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治國家的一切社會組織,都必須依照法律去調整并改善各自面對的公共關系;立法和執法機關,公眾和媒體,也應當積極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共同開創公關活動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新局面。
關鍵詞:公共關系,法制化
一、公關主體、客體及其權利義務都必須符合法律規定
1.每一種公共關系的主體和客體,都必須經由法律確認。其中,各類公關主體必須合乎法律規定的要件,未經法律確認或注冊批準成立的組織,不能成為公共關系的主體,也無所謂對應的合法公眾可言。在我國,公關主體一般可分為國家機關、學校、醫院、企業、社會團體等法人組織和其他非法人單位。而各類不同的公共關系主體,又依據其獨特的社會功能,各有其面對的客體。法律對公共關系客體的確認,通常是在規范主體職責、服務功能的同時加以明確的,當然也有些公關客體是在其主動和自愿介入之后才能真正形成的。
2.各個具體的公關主體和客體,都有法定的權利與義務。一切公關主體和客體,在擁有和享受某些權利(權力)的同時,都必須履行相應的義務(責任),并且,一方權利的實現或權力的行使,是以對方履行了自身應盡的義務為條件的。對這種客觀存在的權利義務或權力職責關系,不僅需要人們能夠有清晰的認識,而且還必須由法律作出明確具體的規定,即在立法上對公共關系主體及客體各方享受的權利、應盡的義務或履行的職責提出相應的要求,以保障各方面利益的合理實現。法律對公關主體、客體權利義務的明晰規定,有利于雙方維護各自的權益,履行各自應盡的義務,進而形成和諧的公共關系。
3.公共關系的構成要素及其分類,都與特定的法律關系相一致。各類法律關系都是由一定的主體、客體、內容構成的,而公共關系不僅同樣必須具備以上三大要素,并且公共關系主體、客體、內容的規定性與法律關系要素具有基本相吻合的特點。此種情況不是一種什么巧合或者雷同,而是由這兩種關系內在本質的共同性所決定的。雖然并非任何法律關系的主體都是公共關系的主體,但一切公共關系的主體都必須是法律關系的主體,即國家機關、企業、事業、社團組織等公共關系主體,都一定具備法律關系主體的資格要件。與此相聯系,公共關系客體必然地都受到同類法律關系的保護;公共關系的內容,更是以法律關系內容為法定根據的。也正是這種聯系決定了公共關系分類與法律關系類型的高度一致性。
4.公共關系問題的解決,都應符合相關法律的具體要求。公關咨詢、策劃等活動必須對公共關系的主體與客體恰當地予以法律定位,依據法律對該公共關系主、客體雙方權利義務的具體規定,有針對性地解決各自的實際問題。要反對公關主體單方面地憑自己的好惡取舍權利義務;公關策劃、咨詢工作者,也要克服主觀隨意性,不可僅僅從公關主體自身的利益出發而忽視客體的權利。一廂情愿地公關設計和運作,都是缺乏法律依據的不負責任行為,此種不受法律保護的胡編亂造和任意所為,不可能實現公關主體的愿望,而只能造成不良的后果。這已為過去許多失敗的或短命的公關策劃、咨詢公司的實踐所證明,并被許多公共關系的主體和客體所認識。
二、公關組織及其工作人員的職能發揮必須依法進行
1.各個公關組織及其工作人員,都有其法定的職能和權限。他們各自的管理活動及作用,無論是對內的還是對外的,局部的或者整體的,都是由法律所賦予的,并且必須依法進行,而決非任意所為或隨心所欲發揮的。沒有法律的具體規定或者認可,公關組織及其工作人員都不能自主形成各自的所謂權利或權力。缺少了法律的規范指引和有力維護,公關組織及其工作人員的各項活動必然地產生盲目性,并導致某種混亂,在此情況下,該組織及其工作人員的管理職能,也必然地無法正確行使和得以實現。如果是違法進行的管理工作,不僅無效,而且還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其自身的形象和利益,也勢必遭受一定程度的損害。對此,必須引起公關組織及其工作人員的高度重視。
2.公關傳播從內容到載體、形式、方法,都應符合法定的原則。公關組織及其工作人員的傳播職能,必須依據法律規定的媒體、網絡、渠道和法律所允許的場合、形式、方法去進行,并符合法定的各項基本原則。以電視廣告為例,不僅其內容要真實可靠而不能隨意捏造謊言或散布迷信等為法律所禁止的東西,而且還必須通過正式批準的合法渠道和方式,并經過專門機關的審查同意,否則就是違法或非法的,必然地要被查禁和受到處罰。同樣,公關組織及其工作人員進行的書面傳播或口頭傳播,以及其他傳播等,也都必須符合法律的要求和規定,而不能隨意進行。任何國家和政府,都不會放棄對傳播權利的控制,愈是信息化程度高的社會,其法定化水平也就愈高。
3.公關溝通的渠道、方式和程序,都需要合乎法律規范。公關組織及其工作人員所開展的內部溝通和對外溝通,以及一切重要信息的互換,無論是縱向的,還是橫向的,書面的、網上的或是口頭的,有償的或者無償的,不僅要求其內容不為法律所禁止,而且溝通的渠道、方式、方法和程序等等,也需要符合法律規范。尤其是正式的和法律已作明確規定的,必須按照法定要求去做,并接受被法律賦予職權的專門機關的監督、檢查和管理。
4. 公關協調方向、目標及方案,都要受到法律的指導。公關組織及其工作人員的協調職能和作用的發揮,一方面需要其整體和長期的發展方向、奮斗目標及規劃方案等等,能夠為各部門及全體人員所認同,并要求該組織及其公關人員在實施過程中具有統盤考慮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合理和充分運用黨的政策的本領,綜合平衡各方面利益和把握、調節、滿足公眾心理的才能, 以及化解主要矛盾、調動各種積極因素的措施辦法;另一方面,還要求他們能夠自覺地學習國家的法律和正確發揮法律協調、統一公關組織與公眾思想認識及行為指導的作用。
三、良好的形象效果只能在依法公關的前提下獲得
1. 依法辦事是產生良好社會形象及效果的基本條件。社會組織的形象及其活動效果,盡管是在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如果公關組織及其工作人員不能有法必依,那就不可能形成有序而和諧的公共關系,也不能產生各方面滿意的形象和效果。
2. 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是公關人員爭取良好工作效果的必備要素。公關活動不能缺少法律規范的約束和指導。在公關人員的知識結構中,法律知識應當占據重要成份。假若公關人員的法律知識不系統,法制意識不夠強,那么其自身的素質能力則具有很大缺陷,在此種不健全的思想理論指導下開展的公關活動,也就很難合乎法律要求。公關主體的嚴格執法和守法是獲得良好公共關系效果的關鍵。公共主體與客體(公眾)是一對矛盾的兩個方面,兩相比較,公關主體(尤其是國家機關)處于支配、主動地位,而公眾則往往處在被動狀態,其利益常常受到侵害卻無力自我維護,在此種情況下的公共關系,不和諧甚至產生矛盾沖突,也就不足為怪了。因此要從根本上改善公共關系,爭取良好的公關活動效果,必須加大對公關主體執法和履行義務情況的檢查力度,督促公關組織及其工作人員多從自身找原因,即從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關鍵因素抓起。
3.公關效果與堅持法律標準,既相互包容,又相互推動。公共關系狀況的優劣和公關活動效果的好壞,一方面要看是否實現了各自的經濟目的,也要視其在社會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方面所起的作用,其中包括評估公關活動是否促進了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的發展完善。事實上,堅持以法律作為重要標準,不僅能夠有力促進和諧的公共關系的形成和獲得良好的公關效果,而且還可以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并為更好地開展公關活動、促使社會全面發展,提供法制保障。
四、公共關系法制化過程中的立法、守法與法律教育
1. 公共關系與公關活動亟待法制化。中國當代的基本公共關系,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公關主體,雖然都已有部分法律規范可供遵循,他們開展的某些公關活動,也逐漸增強了法律意識,但是,相當一些地方的國家權力機關、行政部門和司法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官本位思想嚴重,以法治民而不依法履行職權的行為頻頻發生,這種情況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他們應有的形象,造成了大量的不和諧公共關系的存在。個別企業的違法經營,主要是缺少誠信和質量服務意識,尤其是虛假廣告以及損害消費者的行為,使得廣大顧客對許多商家喪失信任,并產生大量經濟糾紛。部分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組織的商業化行為傾向,同樣也使其原有的形象受到一定的損毀。這些都表明,我國各類社會組織的職責及活動,亟待從法律上予以規范,使之逐步趨于法制化。
2.要從立法和重視依法開展公關活動做起。解決立法滯后和法律不完備、缺乏可操作性的問題,切實改變有法不依的現象。特別要在法律上對各類公關主體恰當定位和具體明確其權利義務,并有詳細的監督、獎懲規定實施細則,使各類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真正為人民掌權和服務,人民只服從依法進行的管理,人民有權監督和罷免不合公仆條件的各級官員,切實改變一切濫用職權和公權私用現象。只有如此,才能形成同我國的國家性質相一致的各類機關法人與人民群眾的良好公共關系。對企業、事業、社團等法人組織和非法人單位,同樣也存在著完善相關法律和依法開展公關活動,樹立良好形象的問題。這盡管需要一個相當長的建設、整改過程,但必須下決心從現在做起,進一步加強有關公共關系方面的立法和嚴格執法工作,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公共關系法律體系,并使一切公關活動納入法制化軌道。
3.必須重視開展法律知識和法制教育工作。不可否認,我國的各類社會組織及其工作人員,有時也為立法不夠完善而苦悶,但是許多單位和人員不認真學法,法律意識淡漠,卻是更為突出的問題。想方設法擺脫法律規范,以權否法,企圖和希望于無法的條件下任意所為的也大有人在。這種狀況的發生,雖與此類組織工作人員的主觀因素相聯系,更同全社會普法的力度不夠,有些地方和單位的法制環境不夠好,存在很大關系。今后的普法工作,應當格外強調各類社會組織的法人代表及其執法人員必須學習掌握法律和依法開展公關活動,將他們學法守法的情況作為使用和提職晉級的重要指標,而決不能一般地學一學、考一考了之。要加強針對性的公關法律、法規教育工作,形成領導干部和公關人員認真學習法律,并依法開展公關活動的良好局面。
4. 認真追究領導者和工作人員的法律責任。過去和現在之所以發生許多公關主體及策劃人任意開展公關活動的不法行為, 并非僅僅因為缺少法律,也不是行為人根本沒有意識到該作為的違法性,而主要是受功名利祿的驅使,即這種非法公關活動能夠獲取實惠而沒有受到法律的制裁,或是其損失成本遠遠小于實際得到的利益。因此,要創建依法公關的大環境,保護和擴大合法的公關活動,必須對公關組織領導者和主要策劃、運作人的違法公關行為實行責任追究制,加大對違法公關者的懲罰力度,使其不敢貿然從事為法律所不允許的公關活動。這不僅是保障公共關系主、客體實現各自正當利益和積極履行法定義務的客觀要求,而且還是對公關主體與客體的一種法制教育。
(作者簡介:閻昭武,教授, 中國高教學會公共關系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主要從事倫理教學與研究)
(文章來源:《山東科技大學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