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再龍 梁摯呈 解坤坤
ZHU Zai-long,LIANG Zhi-cheng*,XIE Kun-kun
老城區普遍存在人口密集、環境品質下降、基礎設施老舊以及空間秩序混亂等問題[1]。2018年廣州市政府重點推進老舊小區微改造項目422個,以切實改善和提升老城區人居環境和公共空間景觀,加強社區建設,重塑街區活力[2]。
論文選取位于環市路周邊的11個老舊小區為研究對象(圖1), 研究公共空間存在的問題以及基于城市修補目標的微改造策略。這些老舊小區既有解放前后私人建設的舊北園、區莊為代表的老街巷格局的社區,也有1970—80年代單位分配的水蔭路、桂花苑、永福路等大院社區,還有1980—90年代建設的代表房地產開發最先進的封閉花園小區如白云社區、淘金社區以及環市東社區等。通過制定11 個小區調查平面圖,設計針對普通居民改造意愿的調查問卷和針對街道、居委工作人員的訪談提綱,并開展實地詳細調查和訪談,獲取小區總體情況、樓棟詳細狀況和居民改造意愿。除了小區公共基礎設施和樓棟基礎提升項目外,公共空間成為居民改造意愿最強烈的對象。因其問題復雜、改造難度相對較大,故將公共空間作為本文研究重點。
以白云社區為例,其已有公共空間布局散亂、相互孤立、不成網絡(圖2)。由于地形高差和各小區的圍墻等,各空間相互隔絕,缺乏聯系和溝通,沒有形成適應日常生活的連貫的開放空間系統。單點空間面積小、數量少、類型單一,難以滿足眾多居民多樣化的戶外休閑生活的需求;同時不成體系的空間將居民彼此隔離,難以聚集人氣,使原本空置的空間更加衰敗。
社區中的公共空間因長期缺乏管理維護,而破舊不堪或被違規占用,出現荒廢、低利用的情況,包括空間綠化手法單一,缺乏精細化的養護和管理;缺乏明確的功能空間,公共空間被用作違規停放自行車、汽車或晾曬衣服、堆放各種雜物的場地;地面鋪裝年久失修,花池或座椅等破舊不堪等。

圖1 廣州環市路沿線11 個老舊小區空間分布圖

圖2 白云社區公共空間分布圖
環市路周邊社區大部分于20 世紀八九十年代建成,是引領城市建設的先鋒之地,見證了改革開放后廣州快速發展的歷史。然而近年來,社區品質遭遇“中年危機”,表現在入口標識普遍缺乏或不顯著、樣式陳舊,社區可識別性差;標志性歷史信息淹沒,區段主題和特色性不明顯;社區公共空間建設表現形式和主題策劃落后,缺乏與時俱進的提升手段,社區風貌和社區形象不突出。
將社區外部空間以及內部入口、主要道路、小區節點、組團空間等,通過圍繞居民日常生活路徑,將小區內外公共空間串點成線、串線成圈,形成空間連續化、功能多元化、類型多樣化的開放空間系統。以白云社區為例(圖3),其地形和建筑布局將社區分成北部組團和淘金坑小區兩個部分。首先,通過街道空間和首層商鋪等線性要素,將北部各個公共活動空間串聯起來,使其能夠服務于整個社區;其次,用慢行道路串聯各組團間空地節點,通過主題設計展現生活氣氛;最后以淘金路線性要素將環市東廣場與社區軸線串聯,形成包含南北兩個閉圈的“環市東廣場(市區外)→淘金路→報刊亭→組團公共空間→快遞自助點&垃圾收集點→垂直綠墻→平臺菜園→北部街角公園→LOGO 綠墻&紅線公園→健身&休憩→社區農園→樹下閱報欄”系統化公共空間網絡。
以淘金社區為例,將公共空間作更精細分類,最大限度挖掘潛力(圖4)。根據形態分為點狀和線型空間[3]。點狀空間包括外向型和內向型兩類:外向型包括商業廣場、社區廣場、社區綠地、小型休憩空間等;內向型包括小區內的休閑空間、微綠地、組團空間等。線型空間包括交通步道以及美食街、商業街、寵物街等主題步道。充分挖掘以上多樣化的空間類型,進行精細化、品質化提升修補設計,釋放空間活力。

圖3 白云社區內外空間系統化修補規劃圖

圖4 淘金社區空間精細化挖潛規劃圖
廣州人種花、愛花、賞花和贈花的歷史悠久,西漢時就被贊譽“彩縷穿花”之地;唐代著名詩人孟郊描繪“海花蠻草延冬有,行處無家不滿園”,說的就是廣州即便在冬天,每家每戶都花開滿園;清代廣州已形成國內首創、聞名海內外的“迎春花市”[4]。老舊小區微改造可以通過“花”+主題性的策劃,圍繞日常生活規劃空間功能,強化廣州喜花傳統和社區主題形象。以永福社區為例,功能策劃上,通過“花”+綠化形成社區花園;“花”+種養形成共享菜園;“花”+康體形成社區健身圈。物質要素設計上,結合社區不同載體,通過“花”+主題營造視覺美感,如道路、圍墻、擋土墻、陽臺、屋頂等充分與綠色植物結合,利用移動花器、立體綠化、小型盆栽等多樣化種植方式,營造花滿社區的氛圍。花事活動上,結合舉辦園藝比賽或各種與“花”相關的交流、科普等活動,使“花”+主題滲透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老舊小區由于當時經濟、社會條件限制,最初并沒有留出大片的空地建造花園,以至于每個社區內的公共空間都非常有限。修補手法需將公共空間與其他設施復合設計,賦予空間復合功能,創造多義空間,滿足不同時間節點或不同人群、不同功能的使用需求[5]。一是與公共服務設施結合[6],如在淘金社區居委會前廣場可考慮設置兼顧休憩與社區活動功能的桌椅,并增設宣傳欄,用于傳播社區信息、舉辦書畫展等(圖5)。二是與商業實施結合,如淘金路金融廣場,結合周邊餐飲商鋪進行墻壁花架立體改造,形成雕塑整體化背景;周邊擺設復合化的花壇和休憩座椅,塑造廣場統一的垂直界面,也為社區居民和商業區提供更多的休憩空間;在雕塑前增加旱噴,提升雕塑廣場趣味性和活力,加強視覺效果和商業氛圍(圖6)。

圖5 淘金社區居委會前廣場設計效果圖

圖7 白云社區步行公共樓梯設計效果圖

圖8 水蔭社區圍墻趣味化設計效果圖
空間立體化是指利用與地面存在高度差的平臺、屋頂、天橋、樓梯或圍墻、擋土墻等改造成公共空間,改變傳統地面公共空間單一做法,通過合理的設計手法向空中增加空間[7]。一是立體交通再利用,包括社區中的天橋、隧道、樓梯等[7]。以白云社區為例(圖7),樓梯一側設置花池,增加樓梯色彩;樓梯上方有3 個商鋪,可通過花藝展覽,給樓梯創造停留節點,增加社區生活氣息。二是老舊社區圍墻再利用。以水蔭社區為例(圖8),通過重新粉刷,使鮮亮的色彩貼合兒童心理;打破部分圍墻使其“透氣”,視線相互融通,也可讓小朋友從中體驗翻爬的樂趣;另外可以加入兒童設施如蹦床、爬網、滑梯等,創造出千奇百怪的有趣空間。
隨著“微改造”項目的推廣實施,廣州老舊社區內部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優化,給居民提供更多交流和活動的場所,提高其生活品質。同時通過社區內外公共空間系統化銜接,形成廣州老城區公共空間網絡,提升城市整體品質,為城市修補提供更多示范。
注:文中圖片由廣東工業大學景觀規劃與生態修復研究中心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