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埃及特派記者 黃培昭 本報特約記者 王逸 柳直
和俄羅斯進行的石油減產協議談判失敗后,沙特日前宣布大幅調低油價并提高產量,引發國際油價9日創下自1991年海灣戰爭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中東經濟網”等媒體10日分析稱,沙特以此向俄羅斯泄憤,但可能引發本國政治動蕩,并給各自的盟友帶來負面影響,引發世界政治不穩。
據“中東經濟網”報道,和沙特談判失敗后,俄羅斯能源部長諾瓦克表示,從4月1日起,產油國將不再受到生產上限或減產的約束。莫斯科的舉動引發沙特的報復。美國《紐約時報》稱,俄羅斯的最新決定意在打擊美國的石油企業。有媒體梳理稱,俄羅斯認為,只要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和以俄羅斯為首的非歐佩克產油國減產,美國頁巖油企業就會增產搶奪市場。此外,美國還對俄羅斯的“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以及石油公司進行制裁。
莫斯科對此極為不滿。據加拿大《金融郵報》報道,目前很多美國石油企業籌資難且負債高,俄羅斯認為現在是擊垮美國石油產業的好機會。
“中東經濟網”認為,沙特降價增產的做法,是想逼俄羅斯讓步。不過利雅得此舉是一招“險棋”,如果油價跌幅過大,沙特的經濟、社會乃至政治穩定都將遭受嚴峻考驗。也許正是出于這一考慮,沙特政府日前抓捕了三名王室高級成員。因為對沙特政府來說,一旦出現局勢不穩,這些人無疑是“一呼百應”的“危險人物”。《紐約時報》稱,沙特想要重擊俄羅斯,但也會傷害美國石油生產商。美國政府曾向沙特施壓,要求后者不要這么做,但利雅得似乎對此無動于衷。如果低油價給美國造成嚴重損失,共和黨在石油領域的支持者可能會向沙特討說法,而特朗普可能拿沙特開刀。
據《埃及人報》9日報道,在沙特將把每天的原油產量增至1000萬桶以上之后,其周邊鄰國也會跟進。不過這些國家以石油為經濟命脈,仿效沙特的做法會給它們造成重大打擊。《紐約時報》8日報道稱,沙特針對俄羅斯的“石油價格戰”,可能對委內瑞拉以及伊朗產生毀滅性的影響。這兩個國家已經承受著來自美國制裁的壓力,其石油出口收入已經大幅降低。如果進一步下降,伊朗和委內瑞拉將承受巨大的經濟壓力。
美國《華盛頓郵報》稱,油價暴跌的情況如果持續,將沖擊產油國的財政預算,給全世界造成政治混亂。《紐約時報》認為,沙特和俄羅斯仍有可能就石油減產達成妥協。據加拿大《金融郵報》報道,俄政府正計劃修改憲法,這給莫斯科帶來壓力,俄當局需要通過石油增加收入。此外,在也門進行昂貴戰爭的沙特也面臨獲得石油收入的迫切性。俄羅斯和沙特面臨的上述問題,將決定兩國這場博弈的時間。▲
環球時報20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