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楊華 王海順 張藝



摘 要:文章以“生活容壓器”與“疊置山居”極小居住空間為例,探究了如何營造出適宜性的居住環境來解決城市底層大量勞動人口的保障性住房問題,從住宅的建筑場地、形態展示、空間規劃、功能分區等方面展示該設計理念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關鍵詞:極小居住空間;生活容壓器;疊置山居;適宜性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資助項目(PAPD)研究成果。
住房資源的緊缺一直是困擾當代城市底層人民的首要難題,而城市土地資源的稀缺以及建造類似于香港“公屋”、新加坡“祖屋”的保障性住宅所帶來的低收益,使得這類社會性難題變得愈加嚴重。因此,設計師創造極小居住空間時需要最大化地利用土地資源,提供多元化功能,來滿足居民的需求。
在本文中,筆者希望以多種案例為基點,結合個人的實驗性暢想,分析影響建筑的多種因素,從建筑場地、空間環境、內部結構以及實驗的前瞻性角度出發,深入解析新材料與新技術的現實可行性,以此探尋解決居住空間不足與現代都市生活交融沖突問題的有效途徑。
一、“生活容壓器”
以城市中的小住宅為藍本,“生活容壓器”的靈感來源于對南京市鼓樓區一棟沿街老住宅的改造設計。這類因國家保護而留存或未及時動遷的城中村建筑,普遍存在于中國的各大城市。歷史的痕跡使得此類獨棟住宅迥異于周邊林立的高樓大廈。“生活容壓器”從周邊環境、服務人群以及城市文脈的角度來規劃和設計,試圖通過建筑外形與室內空間的有效交融與劃分,來使其融合城市,提供人性化的家居使用功能。
(一)城市與住宅的一體化設計
建筑材料是構成建筑的物質基礎,它的性能直接制約建筑的發展。作為沿街住宅,“生活容壓器”的表面塑造,既要融于周邊環境,又要體現當代社會的時代特征。參考安藤忠雄的成名作“住吉的長屋”,該建筑整體使用清水混凝土澆筑。清水混凝土樸素淡雅的顏色,使得建筑隱沒其中,只展現出簡潔的門框與墻面留洞,使得住宅與城市的文脈相隔離,形成自己的天地(圖1)。而其所表達的現代化特征,也使住宅與周邊各類建筑的格調相吻合。
(二)服務人群的功能性設計
“生活容壓器”所服務的對象不是單純的一家一戶,其設計的初衷是為了服務受中國傳統的子女贍養文化影響下,無力承擔高額房價,與父母姐弟同一屋檐的家族式人群。人作為相對獨立的個體,私密性尤為重要,為解決個人隱私問題,居住空間要盡量分割并安放在建筑的內層,而過道、休閑、飲食空間等公共空間集中安放在建筑的中部。這不僅整合了整個室內公共空間,也提高了空間的容積率。
(三)建筑空間的整合性劃分
現代建筑大師格羅皮烏斯提出:“建筑意味著把握空間。”毫無疑問,建筑的根本目的是營造空間,建筑空間作為建筑藝術的載體,同時也是建筑藝術的主角。“生活容壓器”整體空間主要分為內部空間、外部空間,以及由內部和外部空間相互延伸、交匯、融合所形成的空間——灰空間。
1.內部空間
內部空間受其固有形態的約束而無向外擴張的可能。因此,在保證合理空間高度的情況下,為進一步壓縮,創造更多的居住使用空間,筆者將住宅內部空間按錯層劃分,規劃多重路徑,來使得空間分割和交通流線呈現出多樣變化,滿足使用者不同的功能需求(圖2)。
2.外部空間
在外部空間的設計上,筆者考慮了室內采光問題。住宅中部空間的中庭墻面采用大小方向不一的天窗,在滿足光照的同時,增加空間的通透性(圖3)。考慮到城市未來高層建筑的影響,在屋頂的設計上,設計師將兩端做不對稱傾斜處理,屋頂的一端高于正常的室內高度,使東西兩側擁有露臺空間,以此滿足二樓至三樓用戶休閑放松的需求。
3.灰空間
作為過渡空間,甚至延伸拓展空間,灰空間為住宅提供了私密性以及生活的意趣性。由于建筑面朝街道,為保障住戶日常生活隱私,設計師在房屋一層入口處以及一樓臥室入口處都安放了花園空間,來作為厚實的內墻與通透的外墻之間的過渡性空間。花園在滿足居住者日常休閑的同時,又能作為景觀隔斷,使外部很難窺視到建筑內部空間的狀況。同時此空間下的外部孔洞十分巨大,空氣流通,光線充足,居住者在逸趣橫生的光影下能更能自如享受。
二、“疊置山居”
“疊置山居”的設計初衷是為進城務工人員提供容身之所。這類人群對于居住空間的要求簡單純粹,僅需要滿足住宿、衛生、相對隱私以及公共休閑空間等方面的基本訴求。
(一)概念生成
“疊置山居”的設計定位是位于南京市鼓樓區古林公園的一處坡地。古林公園作為傍山而建的公園空間,是附近居民主要的公共休閑場所,因此“疊置山居”的設計表現就不單單在于具有居住屬性的極小住宅了,更多的是公共空間、開放空間,或者更恰當地說,是公共領域中的藝術。“疊置山居”作為一種類似于公共藝術的存在形式,無論是在其空間性的存在方式上,抑或是在公共空間和城市生活的文化形式上,它都是存在于公共空間中的藝術。就公共藝術的時間形式而言,它是存在于變動性和歷史性的接受過程中的藝術;就公共藝術作為一種城市文化形式來說,它不僅可以作為城市空間的一種對象化的物質性的藝術形式,還可以體現出一種關于公共藝術領域的文化態度和美學精神。
(二)形態展示
在建筑外觀的設計上,通過使用模塊化的方式,設計師將多個建筑單元組合、堆疊與扭曲(圖4),形成一個外觀奇特、內部錯綜復雜的建筑形態。移除建筑交集沖突的部分,創造出大量的延伸空間供居住使用,將充滿連續性、動態的面域與結構牽引、支撐,形成穩定的建筑形態。
考慮到整體建筑的平衡性、構件之間的銜接性與建筑形態的觀賞性,筆者設計將單個組件進行扭曲與再造,并用單元之間進行三角構架連接的方式,使得略微旋轉后的建筑體塊最大限度地減少遮蔽空間,滿足使用者對光照的需求(圖5)。
(三)空間功能
為模糊建筑內外空間界限的劃分,增加建筑整體的流動性,設計師通過直角樓梯與旋轉樓梯的聯動,適應其錯綜復雜的內部流線,增加空間動線的豐富性,以此減少不必要的空間流失。同時,依托支撐結構,在適宜高度增設甲板平臺,擴大空間的容積率。因此,即使此類空間受層高與頂部斜面的影響,基本不能作為正常的生活活動區,但也可以作為公共休閑和儲物的空間來使用(圖6)。
三、理想與“近現實”的關聯
受外來文化的沖擊,以往“成家立業”的傳統思想在慢慢改變,整個社會誕生了許多獨立的人群:丁克、單身貴族、蟻族等等。與此伴生的,是傳統住宅方式的改變。小居室空間已經基本可以滿足此類人群正常生活的需求,因此需要深入思考的應當是住宅與人的互動與交流。
(一)對立下的未來極小住宅
環境問題直接影響了居住環境的生活氛圍,作為不可割裂的部分,惡劣的環境必定導致居住空間的萎縮。受現實問題的影響,設計師們也在關注著適宜極小住宅的發展,以便應對未來可能的環境惡化問題。為了能夠提供足夠的生存空間,堆疊式的集合性極小住宅群落便應運而生。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黑川紀章的東京中銀艙體樓的設計。
(二)與環境共生的未來極小住宅
同樣,隨著科學與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新材料與新的建筑技術的誕生,未來住宅的設計理念也不必拘泥于固有的設計理念。設計師們在住宅空間的領域中引入“共生”的理念,如環境共生與城市共生。前者催生了一系列依托自然景觀而存在的大量微型膠囊住宅,后者依托城市建筑,合理利用城市中大量的“夾縫”空間,創造了一系列與城市和諧共生的建筑,如由Lara Calder Architecture”設計的“預制寄生蟲項目”,以及筆者設計的“鏡中晶芒”(圖7、8)。
四、結語
適宜的極小居住空間中,建筑功能、建筑技術、建筑形象三要素應當是辯證統一的,它們相互制約,密不可分。在一個優秀的建筑作品中,更應如此。意大利建筑師奈爾維認為:“建筑是一個技術與藝術的綜合體。”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運用建筑材料構成的建筑骨架,是形成建筑物空間和實體的根本保證。而隨著社會的發展,當代建筑呈現多種復雜的形態格局。先進的建筑技術使復雜結構得以實現,更好地滿足了人們對各種不同功能的要求,在極小居住空間中,同一空間在不同時間下具有了多種功能屬性。這就要求廣大的設計師在極小住宅的研究中,不能局限于建筑本身所附帶的某些功能與特性,而應通過多種設計元素與設計理念的相互疊加,來強化極小住宅的整體功能性表達,激發新的設計靈感,達到建筑與生態、建筑與自然、建筑與人的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邱德華,董志國,胡瑩.建筑藝術賞析[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8.
[2]張藝杰.微型住居戶內空間集約策略研究[D].重慶大學,2015.
[3]王翠翠,宮起舞.極小住宅戶內空間設計及集約策略淺析:以極限住居、微型住宅為例[J].建筑與文化,2018(5).
[4]費騰,張玲芝.微時代背景下的微建筑發展趨勢[J].城市建筑,2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