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一種全新的勞務關系正在悄然流行,這就是零工經濟——疫情之下,很多企業和個人通過靈活就業的方式找尋自己的發展路徑。
零工經濟的出現和發展,對勞務市場、就業市場是一種補充,也是經濟發展的新趨勢。簡單地講,零工經濟主要是指勞動者以 “打零工”形式,把自己的閑暇時間以彈性、靈活的方式轉化為經濟收入。這是一個全新的 “老概念”。說其 “老”,是因為與之相關的兼職、散工、短期用工等工作形式早已有之。論其新,則是指此輪零工經濟的構成要素特別是推動因素發生了巨大變化,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導致工作場所和方式的多元化、平臺化成為此輪經濟發展最為主要的特征,由此所帶來的打零工的領域大大擴展。除了那些以體力勞動為主的工作外,一切可以外包的、包括專業性比較強的工作也可以 “零工”的形式來完成。一些以任務外包和工作信息撮合的大型互聯網平臺成為零工經濟的主要推手, “零工”已經不僅是一種工作形式,而且成為一種商業和經濟運行模式。
2020年4月,國家發改委、中央網信辦印發 《關于推進 “上云用數賦智”行動 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其中提出,大力發展共享經濟、數字貿易、零工經濟,鼓勵發展共享員工等靈活就業新模式,充分發揮數字經濟蓄水池作用。
數字經濟蓄水池,即指新經濟平臺,包括“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 “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等,不僅提供了臨時就業崗位,也在形成面向未來的零工經濟。
你會發現,大小街道成了外賣配送員的“主場”。人們已經習慣了身著紅、黃、藍等各色衣服的配送員,騎著電動車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場景。這其中有專職 “配送小哥”,而 “其他行業人員”也越來越多。餓了么發布的《2020餓了么藍騎士調研報告》顯示,超過一半的騎手擁有 “多重身份”:26%的騎手同時是小微創業者,4%為兼職自媒體博主,騎手們還有可能是司機、白領等。此外,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加入到騎手這個行業中,騎手學歷呈現逐漸走高的趨勢。
零工經濟讓一批面臨生活選擇、職業選擇、未來選擇的人在一個特殊環境中重新思考自我,它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對于企業來說,可以有效開發人力資源,降低社會成本,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對于就業者來說,工作的靈活性和適應性,滿足了自主安排生活的需要。
根據阿里研究院報告顯示,預計到2036年,中國可能有4億人屬于零工經濟的自由職業者。另外,根據領英數據顯示,有65%的女性開展或計劃開展副業和兼職,而這部分的女性,之所以選擇 “打零工”,不僅是為了增加收入,也是為了提前適應 “不再依賴單一工作”的這一未來趨勢。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勞動關系系主任喬健指出,新經濟的出現,是產業經濟結構調整的必然發展趨勢?;ヂ摼W信息技術、制造業和服務業的深度結合,是產業結構調整的未來發展方向。
筆者發現,不少出生于互聯網時代的年輕人更加青睞有互聯網背景的就業崗位,比如自由撰稿人、網絡主播、私人教練、翻譯,等等。毫無疑問,零工經濟大大增強了勞動者就業的靈活性,這既包括用工方式的靈活,也有就業時間上的靈活。與此同時,勞動者的就業觀念也更新穎。
此外,還有人質疑零工經濟會將員工 “U盤化”,即勞動者自帶一套成熟的工作模式,自帶大量的知識與信息,隨時可以插入工作接口,為不同的平臺、雇主工作。但事實上,零工經濟并不是號召大家都去 “打零工”,其本質是讓大家利用自己的特長、資源,來實現自己的更高價值。
不過,這種自雇型、多雇主的新型勞動契約關系,也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帶來了新課題。零工經濟去組織化的就業模式,打破了雇主與勞動者的傳統用工關系,對目前已有的勞動、用工、就業、培訓、社保等政策和體制機制,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服務體系提出了巨大挑戰。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社會保險、養老保險與醫療保險等一般都是以勞動合同為基礎,對雇員和雇主都會有一定的要求,有的還需要按照勞動者收入水平進行繳費。但對非正規就業、新就業勞動者的勞動關系更加松散,收入水平不易跟蹤,不同地區在勞動者權益保護的規定和實施也存在差異,而新經濟下勞動者就業和工作普遍具有靈活性和流動性,如果在不同地區間更換或者從事工作,權益保障的難度會進一步加大。
一份好工作會有 “體面的工資、體面的福利”, “員工能夠良好表現,并在工作中找到意義和尊嚴”。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澤伊內普·托恩在其著作 《理想用人策略》中提到。因此,即使是 “打零工”,個人也需要在工作中找到意義和尊嚴。這需要政府、企業共同把社保等制度的配套調整好——企業和個人在這個過程中如何轉變觀念,不斷創新,找到更好的發展路徑;相關部門能否及時出臺松弛有度、行之有效的保障制度,是零工經濟實現良性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