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全國各地正有序復工復產。一方面是企業面臨“用工荒”,一方面是農民工出不來、就業難;一方面是疫情如虎戰“疫”緊,一方面又必須復工復產穩經濟。如何在嚴防疫情的同時,能吸引更多的職工打消顧慮,正常上班?一些細致入微的工作恐怕必不可少。
陳澄:定制公交+安全送餐,北京的服務可謂是隨“疫”應變。為在嚴防聚集風險的同時,幫助企業解決復工復產中的實際問題,北京的兩樣隨“疫”應變的舉措,無疑來得很及時。定制公交,解決的是“行”的問題。安全送餐,解決的則是“吃”的問題。
易舒冉:其實所謂“搶人大戰”,一直并不鮮見。但是今年,在如此重大的疫情之下,問題變得更加復雜。疫情是一面鏡子,照出了“用工荒”背后需要進一步提升的勞資關系和政策機制,要健全管理制度,努力為農民工提供穩定可預期的福利待遇。
付一夫:一二線城市的“搶人大戰”,實質上是對人力資本紅利的爭奪。人力資本的創新性、創造性,是支持區域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搶人”的效果確實立竿見影,但一個城市要想形成長期穩定的人力資本紅利,關鍵還在于留人。
孟然:一手抓抗疫、一手抓有序復工,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共識上,而是應該貫徹到政府整體工作的全領域、全過程。不盲目一刀切,發揮創造性、能動性,幫助企業有序恢復生產狀態,既是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也是在特殊時期應該履行的一項重要職責。
沈佳暄:當前,受疫情影響,多地發起比往年更激烈的“搶人大戰”。在率先行動起來的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重鎮,不少地方都派出了專車、專列甚至專機,在接回老員工的同時,也期待“捎上”更多新人。但疫情下的“人到用時方恨少”提醒了我們:“搶人大戰”可以有,“養人之心”不可無。
劉維濤:就農民工返崗這件事來說,與上演“搶人大戰”,包高鐵、包飛機、包食宿相比,照顧好他們的核心訴求更為關鍵。設計安全的出行路線,安排妥帖的隔離措施,提供統一安全的食宿……這些細致入微的工作才能真正讓人放心、安心。
謝燃岸:戰“疫”仍在持續,但經濟的脈搏已經汨汨而動。北京、杭州、義烏等地在支持復工上采取了很多“硬核”舉措,這本也是營商環境好壞的“透視鏡”。恐怕一些還在睡夢中的城市要有些危機感了:你還在對所有人嚴防死守,其他城市已經祭出“搶人大法”,“一切等到疫情結束”的托詞,是穩妥還是延誤,日后將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