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壽光市是中國“冬暖式蔬菜大棚”的發源地,是全國農業產業化起步較早的市之一,匯聚著各類購銷公司、經紀公司、運銷專業戶等1.7萬個中介組織為基礎的農產品銷售網絡,流通大軍發展到近10萬人,可以說壽光市農業產業工人隊伍是全國農業產業工人隊伍的一個典型縮影。目前,壽光市總工會針對壽光市的農業產業工人隊伍特點,扎實推進農業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是落實《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的成功探索和有益嘗試。
隨著壽光市農業產業化的快速發展,農業龍頭企業數量和規模迅速擴大,基地、協會等各種形式的蔬菜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遍布鄉鎮,農民工隊伍快速膨脹,勞動力市場等中介組織應運而生。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吸引了大量的農業產業工人,使壽光農業產業工人隊伍具有以下基本特點。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壽光市通過大力發展冬暖式大棚蔬菜生產,使以蔬菜產業為龍頭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得到長足發展,從事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的企業和相關經濟組織不斷涌現,從業人員大量增加。目前全市從事蔬菜產業的農民工有12萬余人,這些人員大都是來自周邊或外省的農村勞動力,并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他們較之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已發生了一系列新的變化,已經成為農業產業工人的主體:一是生產方式發生了變化。已經從自給自足的小農生產,轉變為以區域化布局、專業化分工、集約化經營、工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為特點的現代化大生產。二是勞動方式發生了變化。已經從“日出而作,日暮而息”的一家一戶的傳統農業勞動,轉變為有組織、有紀律的企業化生產勞動。三是勞動關系發生了變化。從事產業化生產的大部分農業勞動者已經從自主經營轉變為與企業、雇主等存在明顯的事實勞動關系。四是收入來源發生了變化。這部分人員已經不再靠自己承包的土地收成來養活自己,而成為以工資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群體。五是維權要求發生了變化。他們已經從對土地的承包權和經營權的維護轉變為對自己的勞動保障、安全生產、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
在農業產業化進程中,大部分的農業產業工人聚集在蔬菜龍頭加工企業、蔬菜生產基地、大棚蔬菜專業村等。一是壽光市蔬菜龍頭企業吸納了農業產業工人。壽光市蔬菜龍頭企業性質多樣,主要是民營、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和外商獨資企業,這些企業中的農業產業工人有長期工和季節工之分,且絕大多數職工都是農民工。二是壽光的26個蔬菜生產基地吸納了農業產業工人。在農業產業化進程中,壽光市共形成黃瓜、辣椒、西紅柿、洋香瓜、胡蘿卜和蔬菜種苗等26個基地。基地聯系著幾個村莊甚至幾個鄉鎮種植同樣蔬菜的農戶,每家農戶雇用數量不等的農民工,形成了在基地帶動下的農民工群體。按照基地生產模式,農戶相當于工業加工企業的承包加工者,同時又是農民工的雇主。三是蔬菜生產專業村吸納了農業產業工人。壽光市蔬菜產業的發展,使眾多村莊成了蔬菜生產專業村,每家每戶都建了數量不等的蔬菜大棚,雇用了一定的外地農民工從事蔬菜生產。這部分農民工一般吃住在村中,雇主按天或按月給付工資。
壽光市總工會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大膽實踐,注重實效,針對農業產業工人的特點,開創性地在農業產業開展工會工作,推動農業產業工人隊伍建設。
壽光市總工會堅持從本地實際出發,走出了富有自己特色的農業產業工會組建的路子。在建會形式上,他們在依托蔬菜龍頭企業建會的同時,創造了勞務市場建會、專業村建會、產業協會建會、生產基地建會、專業市場建會5種形式,把工會建在了農業產業鏈上的各個相關環節和經濟組織中,有效地擴大了工會組建覆蓋面,這是壽光市農業產業建會工作的創新和亮點,也是工會組織有史以來第一次建在蔬菜大棚里。在建會方法上,突破傳統模式,采取了借助黨政力量推動企業建會、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吸引農業產業工人入會、加大宣傳力度引導農業產業工人入會等方式,大大提高了農業產業中農民工的入會率,基本實現了工會組建無縫隙、全覆蓋。
壽光市總工會在開展農業產業工會工作時,緊緊抓住農業產業工人最關心的問題,設身處地地為他們說話辦事,切實幫助他們排憂解難,贏得了廣大農民工的信賴。壽光市總工會在建立工會組織的基礎上,針對農民工是農業產業工人主要來源的特點,從農民工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承諾努力實現農民工和其他職工“六個一樣”,即:工資待遇一樣,子女上學一樣,享受醫療優惠一樣,受理投訴一樣,參加培訓一樣,得到救助服務一樣,甚至在勞動就業、法律服務、醫療服務等方面享受更加優惠的待遇,通過建立農民工維權工作機制,開展“送文化、送崗位、送信息、送法律、送健康、送娛樂”活動,使廣大農民工對工會組織有了家的歸屬感。
壽光市總工會注重發揮勞模的“領頭雁”作用,圍繞加快培育發展農業“新六產”,組織農民勞模、企業勞模和新興農業組織帶頭人,以及勞模企業,以項目指導、技術服務、資金參股、貿易合作等方式,與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和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共享發展紅利、共促產業發展,培育一批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勞模企業家典型。積極創建勞模創新工作室,充分發揮勞模“傳幫帶”的作用,激發返鄉農民工創新創造活力、提升返鄉農民工創新創造能力,為他們實現創業注入新的動力。
壽光市總工會針對壽光市農業產業工人隊伍中的農民工大都來自經濟欠發達的農村,無論是思想觀念、文化素養、生活方式,還是勞動技能和科技素質,都與現代文明和農業產業化、工業化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的狀況,把提高農業產業工人的綜合素質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壽光市總工會積極協調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推動實施農民工素質教育工程,充分利用工會的教育陣地和文化場所,圍繞發展現代農業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習教育和文化體育活動,引導幫助他們不斷提高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和職業技術素質。全市建立工會的農民工培訓基地,免費培訓勞動技術、安全健康、維權意識等知識,每年組織開展各種培訓600余場次,受訓人數達12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