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信息科學研究院
詹 偉
中國質量協會學術委員會
欒大龍
從第二個隔離期開始,人們對“封城”和“復工”的爭論就愈加激烈:面對疫情快速傳播的恐懼,大部分人贊同封城,認為戰“疫”是目前關乎全國全民族安危的首要大事;而與此同時,疫情防控工作離不開經濟發展強有力的支撐,因此社會上呼吁全面復工的聲音也逐日高漲。倡導“封城”和“復工”,無非是對“生存”和“生活”的討論,但孰對孰錯,辯證地講,都只是“身在此山中”罷了,任何只站在自己的視角和立場進行評論的,都是“盲人摸象”。面對各類歷史遺留問題和復雜現實問題,面對國家治理這樣一個復雜的考題,要謀全局且強有力地執行下去,又豈止是“紙上談兵”那樣簡單、扁平?從2019 年 12 月31 日官方宣布疫情,到黨中央印發《關于加強黨的領導、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堅強政治保證的通知》,再到2020 年2 月3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時的講話,再到2020 年2 月14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上提出的“15個體系,9 種機制,4 項制度”,都可以看出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對階段性工作重心和全局的思考。隨著疫情拐點的到來,戰“疫”和保經濟發展這兩場“戰爭”,一個都不能松懈,兩個都要勝利。因此,大家大可不必再去耗費精力討論“孰重孰輕”,而應該腳踏實地地按照黨和國家的要求,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的指示,各行各業、各級領導把各自領域的工作“抓實、抓細、抓落地”。
無論是建國初期,還是改革開放階段,亦或邁入新時代,歷史和實踐無數次證明,哪里有危難,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哪里有險阻,哪里就有軍民協同、眾志成城的身影。在這次抗擊新型冠狀肺炎病毒的戰“疫”中,軍民協同作戰給了我們更大的信心和勇氣,也為決勝提供了有力保障:解放軍空軍派遣多架運–20、伊爾–76、運–9 運輸機從多地運送醫療隊員和醫療物資馳援武漢;2020 年2 月13 日,首批解放軍醫療支援力量抵達武漢,由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聯勤保障部隊、武警部隊等多個醫療單位的1400 名人員抽組而成,后續再分批增派2600 名醫護人員支持武漢。在這次抗擊新型冠狀肺炎病毒的戰“疫”中,一大批軍工和軍民協同創新企業提前復工、挺身而出,貢獻科技成果和產品,在確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維持生產經營持續不間斷,滿足市場需求,盡全力保證產業鏈安全穩定,全面保障戰“疫”和穩定經濟。在這次抗擊新型冠狀肺炎病毒的戰“疫”中,既體現了軍民協同精神的精髓,也在一定程度上堅定了徘徊觀望者的信心,明確了軍民協同發展的方向和重點。
古人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如果說,這次疫情是一次讓我們措手不及的突發事件,疫情的蔓延惡化是因為我們沒有做好充足的迎戰準備,但在國內外局勢錯綜復雜的當下,誰又敢說,諸如此類的突發事件不會再發生?澳大利亞的森林火災,中國的汶川地震,非洲的豬瘟病毒,以及全球經濟危機和國際局部戰爭頻發,再加上霸權主義國家的滋事挑釁,面對這些人類共同的天災人禍,我們是否做好了準備呢?大膽假設,如果此刻我們面臨的不單單是新型冠狀肺炎病毒疫情,而是人類疫情和動物疫情疊加爆發怎么辦?如果疫情和自然災害同時發生怎么辦?如果疫情和經濟危機同時發生怎么辦?如果疫情和戰爭同時發生怎么辦?以上的假設如有一個情況發生,那么后果將不堪設想。我們要時刻警醒,要有紅線和底線思維,要未雨綢繆。
面對時代的呼喚,我們應該做些什么?我們能夠做些什么?
新中國成立70 多年來,經過長期的艱苦奮斗和努力,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巨大飛躍,最重要的是建立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形成和發展了黨的領導和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軍事、外交等各方面制度,國家治理體系得到了不斷加強和完善。但這次疫情依然暴露一些問題,首當其沖是國家公共衛生應急體系不夠完善,以及在應對疫情中暴露出的管理問題、技術應對問題、社會輿情引導和監管問題等。面對這些問題,建議有關部門加強對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相互交織背景下的新型公共安全危機管控問題的研究。以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各種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為重點,結合軍地雙方職責和優勢,設立國家統一領導下的應對公共安全危機及突發事件領導機構,建立常態化的軍地研究和工作協調機制,深入研究各類公共安全危機的突發誘因、作用機理、危害程度、統籌應對機制、屬地各級職責、各項工作流程等,豐富發展新時代人民戰爭理論;并把理論應用在應對突發事件實踐和國家安全領域防范中,在黨中央和中央軍事委員會的領導下,探索軍民共建應急機制,解決從頂層構架到管理標準體系,從“戰時”軍地資源共享、資源調控到應急響應和保障體系等各個環節存在的薄弱點。做到軍地部署明確、分工清晰、協調有序、應對有力,培育眾志成城的民族凝聚力和戰斗力。
2019 年是很多行業的“寒冬”,而這次疫情的到來,無疑更是雪上加霜,面對國際貿易的困境和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現狀,制造、旅游、地產、餐飲、建筑、交通、教育等多個行業都面臨效益大幅度下滑的可能性,保守估計,就算四五月份疫情結束,這些行業出現復盤反彈,也是需要一個緩沖周期的,況且很多餐飲、服務類中小企業本身就存在規模小、應對風險能力差的問題,那么,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向亟需調整。面對這些問題,建議我國針對疫情防控暴露出的問題、短板,發揮軍民協同產業的優勢,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快速“補短板、強弱項”,利用軍民兩用技術轉移轉化助力疫情防控的同時,催生出新的業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軍民協同式發展不僅要引導國家經濟社會資源服務國防和軍隊建設,同時也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國防建設對國民經濟的積極促進作用,軍工技術商業化是大勢所趨,更是科技發展的客觀規律。
高新技術不僅能滿足需求,更能創造需求。例如,對于大數據技術,在確保數據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應探索軍民共建共享大數據建設,主要措施和方法包括以下4 個方面。一是建立軍民協同基礎數據庫,確保數據拿得到、用得好,可以平戰結合、綜合運用;二是建立國家應急大數據平臺和基于數據的危機預警模型;三是完善基于數據的分析決策機制;四是強化應急狀態下的數據動員能力。隨著創新體制的深刻變化、經濟轉型的持續推進,以及5G 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升級換代,未來在軍民協同領域以信息產業、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都應該得到充分的發展,形成新的業態。再例如,探索如何利用智能物聯網來進行疫情預防、治療和管控,讓技術造福人類等。
瞄準國家富國強軍需求,以及國家重大公共安全事件需求,在系統層、整機層和基礎元器件層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在信息戰發展需求和“互聯網+”社會需求中,結合云計算、大數據、無人系統、物聯網、商業航天等技術領域,研發一批在軍隊作戰和保障民生方面具有“實戰”能力的關鍵性產品;在超導材料、納米材料、石墨烯等前沿領域,以及智能硬件、機器人、增材制造等重點領域研發代表產業制高點的創新前沿產品;在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動力電池、航空發動機等重點領域,以及在突破國內產業短板并滿足國家戰略需求的關鍵核心產品方面加強創新力度。同時,合理利用國有資本和社會資本的優勢。國有資本的優勢在于資本雄厚、整合能力強,在技術難度大、周期長、投入高的領域是主要參與者;而社會資本的優勢則在于機制靈活、效率高、成本低,在技術更新快的領域將起到關鍵作用。軍民協同創新可以打破產業的壁壘限制,實現軍工單位和民營企業的融合互補。
面對經濟形勢下行和疫情期間復工不足的情況,各行業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還面臨著不同程度的沖擊和挑戰,但同時,也是企業尋找新方向的機遇期,企業應該客觀研判實際,不能簡單依靠政府財政補貼、金融支持、投資拉動的粗放扶持維持運轉,更多應該聚焦政府在加緊防控災難的同時一定會“擴大內需”,以保持經濟增長。而面對擴大的需求,從長遠看,決定企業價值的還是賽道、行業格局、競爭優勢和管理能力等因素,對優秀的企業來講,每次短期“砸坑”都是很好的長期“買點”。
因此,提升軍民協同創新領域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尤為重要。結合疫情發展和應對,軍民協同創新領域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應該重點體現在科技創新力、應急保障力、市場抗挫力、發展復原力上。
——科技創新力,重點體現在考慮軍民兩個需求、兩個市場,不斷加強自主創新的能力,引領技術發展,促成新的業態和經濟增長點。
——應急保障力,重點體現在面對國家平戰時期的重大突發需求,可以克服一般企業的科研管理限制,能夠以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為價值導向,第一時間組織力量應對危機。
——市場抗挫力,重點強調企業在面對應急狀態下,能夠確保具有一定的現金流,能夠根據社會需求強化管理重構,例如,在此次疫情下,企業應該根據行業特點和用戶的需求,用互聯網模式重構企業供應鏈、企業營銷渠道和服務保障等。
(版畫作品:《使命》 作者:劉松柏 王洪生)
——發展復原力,重點強調企業在不可抗拒社會災害或自然災害發生后,能夠快速反應、調整適應,并形成應對困難的反彈能力。具體體現在認知危機的能力、處理和解決危機的能力、快速尋找補救或迭代發展的能力。
總結疫情的影響和“互聯網+”時代的軍民協同發展需求,建議從以下3 個方面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
一是瞄準“大科學”,樹立協同創新、交叉融合理念。新時代下,前沿技術呈現多點突破態勢,正在形成多技術群相互支撐、齊頭并進的鏈式變革;科技創新呈現多元深度融合的特征,人—機—物三元融合加快,物理世界、數字世界、生物世界的界限越發模糊;顛覆性創新呈現幾何滲透的趨勢,以革命性方式對傳統產業產生“歸零效應”。因此可見,工業互聯網正在引導軍民協同創新向縱深發展,對于企業來講,打破內外部封閉,實現創新主體與內外環境的互聯互通勢在必行。
二是瞄準“大統籌”,探索新的組織構架和創新應用模式。要想在軍民協同創新領域培育“黑馬”,能夠得以突出發展,企業必須要形成暢通有效、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新型組織構架。夯實企業科研生產關鍵基礎設施,建立“工廠內網+ 外網”的協同運行機制,將連接對象延伸到整個工業系統,實現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良性互動,極大提高工業產品的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銷售服務等各環節的工作效率。在新興業態與創新應用領域,將人、物品、機器、車間、企業等全要素融合,設計、研發、生產、管理、服務等各環節融合,使整個工業產業能夠實現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組合、服務化延伸的發展模式。
三是瞄準“大生態”,打造產業生態融通的創新生態。著力打造軍民協同企業內外部兩個循環。內部循環,即具有先進技術和創新性的小眾產品爭取到軍品的大訂單、長訂單,再努力把軍工領域所有的資源、能力、資產盡可能地挖掘、轉化;外部循環,供應商、合作伙伴、教育機構、科技機構、金融機構、園區、軍方、政府形成一個生機勃勃的大循環。在兩個循環的合力下,通過層層協作,環環集成,確保頂層高科技、高集成的實現,以及滿足特殊客戶和市場對特制、非標的要求。而在基礎層面,則要盡快實現創新技術的高普及性與標準化、柔性化的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