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三項計劃,提升政治待遇。一是實施政治引領計劃。市兩辦制定《新時代宿遷產業工人隊伍思想政治工作實施方案》,將產業工人隊伍思想政治工作納入意識形態工作考核。創新開展“奮進新時代、學習再出發”主題實踐活動,對產業工人等社會群體強化“流量引導+總量覆蓋”,組織新思想知識競賽活動,社會關注量超過500萬人次。在江蘇京東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等企業探索建設“信仰加油站”“政策宣傳墻”等陣地,提高產業工人政治意識。二是實施專項培育計劃。注重把一線產業工人培育為黨員,持續加大在產業工人中發展黨員力度,今年計劃在產業工人中發展黨員921名,占全市發展指標的23.7%。注重把一線產業工人培育為高技能人才,建立人才服務“直通車”制度,市縣鄉三級黨政領導聯系服務150名高技能產業工人。三是實施增量提質計劃。增加一線產業工人在“兩代表一委員”中數量,市第五次黨代會110名專業技術人員代表中,一線產業工人10人。提高產業工人參政能力,選派熟悉基層情況的優秀產業工人代表到各級群團組織中掛職和兼職,江蘇京東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汪世龍等3人兼任市級群團組織領導職務。
緊扣三個環節,提升經濟收入。完善職工增收激勵機制是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重要內容。一是建立“金藍領”人才庫,讓其收入口袋鼓起來。市產改辦聯合實施“千名高技能拔尖人才培養工作”,每年投入資金近200萬元,對第一、第二層次培養對象每人每月發放特殊崗位津貼3000元、500元。同時,在科技創新成果申報、勞模先進評選及職工療休養、各類學習培訓中優先推薦。二是構建“學訓賽”一體化,讓增收本領強起來。深化校企合作辦學,推進產業工人前端培養。圍繞電商產業發展,京東電商學院為京東公司及電商企業培養人才,每年訂單培養1000余人,在全市9所職業院校11個專業中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實現“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落實培訓補貼政策,推進產業工人崗位培訓。將產業工人技能培訓納入職業技能提升行動補貼范圍,去年以來開展補貼性培訓7.2萬人次,兌付補貼資金2863萬余元;抗擊新冠疫情以來,重點支持企業組織產業工人開展線上培訓,助力復工復產。舉辦職業技能競賽,推進產業工人終生學習。舉辦技能競賽40余場,全市10萬余人次參賽,1000余人直接晉升職業資格,新增省級企業首席技師3人、市級企業首席技師9人。三是用好“資金池”催化劑,讓創新創業火起來。圍繞更好支持產業工人穩定就業,制定《宿遷市財政局支持產業工人創新創業扶持計劃實施方案》,新設3億元應對疫情防控專項風險代償資金池,依托“科技貸”為小微企業提供精準融資支持,推動小微企業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圍繞更好幫助產業工人等創業者群體創業經營,制定《關于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加大富民創業擔保貸款融資支持的通知》,拓寬支持范圍,加大貼息力度。目前,資金池基金惠及企業1000余家次,發放“富民創業貸”近2億元。
圍繞三大重點,提升社會地位。一是圍繞職代會制度重點,依法保障產業工人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市國資委制定出臺《宿遷市市屬國有企業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建設質量提升行動實施方案》,明確“三個納入”工作要求,即把市屬國有企業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建設納入市屬各國企黨建工作年度目標考核內容,把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安排納入市屬各國企公司《章程》,部分“三重一大”事項納入各市屬國企職工(代表)大會審議或決策。二是圍繞學歷技能重點,進一步提高服務產業工人的精準度和覆蓋面。面向產業工人開展全日制學歷教育試點,按照“社會急需、適合成人、易于就業”原則,依托相關職業院校專業資源優勢,遴選電子商務、物流、機械制造等就業市場需求量大的專業。采用“綜合素質評價+職業適應性測試”的形式組織入學考試,降低文化考試難度,滿足有學歷教育意愿的產業工人就讀需求。制定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方案、培訓計劃,在省四星級以上職業院校實施農民工“學歷+技能”雙提升培訓。三是圍繞扶貧解困重點,不斷增強產業工人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市總工會會同12個市直部門研究制定《城市困難職工幫扶工作實施意見》,具體包括開展困難職工家庭就業創業援助、強化困難職工家庭醫療保障、實施困難職工家庭子女教育救助、解決困難職工家庭生活難題、加強困難職工家庭法律援助服務、推動困難職工幫扶政策同步動態調整、統籌落實困難職工幫扶保障措施等7方面28項具體內容。今年以來,將困難職工包括其家庭成員共1829人納入市特殊醫療保障范圍,為困難職工家庭和市直1200名環衛職工購買人身綜合類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