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復工復產后訂單不足、資金困難,企業準備裁員,職工怎么辦?疫情防控期間,不能提供正常勞動的職工和被隔離的職工,是否應該發放生活費和工資?對緊急生產任務中的超時加班,工資如何發放?……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企業生產經營面臨的問題都有一定的共性,涉及勞動關系的,需要通過集體協商妥善解決,尤其需要代表和維護職工權益的工會組織施以援手,給予切實的幫助。
據《工人日報》報道,針對涉疫集體協商政策性強、操作難的實際情況,江蘇省濱海縣總工會從縣總機關抽出6名工作人員,邀請8名集體協商專家,7名律師,13名人社、經信、工商聯等部門分管負責人,組成涉疫協商“顧問團”,宣傳疫情防控期間職工權益新的政策規定,接受職工咨詢,進行涉疫集體協商現場指導,開展涉疫談判職工代表培訓,把涉疫職工維權落到實處。
濱海縣總此舉之所以值得報道,就在于他們充分考量了疫情影響的實際情況,為破解集體協商新課題,有效維護職工權益拿出了實招。
先看掌握實情。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濱海縣有746家企業停工停產,1256名職工被隔離,6000多名職工待業。復工復產后,部分企業難以形成原有生產規模,2670名職工轉崗下崗。與此同時,還有一些企業為按時完成訂單,需要職工超時加班。報道沒有做數據對比,但就一個縣的范圍看,如此多的企業停工停產,那么多的職工隔離、待業、轉崗、下崗,情況肯定是嚴重的;但同時又有職工需要超時加班,情況又很復雜。這種背景下,顯然不是派幾個人去指導工作能夠解決問題的。從這個實際出發,組建“顧問團”順理成章。
再看“顧問團”的組成。參與集體協商,工會干部責無旁貸,但不可能包攬。“顧問團”有專家、有律師、有政府部門和工商聯的工作人員,涉及集體協商的方方面面集合在一起,拿出的辦法、制定的方案肯定比單方面周全,即使偶有疏漏,也便于及時彌補。更重要的是,這樣的組成,有利于分別做不同對象的工作。
最后看他們做了什么工作。簡單說,可以概括為八個字:宣傳,咨詢,指導,培訓。如果說,宣傳疫情防控期間涉及職工權益的政策規定是普及教育,那么,接受職工咨詢便是個體輔導;進行涉疫集體協商現場指導是實地操作,開展涉疫談判職工代表培訓則是“遠程演練”。這些工作“配套”實施,就是實實在在的維護。
當下,借鑒濱海縣總工會的經驗,不是要照搬照抄他們的具體做法,也組“顧問團”、搞“四部曲”,而是要學習他們的工作態度、思路和方法,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做有針對性的工作。
工會介入涉疫集體協商,要對自己工作范圍內的情況特別是疫情影響及分門別類心中有數,要尋求相關專業人員的幫助,做有效的工作,在協商中,該堅持的必須堅持,需讓步的也要讓步,在不損害職工根本和長遠利益的前提下,要體諒企業困難,盡可能尋求雙方都能夠接受的折中方案,在困難條件下能夠爭取職工權益最大化,動員職工與企業共克時艱,就是眼下工會工作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