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翠
(江西省豐城市劍光第三小學,江西宜春 331100)
從寓教于樂的幼兒園步入小學,學生的學習方式會發生很大的改變,尤其在數學方面,經常表現出進步較慢的現象。對于剛入學的學生而言,學習主要靠圖形化的思維方式,對一些定義、規律等并不能深入理解。并且,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法多以講解為主要方式,學生的參與度較低,經常處于被動接受的角色,學習效果不佳,對于原理的掌握層次較低。所以,以目前的形勢來看,轉變教學思路迫在眉睫。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理解數學原理,將是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挑戰。
學生的思維方式是不斷進步的,所以培養其數學核心素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在課堂上不能只按照之前的教學安排進行,而要仔細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調整教學方式。對同一知識點,不同的學生學習理解程度不同,展現出來的核心素養也不同。并且,同一學生隨著學習的深入和專注力的提升,也會表現出階段性的學習效果。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準備時,要注意發現變化,及時調整,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尤其不要只關注考試成績,而要分人、分階段地進行綜合評價,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變化情況,把握他們核心素養的發展情況,幫助他們提升信心和學習水平[1]。
小學課程的學習有相互促進的作用,但是教師之間常常有較深的芥蒂,表現出關于學科重要性的爭辯。其實,如果能將數學和其他學科的學習結合起來,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就是數學的魅力,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非常關鍵。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重多學科的全面發展,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2]。
情境帶入是目前教學過程中經常采用的一個方法,比起常用的灌輸式教學,它具有形象化的優勢,可以將生活中的具體情境和教學內容相結合,更易被學生所接受和理解。剛從幼兒園進入小學的兒童,其思維方式有明顯的年齡特征,邏輯化思維較弱,更偏向親身感受和生活聯想。情境帶入教學可以讓學生有實際的感受,隨著教學活動的進行,逐漸發現數學知識的魅力,尋找數學規律和原理,形成核心素養。
例如,數字“正負”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能掌握數字的“正負”,并且利用數軸相互比較其大小。單純地列舉數字“正負”是一個很抽象的問題,學生理解起來也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情境帶入的方式來講解。例如,多數學生住在小區中,對乘坐電梯有很直觀的感受。電梯里的樓層有數字標識,以一樓為基準,通常回家時樓層往上,用正數來表示,但如果要去地下車庫或地下室時,樓層往下,用負數來表示。又如,學生會對天氣溫度變化有明顯的感受,夏天溫度高,可以用正數來表示;冬天溫度低,可以用負數來表示。通過這樣的生活情境帶入,學生就會對正負有明顯的感受,并且會對生活中的其他情形進行聯想。這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也能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三角形的學習要求學生能掌握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并且能理解其推導過程,這涉及空間思維、邏輯思維等核心素養。所以,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帶上家里常見的三角形進行展示,并準備剪刀和紙張,裁剪出兩個相同的三角形進行拼接,可以形象化地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提高學生的鑒別力和行動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所以,使用恰當的情境代入教學,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課堂專注力,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可以提升學生的空間、邏輯等思維能力,進而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提升學習效率。
以往課堂的主體是教師,通過講解進行教學。新的教學形式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他們主動探究的思想,可以顯著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因此,課堂上,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層層引導,讓學生去探究、分析,這樣可以提升學生的抽象思維、數據分析和構建模型的能力。
例如,小學生學習折線統計圖,雖然他們是第一次接觸這個圖形和概念,但經過之前的學習,學生對統計并不陌生。所以,基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觸范圍,教師可以汽車為主要目標,先展示日常生活中車輛擁擠的畫面,然后讓學生講出自己的感受,緊接著提出問題:“大家想不想知道我們這個城市這幾年汽車的保有量?”等待學生給出肯定的回答,為激發學生探究生活中變化的興趣,接下來,再拋出問題:“那么,如何才能知道保有量呢?”這個問題可以喚醒學生的記憶——要進行數據統計。這時教師可以展示這幾年城市汽車保有量的數據,如何進行數據整理,則需要學生根據已有知識聯想到數據統計表和條形圖。此外,教師還可以繼續拋出問題:“有什么辦法可以使得條形圖更加簡潔呢?”經過層層引導,教師不斷激發學生進行探究的興趣。學生經過仔細討論,有的會說將條形圖變得更細一點,有的會說把條形圖的底部上抬一些,使得長方形變得小一點,進而變成一個點。這時候,教師可以運用視頻教學,變化條形圖,使得長方形變成一系列的小圓點,然后將小圓點用直線進行連接,就形成一幅折線統計圖。隨后,可根據數據點高度討論保有量的增長和降低等情形。這樣一番層層引導學習,學生對折線統計圖的理解會更加深入,并且會在以后的生活中自主應用。
數學原理來自實踐生活,提升總結后會指導生活實踐,所以不能讀死書,讓知識僵化,而要注重應用實踐,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這不僅可以感受生活,而且對學習效果的提升有很強的推動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注意聯系實踐,真正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例如,進行乘除法計算教學時,教師可以使用生活中的瑣事進行實踐應用。春節是咱們國家最重要的節日,每年春節臨近,每個家庭都會購置很多物品,如蔬菜、肉類、零食等,教師可結合這個情況設置問題讓學生進行計算。小紅家今年的春節消費如表1 所示,請大家計算,她家總的花費是多少?之后讓學生根據自己家庭實際進行統計,提升學生的數據收集、分析等核心素養,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表1 小紅家的春節消費情況
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不僅可以讓學生提升學習效果,還可以加強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可以用數學知識計算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體會數學的魔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發揮組織引導作用,以學生為主體,采用多種方式和策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