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您喜歡花兒嗎?
花卉是上天賜給人間的最為斑斕的風景,自然界中沒有任何物質比花卉的色譜范圍更為寬廣而又四時常見,沒有任何物質如花卉般千姿百態而又觸手可及。
現代的都市生活,我們對花兒的認識,只有絢爛,看花海、賞花田、亂花漸欲迷人眼。賞花所得呢,放飛一天的心情,幾張亮麗悅目的照片,僅此而已吧。在我心里,桃花是最美的,今天,讓我來跟大家一起穿越回古代,看看桃花在那時的文人墨客眼中又是什么樣子。
桃,是世界公認的起源于我國的植物之一,它與我們華夏民族有著數千年的聯系。在距今8000~9000年前的湖南臨澧胡家屋古遺址、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古遺址以及全國20余處古遺址中,均發現了桃核遺存,表明了桃與遠古先民生活的密切關聯。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3000年前的《詩經》,已經開始欣賞詠贊桃花之美。而這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也開啟了中國桃花審美的第一頁。
《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 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 有蕡其實。之子于歸, 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 其葉蓁蓁。之子于歸, 宜其家人。
這是一首春日里送新嫁娘的詩歌。詩經時代認為,桃花盛開的時節,正是嫁娶的最好時節。在桃花爛漫的春日里,大家簇擁著新娘向新郎家去,一路走著一路唱著:“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歌里,用紅燦燦的桃花比喻新娘嬌羞又喜悅的臉龐;用累累的果實象征新娘多生貴子, 人丁興旺;用茂密的枝葉祝福新人一家如枝葉層出,永遠昌茂。
先秦時期,先民從蒙昧走向文明,創造了燦爛輝煌的古代文化,而桃花文化,正是這五彩斑斕中閃光的一筆。今天,它已經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中最為美好的回憶,也成為繽紛絢爛的桃花文化的最初源頭
《詩經》中刻畫了桃花的個體美和景觀美,展現出桃花極高的觀賞價值。自此起,灼灼朝陽下的桃花場景, 便深深植入了中國文化,成為重要的桃花審美意象,象征著春日、青春女子、婚嫁、幸福吉祥的寓意。
晉代的陶淵明又賦予了桃花世外仙境、理想社會的新內涵。到了明代,唐伯虎一首 《桃花庵歌》,將桃花的美好內涵融合為一。“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酒醒只來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桃花就是仙境,桃花就是美人,飲酒賞花,風流逍遙。
桃花之美,在于“百葉雙桃晚更紅,窺窗映竹見玲瓏”的花朵嬌美,在于“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的旺盛生命力,在于“種桃處處惟開花,川原近遠蒸紅霞”的壯麗氣勢,更在于“桃花嫣然出籬笑,似開未開最有情”的情致和“人面桃花相映紅”的美好。
“須當醉臥桃花雨,堪負人間三月天。”春風和煦,陽光正好,去北海感受山桃點染的瓊島春陰,到頤和園西堤享受 “三步一桃、五步一柳” 的江南美景,亦或就在家門口、綠地旁、陌上阡頭,細賞春光下的灼灼桃花,開啟美好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