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些網友拍下了自己不打招呼突然回家時的瞬間。妻子丟下鍋鏟,上來就是一個大大的擁抱;母親跌跌撞撞,像孩子一樣興奮地沖過來……每逢過年,我們從四面八方跨越千里奔波回家,到底圖啥?圖的就是跟家人團圓,滿懷思念地去迎接那期盼的眼神和深深的掛念。
周珊珊:我們平日里忙忙碌碌,或是對事業(yè)的追求,或是謀生的需要,總歸是為了給自己和家人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活。拼搏一年,過年不妨騰出時間來,陪父母敘敘親情。你出門奮斗,爸媽高興;你能和他們拉著手散散步,這樣的高興也是不可替代的。親人在家里,家在咱心里,懷著這份惦念和牽掛,咱們對生活就會更有信心。
李蕾蕾:回家團圓,是一種信仰。對國人來說,春運是一場聲勢浩大的人類大遷徙活動,醞釀了整整一年,只為春節(jié)那幾天團聚。雖然,最“省事”的過年方式,便是留在外地過年,但很少人會因為路途不便,而省去所有舟車勞頓。“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沒有團圓,只圖方便的年,增添的都是鄉(xiāng)愁和遺憾。
姚棠:易中天說:“回家的路很長,一年只有一次;回家的路很短,只要心心念念。”不怕路途遙遠,道路曲折,只要對家人心生眷念,天涯也是咫尺。過年回家,回應家人的殷切期盼,背井離鄉(xiāng)才富有意義,一切付出才值得回味。
徐慧:春節(jié)就是一個盛大的儀式,所有人都會配合“演出”。不然,春節(jié)在哪不是過,何必一路奔波,一路折磨?2019年春節(jié),社交媒體發(fā)起的曬全家福活動,引發(fā)了63.2億次閱讀。之所以有那么多人參與,只因崇尚儀式,希望留住團圓時的喜慶。
周益廣:回老家過年,是我雷打不動的規(guī)矩。女兒曾經問過我為何如此執(zhí)拗?到底被老家的什么深深吸引?老婆說是奶奶做的飯菜,爺爺泡的茶,童年的記憶。在我看,聽到那熟悉而親切的鄉(xiāng)音喚我的小名,我的內心就會感到特別妥貼安穩(wěn),如同倦鳥歸林的幸福。
陳凡羽:對無數游子來說,春節(jié)一旦錯過就要再等一年。只有回家過年,你才會恍然發(fā)現父母的變化:父母的背,比去年又佝僂了一些;原本黑白相間的頭發(fā),今年近乎全白;父母的手腳,已經不如想象中利索,穿針引線時,開始需要孩子幫忙……我們無法遏制父母的衰老,但可以陪伴父母一點點變老。
肖木:為什么過年要回家?對我來說,回家的理由只有一個,就是那里有家,家里有人,有人在等我。龍應臺的《目送》中有這樣一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如今,這個角色就產生了互調,是父母望著我們離去的背影,渴望我們能夠早點回家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