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能源署網站2020年4月30日報道】 2020年4月30日,國際能源署(IEA)發布報告《全球能源評述2020》,評價并預測新冠疫情對全球能源需求的影響。報告稱,與2019年相比,2020年總能源需求將下降6%,電力需求下降5%,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近8%。
在報告中,能源署描述了今年第一季度因新冠病毒疫情導致的出行限制和“封城”等措施對能源行業的影響,并以未來幾個月大多數國家逐步放松管制,且經濟逐步復蘇為假設前提,預測了2020年總體能源需求和碳排放量。
能源署表示,新冠病毒疫情對全球能源體系構成了自二戰以來的最大沖擊,2020年能源需求下降幅度將使2008年金融危機造成的影響相形見絀。
報告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能源需求同比下降3.8%,其中煤炭需求下降近8%,石油需求下降近5%,天然氣需求下降約2%。全球核發電量2020年第一季度也有所下降,因為電力需求下降,特別是在歐洲和美國。預計2020年能源總需求將同比下降6%。如果疫情遏制和恢復經濟的努力更加成功,那么能源總需求降幅可能在4%以內。
能源署表示,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電力需求同比下降2.5%,而全年需求將下降5%。如果所有領域的經濟活動能夠較快恢復,則全年電力需求降幅將為2%。
報告指出,盡管全球絕大部分核電機組在疫情期間仍在持續發電,但也不能幸免于疫情的影響。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核發電量同比下降約3%,歸因于部分反應堆因電力需求下降而降低運行功率、延長停堆時間甚至暫時停運。預計2020年全年核發電量將同比下降2.5%。如果經濟能較快從疫情中恢復,一些新反應堆在2020年建成,2020年的核發電量降幅將略高于1%。
能源署表示:“核電一直是歐洲電力系統靈活性的重要來源。法國、德國、比利時、斯洛伐克和瑞典等國核電機組以負荷跟蹤模式運行,有助于保障電力供應安全。”美國2020年第一季度核發電量下降4太瓦時,降幅為2%。中國是少數幾個核電增長的國家之一,2020年第一季度核發電量同比增長1%。能源署表示,受疫情影響,全球幾座新反應堆的建設進度“可能會推遲幾個月”。
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下降5%以上,主要原因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使用量下降。預計今年剩余9個月的排放量將以更快速度下降,2020年總體減排將達到306億噸,同比降低8%,創201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報告稱,各國政府將在推動能源部門從疫情中恢復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是經濟刺激方案將為各國政府提供一個重大機遇,可以將經濟復興努力與清潔能源轉型聯系起來,并引導能源系統走上更可持續的道路,但這需要協調一致的政策努力。
世界核能協會(WNA)總干事麗欣表示:“能源署報告得出的結論是正確的,即需要協調一致的政策努力,抓住機遇,創造更現代化、更清潔、更具彈性的能源部門。核能具有成本效益,將有助于實現更快、更好的清潔能源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