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防“疫”狙擊戰還在進行,面對持續的疫情,擔憂、焦慮、恐慌等情緒滋生,侵擾了大家的正常生活和心理平衡。自北京市總工會開通職工心理援助熱線以來,已陸續接到不少職工咨詢。心理咨詢師們用專業的知識、豐富的經驗和悉心的陪伴,幫助他們走出心理困境。
17年前,這位大姐經歷過一次重大公共疫情事件——非典,她內心十分恐慌和焦慮。她自己住的樓里就有被確診的病例,再加上自己稍微有些感冒(流鼻涕),就特別擔心自己被感染了,很想和家人傾訴的她,可傾述基本上都是在互相傳遞恐慌與焦慮,反而讓她感覺更糟。
咨詢師在咨詢過程中,首先傾聽了她的焦慮,讓她得到充分的表達。要知道,焦慮情緒也是一種能量,是可以通過充分表達得到一定的釋放。并且,在傾聽共情的基礎上,咨詢師了解了她的具體情況,理解她恐慌的原因,并對疫情下的情緒狀態給予接納和正常化,告訴她人們面對不可控的事件時都會恐慌,不要因為情緒的出現就覺得自己有問題,不敢和他人溝通。
此外,為了正向引導,咨詢師和她一起分析了每天的作息情況。
咨詢師:“可以介紹一下每天的作息安排嗎?”
來訪者:“早上9點起床,躺在床上就開始不由自主地刷手機,看疫情的相關新聞,網絡也有各種推送,還有好多人寫的親身經歷,看得多了,越看越害怕,感覺自己也開始有癥狀了。然后就是吃完午飯過后,刷手機還是那些消息。晚飯過后,看到的還是那些內容。老師,我突然發現,好像我一天到晚都在看這些消息,刷新聞竟然占據了我的大部分時間!”
咨詢師:“是啊,通過梳理我們發現,這其實是我們主動選擇的生活方式。那么我們是否也可以積極主動的選擇其他的生活方式呢?我們可以指定一個新的作息,主地減少刷手機看疫情消息的時間,增加一些室內學習、運動的時間。”
通過咨詢,這位大姐不僅有了感性的支持:有人傾聽、理解她對自己身體的擔憂與焦慮;更有了理性的保護:引導她適度吸納信息,不聽信謠言。
“昨天,北京市發布了全市通知,不能輕易出門,出門也只能一個人出去。”
來訪者是位女士,她所在的小區已經有6、7個確診病例了,大家都很擔心。
在平時的生活中,來訪者非常注重衛生,生活上處處小心。例如出去買菜,即使很新鮮干凈,她也要反復清洗。疫情期間更是如此,往往都快把菜洗爛了。此外,她總是糾結窗戶的問題,打開窗戶擔心病毒會進來,不打開又覺得屋里空氣不好。不知道怎樣做才是最安全的。
這是一種典型的替代性創傷。具有替代性創傷體驗的人,頭腦中可能有一些不恰當的認識。比如“無論怎么做都很容易被感染”……這類不恰當的認識,很容易催生莫名的壓力和苦惱。
咨詢師引導她剖析替代性創傷的心理根源,改變不合理的認知,正確認識病毒、病毒傳播的方式,以及在不同環境中病毒的存活時間等,緩解來訪者不必要的糾結與擔心。
面對疫情,保持警惕很重要,但不必過于擔憂,需要在心理上給予自己充足的安全感。每天應對自己說幾遍:“我已經盡最大努力做好了防護,被感染的幾率很小很小”來緩解壓力。
首都職工心理發展促進示范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