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人才特別是高層次人才,你想到的是誰?什么職業?科學家、工程師、醫生、教授等等,這些職業會不會首先蹦出來?然后,再然后,會想到快遞員嗎?
前不久, “95后”快遞小哥李慶恒獲評 “杭州高層次人才”,不僅能在落戶、子女就學等多方面享受照顧,還獲得百萬買房補貼的消息爆紅網絡,更引發了社會層面對高層次人才的討論、定義和判定。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說的是職業有不同,但無高低貴賤之別。雖說職業不分三六九等,但現實中因職業而產生的落差卻是客觀存在的。毋庸諱言,在很多人眼中,快遞員是一個入職門檻低、技術含量低、社會地位低,靠勞動強度和時間強度 “搶”出來的職業,更談不上與 “人才”沾邊。也因此,快遞小哥獲評 “高層次人才”的消息除了引發輿論關注和熱議外,也引發一些質疑與猜測。這些質疑與猜測的背后,其實是對高層次人才的狹隘理解,是看不起技能人才、輕視技能人才的觀念在作祟。
事實上,快遞小哥李慶恒獲評 “杭州高層次人才”,是嚴格按杭州高層次人才認定政策進行的。 《杭州市高層次人才分類》明確,D類市級領軍人才包括杭州市技能大師工作室領銜人、省級高技能人才創新工作室領銜人、省技術能手、杭州市首席技師等。應該說快遞小哥獲評 “高層次人才”,讓人們將目光聚焦到快遞員職業上,對快遞等 “藍領”從業人員較為集中的新興行業,乃至很多技能型行業都具有巨大的正向激勵作用。
“12分鐘內,設計出19個快遞的派送路線,用最短的路線、最少的時間,確保快遞準時準確送達;看到地址,一秒背出對應的城市、區號、郵編以及航空代碼;一眼就把打火機、人民幣等航空禁寄物品 ‘掃描’出來。”25歲的李慶恒靠著練就的絕活兒,在快遞員技能項目競賽中獲得第一名。也許李慶恒在還沒意識到 “匠心是什么”的時候,就已經將 “工匠精神”融于實實在在的 “做”里,在枯燥的重復中,再重復、思考、總結、實踐,人無我有,人有我精,這樣練就的技能人就是人才,理應受到尊重和獎勵。
學歷不代表能力,職稱不等于貢獻。要真正形成 “不唯學歷,唯能力唯貢獻”的理念,形成崇尚技能的社會氛圍,并且落實到具體的人才政策中,則需要更多 “快遞小哥成高層次人才”這樣的鮮活案例。伴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應運而生了新 “三百六十行”。杭州人才評價的例子說明,人才認定維度正在拓寬,評價標準更加多元,人才隊伍覆蓋更加全面。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也唯有此,才能真正形成人才 “蓄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