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
薛惠鋒
當前,信息革命推動了新一代信息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我們正經歷著從“物理社會”走向“信息社會”,并逐步邁向“智慧社會”的深刻變革。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正是對當下科技水平的一次考驗,從某種程度上說,疫情阻擊戰也是一場科技攻堅戰。
信息技術在本次疫情防控過程中發揮了“橋頭堡”作用,讓14 億人共同參與的全民戰“疫”更加從容堅定。4000 萬“云監工”在線24 小時實時了解火神山醫院的進展情況;部分醫院和平臺開始進行遠程視頻問診與網上問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醫療資源的緊張狀況;使用機器人為病人運送藥品、食物、生活用品,大大節省了勞動力;每日更新的疫情數據、同乘人員查詢工具、實時發布的疫情防護知識,都為民眾做好疫情防護提供了重要支持。
不僅如此,信息技術還發揮了“減震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對沖了疫情造成的經濟社會損失。與正在遭受巨大損失的實體經濟相比,以在線辦公、在線教育、在線醫療、無人智慧零售等為代表的“數字經濟”展現出逆勢上漲的蓬勃生機。疫情的沖擊讓許多信息化程度高的行業直接受益:對人工依賴較小的生產線自動化趨勢可能會受疫情的驅動進一步強化;智慧城市管理需求大幅提升;高清視頻、VR 娛樂等將更獲市場青睞。
更為重要的是,信息技術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智囊團”作用,開始為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決策支持。我國在經歷了2003 年的SARS 疫情之后,中央和地方共同投資建立了應對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網絡直報系統,以便醫院能夠快速上報情況,衛生部門與疾控系統能夠快速分析和研判形勢。但是由于種種原因,網絡直報系統的使用率并不高,很多醫生并不知道這個系統的存在。直到此次疫情爆發,2020 年1 月24 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網絡直報系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動態監測功能”上線,才重新喚醒了這個系統,對各地的疫情信息上報及匯總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然,信息技術、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發展到今天,決策支持系統僅僅發揮信息上報和匯總的基礎性作用,是遠遠無法滿足決策者綜合研判的需要。多年來,美國、英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也同樣致力于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公共衛生管理領域,開發了許多決策支持系統,應用于醫療服務、醫院管理和公共衛生管理等領域。無論是何種類型的決策支持系統,其核心都是將物理的信息數字化、分散的數據體系化、數據的價值最大化,具備“收集—處理—分析—監測—評估—預測—研判”等功能,達到“數據—信息—知識—智能—智慧”的梯級涌現,以有效預防、預警和處置公共衛生應急事件,實現從傳統以經驗為主的決策方式向“智慧決策”飛躍。
在這種目標下,決策支持系統的關鍵在于“數據”,難點在于如何挖掘“數據”價值。在這一點上,軍事領域的研究應用往往走在了技術發展的最前沿,將戰爭形態由“信息化戰爭”發展到“智能化戰爭”,具有相當的啟示與借鑒意義。早在1991 年的海灣戰爭,就讓我們第一次認識到智能化戰爭和全球精確打擊體系的威力,讓我們看到信息化戰爭和機械化戰爭的“代差”。美軍在實施“沙漠風暴”行動前,對部隊訓練水平和可能的戰爭進程進行了大規模的兵棋推演,并根據推演的結果,提出了從沙漠中攻擊伊軍側翼的方案,并據此制定了著名的“歡呼瑪麗”行動,以極小的傷亡,粉碎了薩達姆的“戰爭之母”計劃。2019 年10 月,美國蘭德公司發布了《美國海軍陸戰隊的下一代兵棋推演》,旨在讓美軍運用兵棋推演來評估行動方案,以達到支持概念生成、作戰支持能力發展及決策支持等作用。
需要看到的是,單純的作戰仿真是個相對簡單的系統,而公共衛生系統是一個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眾多要素的社會系統,其決策的難點在于公共衛生應急事件中有太多“人”的參與,這就讓公共衛生應急決策變得更加復雜多變,這屬于一類開放復雜巨系統的社會系統工程問題。
為解決社會這一開放復雜巨系統中的各類問題,20 世紀80 年代,錢學森首次提出打造“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研討廳體系”。他指出,“我們把處理開放復雜巨系統的方法定名為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方法,把運用這個方法的集體稱為總體設計部”。這一方法是錢學森在長期指導中國航天事業發展過程中,開創的一套既有中國特色,又有普遍科學意義的系統工程管理方法與技術,包括“總體協調、系統優化”的最佳原則,也包括“一個總體部、兩條指揮線、科學技術委員會制”的管理模式,后來該方法逐漸發展完備。實踐證明,這套方法也同樣適用于社會系統。
在社會系統中,總體部思想的運用在很大程度上是為解決決策問題提供支撐。在運用系統工程去解決實際問題時,首先必須要有總體設計部這樣的研究實體,有了這個實體,這門技術才能得到應用,才能解決問題??傮w設計部是由熟悉社會系統各個方面的多種領域、多門學科的專家和領導所構成的一個實體組織機構。其是將信息、知識和智慧綜合集成的決策支持機構,起到參謀部的作用,促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
綜合集成方法的實質是將專家體系,數據、信息與知識體系,以及計算機體系有機結合起來,構成一個高度智能化的人·機結合與融合體系。這個體系具有綜合優勢、整體優勢、智能和智慧優勢。它能把人的思維、思維的成果,人的經驗、知識、智慧,以及各種資源綜合集成,從多方面將定性認識上升到定量認識。
隨著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其對社會生產力的推動作用日益增強,人工智能發展表現出了“用機器代替人”這一傾向性。但是,從人工智能發展的三大核心要素(即終端、算法和算力)來看,機器(終端)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用,就是通過“算力”和“算法”的不斷優化(機器“邏輯思維”優勢)來實現的,但無論“算法”如何優化,都是人為的預先設定,這使得機器不能、也不可能產生“形象思維”和“創造思維”。而創造思維才是智慧的源泉,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都是手段。從這個角度看,機器無法真正取代人的“形象思維”和“創造思維”作出“智慧”的決策。因此,只有依靠“人·機結合、人·網結合、以人為主”的方式,才能夠真正到達智慧的最高端。
在錢學森的指導下,最早運用系統仿真方法,解決了開放復雜巨系統問題的典型案例,當屬 1983—1985 年間完成的財政補貼、價格、工資綜合研究,以及國民經濟發展預測工作。課題組按照系統工程方法,建立了以市場平衡為中心的系統模型,進行了105 種政策模擬,尋求最優、次優、滿意和可行的調整政策,選擇了5 種政策建議上報中央,為黨中央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
為了把社會系統工程應用到國家層次上的組織管理,錢學森曾多次提出建立國家總體設計部的建議。1991 年3 月8 日,錢學森向當時的中央政治局常委集體匯報了關于建立國家總體設計部的建議,受到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充分肯定,但最終未能實現。在他臨去世的前幾天還念念不忘,感慨國家總體設計部在20 世紀未能實現,可能要到21 世紀的某個時期才能實現了。這成為了永遠的“錢學森之憾”。
2020 年2 月14 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強調,要鼓勵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數字技術,在疫情監測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資源調配等方面更好發揮支撐作用。這一高瞻遠矚的部署為提高我國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水平指明了方向,也對提升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決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使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決策更加科學化、專業化,可運用“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方法”,打造“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研討廳體系”,為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提供決策參考。
在思想理念上,堅持系統論思想,尋求公共衛生應急管理多目標的動態平衡。20 世紀八九十年代,錢學森首次提出系統論,他強調:系統論,既不是整體論,也非還原論,而是整體論與還原論的辯證統一。系統論強調從系統整體、動態等觀點出發,如實地把研究對象視為完整的有機體和開放的復雜巨系統,把定性和定量結合起來分析和處理問題,從而為現代科學技術的研究提供一套嶄新的方法論原則和程序。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是一場跨部門、跨層級、跨領域的全民戰役,是一場融合了多目標、多主體、多需求的組織管理戰役,既要處理好公共衛生與國家安全之間的動態平衡,也要處理好人員防護與恢復產能之間的動態平衡,還要處理好公民權利與社會治理之間的動態平衡。因此,決策中必須通盤考慮、統籌謀劃,不能顧此失彼、按下葫蘆起了瓢,以免造成次生災害。
(版畫作品:《分秒必爭》 作者:劉松柏)
在支撐形式上,建立總體設計部,打造跨領域、跨層次、跨專業的專家隊伍。在我國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中,中國疾控中心作為公共衛生領域的決策執行部門,總體設計部則可以成為“參謀部”“智囊團”,作為研究性實體機構,為應急管理提供決策依據和參考。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置涉及跨領域、跨層級、跨學科的復雜性問題,搭建專家庫體系平臺,醫學專家唱主角,其他專家打配合,從而對公共衛生管理過程中涉及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人自身建設與改進行分析,包括數據工程師挖掘數據價值,經濟學家研究如何恢復產能,外交專家研究如何妥善處理對外關系,系統工程專家研究如何實現整體最優方案,這一切都在綜合集成研討廳中相互配合、彼此協調地進行,最終達到專家知識融合的效果,為疫情防治決策提供解決方案,供決策者參考。
在支撐方法上,運用綜合集成法,實現機器的邏輯思維與人的創造思維相融合。通過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方法,結合專家研討體系,研究各種復雜系統分析方法,例如,采用基于模型的系統工程方法、政策仿真推演方、項目發展走勢預測方法,同時研究各種不同類型模型的集成及其在解決復雜問題中的綜合運用情況,為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決策提供解決方案,形成應急決策支持機制。綜合集成方法的關鍵在于大數據、人工智能、信息技術等的“智能”支撐,更為關鍵的是專家的“智慧”集成,通過“人機結合、人網結合、以人為主”的信息、知識、智慧的綜合集成技術,使“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行業、跨領域”的綜合集成與統籌設計成為可能,打造“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研討廳體系”。
在這個特殊時期,加強對公共衛生應急管理的研究具有更加現實的意義與作用。為推動應急管理決策能力的進一步提高,應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構建輔助決策的綜合集成研討廳體系,建立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的“智慧決策”系統,為有效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提供有力保障,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構筑牢不可破的堅固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