責之一。然而現今的高校卻普遍存在一種狀況,大量教師承擔著教學、黨務、行政等多重工作,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工作的開展。雖然大部分教師能夠兢兢業業,但也有一部分教師工作不負責、缺乏責任心,沒有堅守教學道德,導致教學水平、師生關系較差,在社會上產生不良影響。
(一)責任心不強,缺乏奉獻意識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有些教師把與學校、學生的關系看成商業關系,認為教學只是謀生手段,與學校是聘用與被聘用的“合同”關系,師生關系好壞無關報酬且不好考核,屬于額外勞動,不愿意花精力與學生溝通,出現只授課不育人的現象。即便在授課中,也不能做到嚴格執行教學計劃,授課內容隨心所欲,甚至發表、傳遞不正確的觀點,影響學生價值判斷。
(二)教學思想陳舊,專業水平不高
有的教師缺乏學習,不適應高速發展的信息化教學模式,教學內容陳舊、結構不合理、人才培養模式落后的狀況仍然存在。他們片面的認為僅需要將教學內容灌輸給學生即可,不仔細鉆研授課內容,教學內容不能做到與時俱進,一些被國際淘汰的觀點、知識和技術仍然被傳播;對于國內外前沿的、有利于學生智力發展的知識與技術傳播的較少,難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在課程設計和人才個性化培養上僵化與封閉,過于注重學科的完整性而忽視學科與學科的結合,把學科與學生生活實際、社會實踐割裂開來,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與發展。
(三)師生關系疏遠,缺乏愛的教育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保障教育教學活動順利進行不可或缺的條件。在良好的師生關系中,學生的學習動機和積極性能夠顯著提升,教學質量顯著增強,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然而,部分教師思想消極,個人理想和社會理想模糊,在教學中不遵守教育道德,自由散漫,不按時上課、不管理紀律、侵犯學生人格尊嚴、索禮索物等。有的教師缺乏對學生的熱愛,課堂上側重教學而忽略了解關愛學生,在學生尋求幫助時也只能通過手機中的社交軟件聯系教師。這些缺乏對學生關心呵護、漠視學生心理健康的不規范行為嚴重損害了學生身心健康和合法權益,導致師生關系疏遠惡化。
二、規范高校教師教學道德的有效途徑
從上述分析我們知道,當前高校教學道德規范存在不足,這些問題的存在對于學生成人成才、高校教育事業的良性發展都產生不良影響,需要尋求行之有效的措施來改進和完善。
(一) 樹立高校教師責任感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學生進步成長的導師,深遠影響著個人和社會發展。高校教師只有意識到自身的重要性,看到自身言行對學生產生的影響,才能增進教育道德責任意識,提升職業認同感,進而主動規范自身的行為。高校教師也只有遵守教育道德規范,才能有目的、有計劃的積極有效培養人,在教學中把教育和教學有機結合,達到既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又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實現教書育人的有機統一。高校黨委要經常性的開展弘揚優良校風、學風、家風教育,選樹一批道德模范典型人物,以鮮活的案例鼓舞人;在黨員教師中常態化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激勵黨員教師勇擔當、善作為,主動發揮先鋒模范帶頭作用,提升教師隊伍的責任意識和擔當能力。在日常教學中,高校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嚴謹教學,做好知識的傳授,使學生充分習得知識和本領;同時要以良好的政治素質和高尚的道德行為真心實意關心愛護學生,力所能及的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指引學生走向正確的發展道路,最大程度的發揮高校教師的示范作用。
(二)提升專業教學能力與水平
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教師要給學生豐富的、有用的科學知識,自身必須具備真才實學。對高校而言,教師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專業水平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的高低,這就決定了高校教師必須具備精深廣博的知識。在新時代,社會對高校教師的期待和標準更高,教師只有不斷提高知識水平,精通本專業知識,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因此,進行教學道德規范建設,就必須提升教師專業教學能力與水平。在具體教學中,高校教師應具備較高的知識修養和合理的知識結構,包括掌握過硬的專業知識,精通所教的學科并能進行獨立研究;掌握廣博的多學科知識,能夠開闊學生視野、啟迪智力;更新知識和觀念,掌握最新的科學知識和信息,不斷學習、探索、發現,激發學生創造力。同時,要積極參與教學研究,包括認真實施教學工作,精心備課、講課、批改作業,及時檢查教學效果;掌握教學藝術,根據學科和學生特點,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運用教育理論和方法,在知識傳授的同時注重情感交融和熏陶,讓學生在和諧、愉悅的氛圍中增長才干;進行教學反思,批判看待自身教學活動,注重從學生和同事的評價中找尋不足,主動對教學行為修正、糾偏和完善。
(三)加強師德師風建設與考評
高校黨委要全面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論述,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根據中央《關于新時代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加大《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執行力度,將教學道德擺在教師培養更加突出的位置。進一步嚴格高校教師資格和準入制度,對新入職教師突出思想政治狀況的審查;強化教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搭建師德教育平臺,挖掘高校特色師德師風,形成教育品牌。建立健全教師考核評價體系,細化并完善具體考核指標,將教學道德擺在教師考核的首要位置,將考評結果納入職務(職稱)評聘、評優獎勵。制定教學道德負面清單,建立高校教師個人教育誠信檔案,暢通師德失范行為投訴舉報通道,堅決查處違法違規行為。
綜上所述,我國高校進行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必須注重提升教學道德規范化水平,利用道德調節手段增強教師隊伍的凝聚力、戰斗力,促進辦學治校水平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李太平.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M].武漢:長江出版社,2017,(06):65-104.
[2]李佳麗.高校教師教學道德規范問題的研究[J].智庫理論,2019,(40):162、165.
[3]崔文艷,宋志英.結合《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論高校教師如何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提升教師職業道德修養[J].教育研究,2015,(05):128.
作者簡介:
陳雪峰(1988-),女,漢族,湖北宜昌人,隨州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職業教育。
(隨州職業技術學院? ?湖北隨州 44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