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昌恒 丁晨
摘 要:隨著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各大城市進入城市擴建模式,大拆大建的背后是被遺忘的老舊小區,并且存量可觀。實施老舊小區改造,不僅能促進區塊經濟鏈條流動,又能改善城市面貌,增加地域特色,保留時代記憶。但老舊小區面臨著大量的問題,在保證落實改善民生生活質量的同時,也要引入現代先進的設計理念。同時要思考和解決居民的生理、心理問題,通過設計完善老舊小區改造,解決居民實際生活問題,使設計美育走進群眾中去。
關鍵詞:老舊小區;設計;改造
一、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是重要政策
2020年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要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加強傳統基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投資。2020年8月22日習近平主持召開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長三角區域城市開發建設早,舊城區多,改造任務很重,這件事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和城市長遠發展,再難也要想辦法解決。同時,不能一律大拆大建,要注意保護好歷史文化和城市風貌,避免“‘千城一面,萬樓一貌。”城鎮老舊小區遺留的大多是20世紀的經濟適用房和一些棚戶加蓋區,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傳統的小區形式和格局已不能滿足現今社會人民生活的需求,在保留耕地面積的前提下,大拆大建的一刀切方式也不是城鎮建設發展的長久改造思路。尋找合適的老舊小區改造方案既能促進區域內的經濟發展復蘇,又能給老舊小區增添新的活力,這樣不僅解決了住房問題也促進了經濟發展,所以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是我國當前重要政策。
2020年,是扶貧攻堅的最后一年,也同樣是最重要的一年,如何大力改善人民經濟問題,幫助廣大人民脫貧是至關重要的。同時,扶貧攻堅的對象并不一定指貧困地區的深山老林里的人民,城鎮內外里也有很多人需要扶貧,例如老舊小區里充斥著大量的老人、失去勞動能力的人,他們無力承擔新房的價格,又無法進行自我居住環境的改造,所以合適的老舊小區改造這一重要政策是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民生工程。
二、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的實際優點
疫情期間,國內經濟大幅度下降,“后疫情時期”,既要防控防疫又要解決國內經濟復蘇的問題。實施老舊小區改造計劃,在這特殊的時期既能及時對小區內疫情敏感點進行消毒排查,又能很好地拉動居民自治、促進區域鏈內經濟資金流動,增加就業率,是一個關系經濟環境的問題,對此方式優點總結如下:
根據國內經濟增長情況和房地產發展現狀而言,對老舊小區應當適當地進行改造、加固、美化,而非大拆大建。依托棚戶區改造計劃和小區外立面修正等惠民工程,對老舊小區進行保護性、修復性的改造,可保留具有時代烙印的紀念性建筑立面,增添小區居民歸屬感和榮譽感。
老舊小區改造必然需要進行大批量的建材采購,借此進行區域內的經濟消費刺激,激活建材鏈條之間的資金流動,挽救小微企業。同時政府和社會可進行募捐資金支持,解決老舊小區貧困住戶經濟問題。
老舊小區建造材料較為老舊,保溫和穩固性隨著年限增長也不斷下降,改造老舊小區不僅能促進建材資金流條的流動還能解決建材產能過剩的問題,同時對建筑進行現代先進綠色的保溫材料和加固材料的替換,使小區改造既低碳又環保。
老舊小區的改造不僅解決了居民生活設施環境的問題,同時還能修繕了城市面貌。老舊小區是一個城市發展的縮影,保護性地進行改造既能保存老一輩人的過往記憶,也能留住年輕人的童年回憶。城市面貌煥然一新了,自然居民對于政府的信任度也會增加了,對于國家的歸屬感和自豪感也會隨之而來。
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在得到政策惠民的好處的同時,也能確保提升經濟內需,促進經濟發展。老舊小區改造時,涉及的設計方案和建筑檢測環節也能不斷拉動國內建筑設計業經濟復蘇,促進建筑設計行業的發展。
三、城鎮老舊小區現存問題
老舊小區年份不同,所代表的時代不同,建筑是時代的縮影,反過來時代又影響了建筑的特點。不同時代的建筑材料、建筑方式和建筑風格造成了各個時代的老舊小區風格迥異,形態萬千。然而,時代不同,所考慮的問題也不同,不同時代的老舊小區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問題存在,總體來說,老舊小區的問題大致分為設施問題和配套服務問題。
(一)設施問題
1.老舊樓房無電梯,高齡老人上下樓梯困難
大部分小區建造時間較為久遠,多為小高層,建造初期第一是未考慮住戶老齡化后上下樓梯問題,第二是當時的經濟消費力也無以支撐電梯的加裝服務費用,因而大部分老舊小區都沒有安裝電梯。隨著國內老齡化的加劇,這一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
2.樓間距較小且屋頂保暖層存在問題
部分老舊小區之間,樓間距并不規范,加上部分居民可能因為個人居住習慣,任意加蓋和搭建臨時棚戶,使得樓宇間間距較小,而且存在高空跌物、墻體掉落等安全隱患。建筑的年久失修,使得建筑本就日漸薄弱的保溫層更無法為住戶提供良好的保溫、隔熱功能,有些較老小區樓頂甚至未設置保溫層直接進行水泥封頂。
3.小區基礎生活設施老化或缺失
使用年限較長的水管,經過長年銹蝕,影響小區進水水質,水黃、水臭情況頻繁出現。同時年久失修的電線,亂拉亂放,特別是公共區域電線,缺少日常排查和日常維護,使得電線、插頭老化,電量傳輸效率降低,用電高峰時期頻繁跳閘。
4.公共服務設施缺失,行路停車難
還有一些小區歷史遺留問題,如老舊小區建造之初并未考慮日后經濟迅速發展,家家有車的情況,開發商并未預判進行大面積的車位預留,同時老舊小區多為市區、市中心等人口密集、交通復雜地段,土地本就寸土寸金,停車問題較為突出,住戶停車、出入較為擁擠,交通剮蹭常有發生。而小區內健身器材等公共設施缺失,居民日常社交僅僅存在于自己的房屋之間,鄰居交友意識淡薄。
(二)配套服務問題
1.住戶生病就醫困難
并非每個老舊小區都配有社區衛生所,同時配備衛生所的小區之間醫療水平和醫療設施情況參差不全。老舊小區老齡住戶、行動不便和身體不便者大有人在,加之停車、行車擁堵,居民生病時及時就醫比較困難,醫療缺口較大。
2.購物容易回家困難
老舊小區多位于市區位置,周邊大型超市和購物場所規劃建成比較較少。因為規劃問題或土地資金問題,商業綜合體往往建造在新建城市小區周圍,老舊小區周邊普遍只有常規菜市場,使老舊小區成為現代化消費孤島,加之個別老舊小區因為交通路線問題,居民前往和返回家中需要繞路。
四、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方案及思考
(一)第四代住房先驅啟示
現今社會中相關新型小區已經出現,第四代住房已在我國落成,第四代住房的優勢為在保留了中國國人傳統意識里的四合院、園林建筑理念的同時,又加入了現代化的智能停車、綠色環保、垂直建造等先進技術,不僅改變了傳統的方盒子式的單調且擁擠的住房情況,也增添了房與人、住房與住房、住房與城市之間的良性互動。外立面的綠色植被的裝飾方式讓建筑的面貌不再千篇一律,不同的小區種植不同的綠植和花朵,既能顯現出城市的特色又能增添居住者家的歸屬感。以此為背景,引入老舊小區改造思考。對于城鎮老舊小區,不能因為時代的快速發展就加以淘汰。以第四代住房為案例,納入新的設計思想和先進的科技理念,在完成老舊小區結構優化的同時,改善鄰里關系,使人們擺脫“住在家對面,不知對面是誰”的情況,增添鄰里互動空間設計,讓住戶參與設計過程和設計后續發展,解決老舊小區交友空間結構缺失的問題,增加人居社交意識。第四代建筑在科技加持的前提下還在思索傳統住宅方式的回歸,舊小區本身就具有傳統住宅的功能方式,更應當積極增添新思維、新理念,進行現代綠色科技的融合,提高和改善老舊小區居民的生活質量。
(二)以設計競賽為例廣納優質方案
廣泛設立設計競賽能促進建筑設計行業的發展。對于參賽設計師而言,每一個比賽項目都是一個設計思維的碰撞,不僅自己和團隊之間能進行設計交流,各團隊之間也能進行設計交流、了解和學習他人的設計思維和設計理念,這樣不僅能提高設計師的眼界,也能促進設計界的良性發展;對于觀賽者而言,其中有大學生、設計師甚至是小學生,這里的一次次的設計競賽方案對于他們而言不僅是一種學習也是一次潛移默化的美育;對于競賽設立者而言,設計競賽不僅是挑選建筑方案,也是一種另類的設計學習。
以紫金獎建筑環境大賽第六屆獲獎作品《垃圾分類視角下的老舊小區改造》為例,設計在對老小區日常垃圾分類調研時發現,老舊小區普遍沒有電梯以及物流空間,多數小區存在通道狹窄、垃圾堆擁堵問題,垃圾運輸、快遞運輸非常不便捷。設計者在小區立面處進行電梯架設,并在屋頂設置屋頂花園和快遞貨物配送模塊,電梯和物流配送相結合,雙向解決垃圾運輸和貨物投遞的問題,這樣既提高了生活的便捷性又美化了老舊小區建筑的立面形象。
五、結語
政府進行大力改造,滿足居民基本生活要求,解決居民老舊小區改造落地問題,既是惠民又是惠利。而以大賽為載體,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老舊小區改造方案的征集和探索,不僅能促進建筑與環境設計行業的飛速發展,又能提高市民的設計審美、設計意識。老舊小區改造利國利民,不僅能解決小區內住戶長期生活基礎設施缺失問題,增添人為關懷,也能拉動經濟發展,促進內需消耗,同時在后疫情時代,以賽促發展的改造方式,可能也會給我們帶來老舊小區改造新的設計思想和設計驚喜。
參考文獻:
[1]楊清華,黃瑋,王忻.淺談“第四代住房”[J].中國房地產,2018(22).
[2]羅成建.讓老舊小區更有品味[N].普洱日報,2020-09-30(3).
[3]沈峰.把老舊小區改造項目辦到百姓心坎里[N].中國建設報,2020-0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