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肆虐,意大利、韓國、日本等宣布隔離、停產措施,多國商家希望疫情早點過去,將手中堆積的商品賣出去。智利車厘子、新西蘭龍蝦、德國豬肉……《環球時報》駐各國記者迫切感受到外界對于中國市場的需求。外媒稱,新冠肺炎疫情已經對全球供應鏈形成壓力。但很多國家也相信,疫情過后,中國需求依然旺盛。
德國:大量奶粉無人買
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德國食品急盼出口中國!”德國《經濟周刊》稱,德國食品及農產品出口協會布的最新報告顯示,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傳播導致中歐貿易鏈斷裂,德國的肉類、奶粉等食品出口中國處于停滯狀態。
總部位于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通內斯肉聯集團是德國最大的肉制品生產企業。去年,該集團屠宰了2000多萬頭豬,營業額達到73億歐元。“這主要得益于中國對豬肉的巨大需求以及價格上漲。”通內斯主管滕尼斯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集團一半的收入來自中國等國外市場。不過,受疫情影響,德國豬肉出口中國遇阻。滕尼斯稱,許多貨運班機停飛,水運和中歐班列也受到影響,無法將豬肉運到中國。
因疫情出口中國受到影響的還有德國奶制品。《環球時報》記者在德國一些大型超市看到,平日空空蕩蕩的奶粉貨架上,愛他美等德國奶粉擺得滿滿的(如圖①)。女店員告訴記者,“自中國疫情以來,奶粉銷售減少一半以上”。記者了解到,德國奶粉“滯銷”原因也是中歐貨運遇到阻礙。
實際上,受影響不僅僅是食品產業。德國《商報》報道稱,德國汽車、高端機械設備、醫療器械等產品也因為疫情出口中國大減。現在許多“德國制造”儲藏在中國港口。德企期盼中國早日戰勝疫情,恢復正常化。
“一個好消息是中國疫情現在已經得到控制,各行各業逐漸恢復正常,壞消息則是歐洲疫情擴散,也會對出口中國造成阻礙。”德國慕尼黑大學農業經濟學者馬勒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現在關鍵要看歐洲能否盡快恢復經濟常態。他認為,疫情過后,中國需求仍然很高,以豬肉為例,到2025年前,豬肉進口量都將保持高位。“中國豬肉市場對德國養豬戶,豬肉生產企業,仍是一個大機會。”馬勒爾稱。▲
南美:車厘子堆積在港口
本報駐巴西特派記者李曉驍
往年的“三八”婦女節,鮮花市場都會迎來上漲行情,但今年受疫情影響,哥倫比亞暫停對華出口鮮花。哥倫比亞RCN廣播電臺報道稱,哥倫比亞鮮花出口商協會主席奧古斯托稱,“在中國,由于公眾無法正常出門,沒人買花了”。
與哥倫比亞鮮花商同樣焦急的,還有72歲的厄瓜多爾老人迪翁希諾。今年園子里的火龍果結得很飽滿,應該能賣個好價錢。但是面對豐收,老人卻一臉愁容,據美國《華盛頓郵報》報道,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經濟陷入混亂,影響厄瓜多爾火龍果的生產。火龍果價格從此前的每公斤2.50美元跌至80美分。“人們不希望水果在樹上爛掉,所以得以任何價格出售。”老人說。
過去在春節大賣的智利車厘子,也因疫情影響需求大降,大批貨堆積在港口。今年頭兩個月,智利車子里出貨量下降27%。智利《三點鐘報》稱,葡萄和牛油果也分別大減18.1%和27.7%,藍莓下降8%。
轉移市場是不少行業的選擇。哥倫比亞的花卉公司表示,已經調轉市場,把此前出口到中國的鮮花發往其他地區。智利原本出口到中國的鮭魚,也轉到巴西和美國市場。
與此同時,隨著中國經濟活動逐步恢復,外國輸華產品也逐漸擺脫困境。《三點鐘報》稱,智利駐華大使施密特稱,中國的貿易正在逐步恢復正常,“預計3月底,在華水果貿易將恢復到正常狀態”。
巴西《經濟價值報》稱,據巴西動物蛋白協會(ABPA)統計,雖然進口速度放緩,中國仍是巴西牛肉最重要的出口目的地。ABPA稱,中國對肉類需求仍然強勁,“中國政府將食品運輸放在首要位置。物流調整保證了貨物在中國市場的正常通行”。▲
新西蘭:龍蝦豐收, 漁民犯愁
本報駐新西蘭特約記者 趙理銘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中國人改變過年聚餐的方式,也讓新西蘭龍蝦失去市場。訂單大量取消,已經捕撈上岸的龍蝦怎么辦?還要不要繼續開船出海?中國市場需求什么時候會恢復?漁民和商家都犯了愁。
惠靈頓漁民約翰尼·伯克哈特從事龍蝦捕撈行業20年,他說今年這個情況可能是最慘的一次。目前,新西蘭龍蝦業的年產值為3.2億新西蘭元(約合14億元人民幣),從業人數在2500人左右。新西蘭龍蝦行業協會首席執行官馬克·愛德華茲說,目前新西蘭龍蝦出口處于停滯狀態,“中國春節期間龍蝦價格最好,需求最旺,但沒想到目前受沖擊最大。”現在幾十噸的龍蝦抓上來了,沒地方去(如圖②)。往年捕撈季是一船難求,如今捕撈船都停在岸邊,工人和漁民沒事干。
龍蝦的價格也一跌再跌。往年中國春節,出口龍蝦價格能賣到每公斤130-140新西蘭元,如今只能賣50-80新西蘭元。一旦龍蝦死了,就更賣不出價格。如果冷凍出口,價格只能賣到1/3。除了龍蝦,鮑魚出口也處于停滯。原木和肉制品出口也驟降。
于是,供應商和渠道商展開自救活動。新西蘭華人成為龍蝦供應商的目標替代市場。一時間,新西蘭華人朋友圈里,各種龍蝦團購、特價龍蝦、關注公眾號送龍蝦等各類促銷活動一擁而上。不過,新西蘭本地消費能力不足。一位參與組織了本地龍蝦促銷活動的華人女士向《環球時報》記者透露,他們在公眾號上推出特價龍蝦團購活動,第一周效果不錯,但顯然后繼乏力無法持久。
在新西蘭,商業捕撈龍蝦是有配額的。整個新西蘭每年只允許捕撈約2750噸,捕撈季到3月底結束。大部分漁民都會為中國春節預留1/4配額,但現在這些配額基本上都要浪費掉了。針對龍蝦行業遭遇的“寒冬”,新西蘭政府采取一定扶持措施,讓漁民把一部分可以放歸自然的龍蝦放回去,允許配額持有者在下一年繼續使用上一年的部分配額。政府還在考慮稅收減免。
一些供應商也開始轉戰其他市場,例如日本,韓國和中國港澳臺地區。但疫情同樣也影響這些地方的消費需求。美聯社稱,食品、制造業甚至奢侈行業等,都受到疫情沖擊,意大利、韓國、日本主要制造業地區的停工,將危及全球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