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晴

圖1

圖2
“轉折”,又是方圓的另一種表現形式。轉法圓潤渾勁,折法方勁雄強,不同的用筆方法可產生不同的美感。“折”可用提翻或提頓的方法。以橫折為例,運筆右行,至折角時,用腕微向右上方翻動,將鋒提至橫畫的右上角,然后迅速于紙面上側勢一翻,使鋒面由陰面翻到陽面,翻筆時鋒尖于紙上作一暗圈,動作極其爽利、快捷輕靈,翻筆實際上就是使橫豎兩筆吻合自然,以不露痕跡為上。提翻后向右下作一斜橫落點,點后再迅速朝里挫動一下,調鋒后引筆下行。(圖1)或用“提頓”,運筆右行,至折角時將鋒輕提,然后朝右下輕頓,調鋒后再引筆下行。(圖2)
折法以干凈明利為上。如提得太高超出畫外則易形成“扛肩”;如提筆凝滯,水墨滲出畫外則易形成“鶴膝”;如提得不足,下頓太重則易形成“塌角”。這都是比較常見的弊病,最要當心。(圖3)
折法雖是方筆的表現形式,但寫小楷時也要注意,不可太顯露棱角,宜含蓄涵泳一些。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中說:“作書最要泯沒棱角,不使筆筆在紙素成板刻樣?!睍鴮懶】瑫r,只有泯滅那些不必要的棱角,才會產生一種蕭散自然之氣。這就好比良工理材、斤斧無跡那樣,無斧鑿之痕,乃為高手。
書寫小楷時,折法的整個動作是極其細微的,動作也是在極短的一瞬間完成的,有時完全只是憑自己手腕中的一種感覺,如沒有寫大字的基礎,就很難掌握這種微妙的用筆技巧。
“轉”用提鋒暗轉,此法從篆書中來。所謂“暗轉”,即暗中取勢,轉換筆心,用腕法在轉折處,運氣提鋒,輕輕挫動筆鋒,再加上腕力的配合,使其保持中鋒行筆。(圖4)
轉法以圓潤有力為上,前人常用“折釵股”來形容這種筆法,欲其轉折時,筆致圓融力勻,富有一種力度的彈性之美。劉熙載《書概》中說:“轉折暗過處,方知折釵股之妙,暗過處,又是留行處,行處留,乃為真訣?!睍鴮懶】D肩時,要富有篆籀意度,方有靈活婉轉、圓勁古淡之致。試觀唐人臨王羲之《東方朔畫贊》(圖5)小楷真跡,便可悟其筆法。如轉肩處皆成偏鋒,則輕佻浮薄之弊立見,此不可不慎。

圖3

圖4

圖5 唐人臨王羲之《東方朔畫贊》

圖6

圖7

圖8
書寫小楷,貴“體方而用圓”。小楷體裁尚方,而筆勢要圓活,“圓者,用筆盤旋,空中作勢是也”。這是一種無形的使轉,使其筆意相連,處處能拓得開、兜得轉,則流麗活潑,生動之態,躍然紙上。
總之,書寫小楷,在用筆上沒有絕對的方,亦無絕對的圓。過方則剛而不韻,過圓則弱而無骨。以方筆為主者,用筆要圓;以圓筆為主者,體裁要方。圓不能無遒勁峭刻之姿,方不能少靈動婉轉之機,如此方能達方圓并用、剛柔相濟之妙。
書寫小楷,結體雖微,但用筆要交代清楚。其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組成小楷結構的點畫,用筆要清整,稍留渣滓不得,如用筆穢濁、臃腫、板滯、凝重,就勢必會破壞結構的形體美;二是在書寫小楷時,宜筆筆斷而后起,使其點畫在轉折、交換、連絡、銜接之處吻合得自然、交代得清楚,使其筆意既能脫得開、分得清,又能粘得住、合得渾。正如倪蘇門《書法論》中所說:“八法轉換,要筆筆分得清,要筆筆合得渾。”要做到能清能渾,其法有二:一是在點畫交際銜接處有意識地露出一個三角形的空隙,使其兩筆若即若離,似粘似脫。(圖6)在這里必須說明一點,我們并不要求在每一交際銜接處都要機械地這樣做,看古人遺墨亦常常可以發現有兩筆完全吻合的,形雖合而意欲分,這樣反見自然之趣。二是在轉的過程中,要識得“提筆”二字,這種得筆有時是很明顯的,(圖7)但有時又不很明顯,只是用暗提的辦法,(圖8)提而能換,自然筆筆“清”,筆筆“渾”。
轉換法在書法術語中又稱“密為際”。體勢的茂密、用筆的精到、筆調的流貫,往往在交際處表現出來。兩筆在銜接的過程中,關鍵處又在第二筆的起筆,它要順著第一筆的收勢,相呼應、相粘脫,故落筆要輕靈,不可重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