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韜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江蘇興化人。其為清乾隆時進士,曾任山東濰縣縣令,是歷史上杰出的名人,清代著名書畫家,“揚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朋友們的眼中,他是一副才子的樣貌,瘦竹一枝,滿紙怪字。所謂“怪”是指不同俗流的清高與孤傲,在惡濁塵世中孤芳自賞。一般行書字體,都是左低而右昂,從鄭板橋的字體中更能體會到這一點:即便是碑石契刻,其字形也多作傾斜延伸狀。文字線條加強粗細對比,入筆細勁,出筆粗壯,給人一種豪縱氣象。
這種豪縱氣象是生活的贈予,是才華的象征。鄭板橋曾作《七傷詩》,銘記生活的苦難。當親人在疾病、災荒中一個個離他而去時,他感時傷逝,激起生命的波瀾,銀鉤鐵畫凝聚著不屈的心聲。所以,從鄭板橋夸張的撇捺中,我們看到的是壓抑困頓中積聚的才華。外露的鋒芒,記載著他所感知的生活滋味。

《新修城隍廟碑記》拓片(局部)清·鄭燮

《朱子家訓》拓片(局部)清·黃易
才華的彰顯,還在于他融通多種藝術(shù)形式。“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鄭板橋成功地將書法用筆納入蘭竹畫法中。反過來,蘭竹畫的飄逸瀟灑,又匯入其書法的性情流露中,正所謂“書如心畫”。從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感知到他豪邁的情感、靈動的思緒,體會到一個活生生的存在,而這恰恰是文人畫的核心原則——“以人感人”。同時,鄭板橋的字形還有著強烈的視覺趨向性,能夠引領觀眾進行一番筆墨拆解。
黃易(1744-1802),字大易,號小松,又號秋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其篆刻師事丁敬,又有創(chuàng)新,與丁敬并稱“丁黃”,為“西泠八家”之一。著有《小蓬萊閣金石文字》《秋影庵主印譜》。世有“蔣仁尚拙,黃易尚巧”之說,他的“小心落墨、大膽奏刀”,深得個中三昧。提及黃易,便要訴說金石學問。不管黃易繪制了多少《訪碑圖》,書寫了多少作品,其核心理念都是以金石學問作為支撐主干的。
黃易在泰山周圍尋訪古碑刻時,繪制了《岱麓訪碑圖》,描摹出碑刻景觀的大體形貌,嚴格記錄了碑刻的形制來源以及存字量。他通過書法、繪畫的手段,探求上古的奧秘及經(jīng)典的意義,似乎更能彰顯學問的價值和意義。他甚至于訂正古人的錯訛,并以此為樂。
黃易曾從黃河泛濫的泥淖中挖掘出武氏祠遺物,推究年代,考證身份,極盡學問之能事。學問的印證,雖可以補史料的缺憾,但藝術(shù)似乎成了學問的副產(chǎn)品。而萌發(fā)于學問的書卷氣息,確是難得的文化基礎。從長期來看,學問滋養(yǎng)無疑是藝術(shù)家成長歷程中必不可少且有效的途徑。
學問與才華好似是船的兩個槳,互相彌補,方能成為技藝、技巧前進的動力。由于性格使然,學問與才華之間也是互補的。黃易的一生是坎坷的,而他呈現(xiàn)給后人的,卻是一派金石書畫的美好佳構(gò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