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淑琴
我家門前有一條路,曾爺爺告訴我,他小的時候,這條路就有了,當時它還是土路,兩米多寬,貫穿南北,是農家出行的要道。
后來,這條路拓寬了一倍,鋪上了石子,比土路好走多了,也能通車了。
改革開放后,這條路變成了直通縣城的寬闊平整的柏油公路,比原來的石子路不知道好走了多少倍。
前幾年,這條路被改建成高速公路,路基拓寬,坡度改平,水泥路面,還有花帶。看到這么好的公路,我真正感受到了祖國的飛速發展和變化。
——選自《路的變遷》

上文美中不足的是,對于四種路況的好壞,寫得太過籠統,不夠細致,難以讓人從中體會到路的具體變化及給家鄉帶來的巨變。
改革開放后,這條路變成了直通縣城的寬闊平整的柏油公路,村民們去縣城不僅不用再忍受顛簸之苦,速度也快了很多:可以騎行車,不到一個小時就到了;也可以坐新開通的班車,半小時左右,一天有好幾趟,大大便利了大家的生活。
前幾年,這條路被改建成高速公路,路面拓寬成雙向四個車道,中間用綠化帶隔開,看起來非常美觀。高速路不僅可以快速通往縣城,還可以快速通往臨近的幾個城市。為此,村民們紛紛種植起水果,銷往各地,生活也慢慢富裕起來了……
修改后的文段對兩種路面的情況進行了細致的描寫,讓我們在對比中真切地“看”到了不同時期的路況,真正感受到了路的變遷給村民的生活帶來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