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王志軍曾是我新兵連的戰友,但大家私下里不喊他的名字,而叫他 “迷糊”。
說起 “迷糊”還真有些迷糊,隊列訓練時,他經常左右不分,有時班長喊 “向左轉”,他可能向右轉;有時班長喊 “向右轉”,他可能向左轉。在幾種步伐行進中,走成一順腳的次數也不少。新兵連緊急集合的次數比較多, “迷糊”幾乎每次都丟三拉四,有一次還把膠鞋穿成了一順腳。連長讓他換過來,他卻跑回了宿舍……但很快又跑回來,面對連長立正: “報告連長,宿舍里也是一雙順腳鞋……”
還有一次,新兵連長參加 “迷糊”所在班的班務會, “迷糊”拿自己的水杯給連長倒了一杯水,還加了兩撮紅糖。為了使熱水盡快降溫,他用嘴不停地吹杯里的水,后來還用右手食指往杯里攪了攪,這才遞給連長: “連長喝紅糖水,正好喝。”未等連長接水杯,新兵班長就搶過話說: “你那么折騰,怎么讓連長喝?” “迷糊”不解,端起水杯自己先喝了一口,咂咂嘴,再次遞向連長: “連長喝吧,不涼不燙,甜著呢。”
話一出口,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那時戰士們做好事的熱情特別高,只要能做的好事差不多都想到了,星期天節假日幾乎都用在了做好事上。有的新兵為搶著做好事,前一天晚上便將工具藏進被窩里……
由于 “迷糊”心里老是想著做好事,精力過于集中,一次就又出了笑話。那次出操回來的路上, “迷糊”的帽子被風刮掉了,他撿起帽子迅速跑向新兵連長,立正報告: “報告連長,我撿了頂帽子,現在交公。”連長看看 “迷糊”的頭上沒戴帽子,便問: “你的帽子哪去了?” “迷糊”摸摸自己的頭,這才恍然大悟,不好意思地又從連長手里接過帽子……
“迷糊”不但有點木訥,做事也比較慢。工作訓練學習各個方面,班長都指定一位做得比較好的同志重點照顧 “迷糊”,緊急集合時班長就親自盯著。每天晚上熄燈前,班長便幫助“迷糊”把緊急集合的用品準備好。緊急集合號一響,身邊的戰友就先把他推醒,動作快的同志幫助他披子彈袋,提醒他帶有關裝備。時間長了,他犯迷糊的事也漸漸少了,新兵連長還在點名時幾次表揚了他。
這個部隊有個傳統,每批新兵入伍后,都要組織參觀一次日本侵略者活埋中國礦工的“萬人坑”,借此機會進行愛軍習武教育。
參觀 “萬人坑”回到營房,有的新兵朗讀了提前寫的稿子,還有的新兵即興表了決心。
“迷糊”也激動萬分,舉手發言: “我也說兩句!”
“迷糊”這聲斷喝,把所有人的眼球都引了過去,但只見他嘴角抽動著,脖子上的青筋都冒了出來,就是說不出一句話。可出人意料的是,那天,大家沒有一個人笑,飯堂出奇地靜,投向 “迷糊”的都是鼓勵的目光。 “迷糊”幾乎是用盡了吃奶的力氣喊道: “我,我一定當尖兵,不當熊兵!”話一出口,立即響起熱烈掌聲。
新兵連訓練結束前進行實彈射擊和手榴彈投擲。
上午的實彈射擊進行得很順利,成績也非常好。按照平時訓練要求,下午的實彈投擲進行流水作業,就是一個新兵站在投擲點時,由一個教練班長進行指導,下一個新兵要在上一個新兵身后幾米處臥倒等候,其余人員隱蔽在后邊十來米深的戰壕里,待投擲完的新兵回到戰壕里邊后,臥倒等候的新兵再替補上場,這樣依次類推。
說話間就輪到了 “迷糊”。 “迷糊”的實彈射擊成績位居新兵連第七,他還想在實彈投擲上再向前擠一擠,這兩項成績都好了,總評成績才能提高,評選訓練尖兵才有希望。 “迷糊”不錯眼珠地注視著他前邊新兵的一舉一動……只見那新兵揭開手榴彈底蓋,取出拉弦環,套在小拇指上,側后方舉過頭頂,用力一擲……可手榴彈沒有向前飛,卻脫手掉在 “迷糊”身后不遠處。班長大喊一聲: “臥倒!”瞬間將那新兵壓在身下。
按照手榴彈爆炸特點分析,如果手榴彈在落點爆炸,臥倒在地的新兵、班長和 “迷糊”都有可能負傷,但不會致命。沒想到這時臥倒在后面的 “迷糊”異常機靈,騰地躍起,一個箭步沖上去,抓起手榴彈就甩了出去……
手榴彈甩出去不遠就在空中爆炸了,幾塊彈皮打在了迷糊頭上。戰友們紛紛躍出戰壕,撲向迷糊。
新兵連長搶前抱起迷糊,不住地呼喚著他的名字: “王志軍,堅持!王志軍,堅持住!我們馬上送你去醫院!”
他微微睜開雙眼,環顧大家,微笑著對連長說: “我這次沒犯迷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