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核新聞網站2020年6月4日報道】 美國核學會(ANS)近日敦促美國核管會(NRC)就乏燃料后處理及相關材料的循環使用采取監管行動,并表示,缺乏高效、具有技術穩健性和包容性的監管基礎,是技術創新面臨的一大阻礙,尤其是對于先進反應堆技術開發商。
在致核管會的一份信函中,核學會常務董事兼首席執行官克雷格·皮爾斯敦促核管會恢復針對后處理的擬議規則制訂程序(proposed rulemaking)。他說,完成后處理的規則制訂程序,將為與先進反應堆配套的乏燃料管理方案研發和創新提供支持。“雖然美國目前沒有新建后處理設施的計劃,但這不應成為暫停規則制訂程序的理由。”
核學會認為,對于目前的輕水堆核電機組,一次通過式燃料循環在近期內可能是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案。但在長期內,核能將繼續在美國電力結構中占有重要份額。因此,以循環使用方式將廢物產生量降至最低,應當具有合理性。此外,處于研發階段的許多先進反應堆設計還對如何充分利用乏燃料中的有用材料加以專門考慮。
在20世紀50至60年代核工業發展初期,美國執行閉式燃料循環政策,大力發展乏燃料后處理產業,現代水法后處理技術的基礎——普雷克斯工藝最初由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RNL)研發,于1954年首次得到工業規模應用,并先后建成了3座民用后處理廠。
出于防擴散目的,美國政府1977年宣布停止實施乏燃料的商業后處理,轉為采用一次通過式燃料循環政策。2006年,布什政府啟動了一項名為全球核能伙伴(GNEP)的計劃,準備在國內建成一個具有更強防擴散能力且能減少放射性廢物產生數量的核燃料循環體系,包括建設一座示范規模的后處理廠。但在2009年政府更迭之后,建設核燃料循環體系的計劃被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