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命關天,發展決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這必須作為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宣傳貫徹普及《安全生產法》,是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安全生產工作的一件大事。探討如何促進生產經營單位承擔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有助于《安全生產法》的宣傳貫徹普及。
《安全生產法》第三條規定:“安全生產工作應當以人為本,堅持安全發展,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強化和落實生產經營單位的主體責任,建立生產經營單位負責、職工參與、政府監管、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的機制?!贝艘幎▽踩a工作的中心、方針及管理體制作了言簡意賅的表述,應當說是科學而合理的原則性規定。但是,如何將其全面落實,在實踐中大大降低工傷事故發生率,尚需要進一步完善其規定,尤其是如何強化和落實生產經營單位的主體責任方面。
不少生產經營單位在安全生產工作中不能承擔主體責任,既有主觀上的原因,也有客觀上的原因。其主觀原因是單位舍不得在安全生產上投入必要的人力與物力,致使主體責任履行不到位。其客觀原因是管理人員尤其是安全生產管理人員缺乏,企業沒有安全生產的管理能力,致使主體責任履行不到位。盡管生產經營單位在安全生產工作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從長期來看,實現安全生產大大降低工傷事故,應當是其能夠主動承擔起相應的主體責任,并且有足夠的能力承擔此責任。但是達到這一理想狀態,需要加以時日,是個比較長的過程。在此之前,安全生產管理應當突出強化政府監管、職工參與、社會監督的體制建設,共同促進生產經營單位承擔起安全生產法律法規規定的主體責任。
政府對于安全生產工作的監督是最有效力最有權威的監督,在整個監督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也是實現安全生產的最后一道保障。但是政府對于安全生產工作的監管,最大的不足就是生產企業數量龐大,分布全國,而政府相關監管機構人力十分有限,單單依靠政府自己的力量履行監管職責,無異于杯水車薪力不從心。政府監管機構對于安全生產工作的監管,常常是處于事故發生之后的調查處理,亦即處于被動的狀態,就是其力不從心的突出表現。鑒于此,政府安全生產監管機構必須與職工參與和社會監督有機結合,借助這些寶貴的社會資源才能使其變得耳聰目明,從而使政府的安全生產監管變被動為主動,大大提高監管效率。
即使有關法律直接規定政府安全生產監管部門應當與職工參與和社會監督緊密結合,但是沒有相應的激勵與約束措施,實際效果也未必理想。如果有關法律不僅對此明文規定,而且對安全生產工作切實做得好的政府安監部門及工作人員有實實在在的激勵措施,對轄區發生安全生產重大責任事故的一律嚴厲追究,這樣將會大大調動政府安監部門及工作人員主動聯系職工與社會力量參與安全生產工作監督管理的積極性。從另一角度看,只有政府有關部門切實重視職工對安全生產工作的參與,重視社會力量的參與,二者才有參與這項工作的積極性,才能充分激活安全生產管理的生命力。
《安全生產法》賦予了職工參與安全生產管理的權利,并且賦予了其拒絕違章指揮與緊急避險的權利,但職工的這些權利在實踐中行使并不順暢,甚至在有些地方形同虛設。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府有關監管機構在工作中忽視了職工群眾,導致職工參與度不夠興趣不濃;另一方面是職工群眾缺乏安全生產工作監督的能力,多數職工不懂得工作環境的職業危害,甚至不懂得自己工作崗位的職業危害,沒有識別危害或者危險的能力。提高職工的參與積極性,應當補齊這個能力不足的短板。
《安全生產法》規定了用人單位對職工進行安全生產教育的制度,但是落實不到位。為了提高職工參與安全生產工作的監督并直接遵守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及操作規程,應當在挖掘其積極性上下功夫。有關法律可以規定職工技術晉級應當在考核考試的內容中增加相應的安全生產知識,使其層級提高與安全知識提高同步,促使其終身主動學習,從而不斷提高安全生產素質,提升其參與安全生產管理的能力。
社會力量參與安全生產工作監督的程度,反映了國家民主建設進程的一個側面。隨著國家民主建設進程的加快與逐步完善,這項工作也必然同步發展。
我國參與安全生產工作監督的組織主要有各級工會與新聞機構及相關的團體,在促進和保障職工有效參與方面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職工安全涉及到職工的身體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是其至關重要的一項權利。工會組織作為職工利益的代表者與維護者,理應十分重視促進安全生產,切實保護職工的安全生產權利。各級工會領導機關都設有勞動保護部,所以其有能力履行好此職責。但是現實法律法規中沒有規定工會在安全生產中的法律責任,哪怕是其工作范圍內發生再大的工傷事故,都與工會組織無關,其不承擔任何不利后果,這不利于促進其履行職責,這種情況應當改變。
工會組織在深化改革的今天,在安全生產中發生重大傷亡事故,工會組織應當敢于擔當,勇于負責,在事故追究中,工會有瀆職行為的也成為被追究的對象。如果法律有此規定,工會組織在安全生產監督工作中的參與度將會有很大提高。
新聞監督是社會監督的主要力量之一,在安全生產監督中應當暢通新聞媒體參與的通道。我國新聞媒體在安全生產監督中,往往是事后報道比較多,事前監督比較少。落實我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安全生產方針,新聞媒體的監督參與應當將中心前移,加強事故預防環節的監督工作。這是其承擔相關社會責任的必然要求。新聞媒體參與安全生產監督在地方通道往往不順暢,甚至受到阻撓。我們要建設平安中國,實現安全生產是應有之義,我們應盡力使新聞媒體在安全生產中起到比較好的監督作用,降低工傷事故發生率,為平安中國建設作出貢獻。
新聞媒體深度參與安全生產監督工作,將事故隱患予以適當報道,不僅有利于減少職工傷亡事故,于職工是天大的好事,而且對于生產企業保障正常生產,避免發生事故承擔法律責任也是重要的大事好事。這個道理應當向生產經營單位大力宣傳,使其能夠配合新聞媒體的監督,歡迎其監督。這對于營造安全生產的好環境十分有利。事故隱患由新聞媒體揭露出來,將其消滅于發展之中,比隱患存在并且惡性發展下去,其利害不言而喻。國家應當暢通新聞媒體參與安全生產監督的渠道,并予以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