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核新聞網站2020年3月5日報道】世界核協會(WNA)高級顧問菲利普·科斯特斯2020年3月初在伊斯坦布爾舉行的核電博覽會和峰會上表示,核工業面臨的主要挑戰不是電力生產和輸配,而是需要獲得政策支持。
核能在全球可持續能源結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未來30年,隨著全球人口增至90億和經濟的持續增長,電力需求將不斷上升,并且需要更多能夠每周7天每天24小時發電的基荷能源。此外,為了應對全球變暖挑戰,還需要大幅削減溫室氣體排放。電力生產是目前能夠實現大規模溫室氣體減排的領域之一。核電不僅能夠滿足上述需求,還可以帶動就業和基礎設施投資,促進經濟發展。
根據世界核協會公布的數據,截至2020年2月,全球30個國家運營著441臺核電機組。核能目前提供全球10%的電力,占低碳電力生產的三分之一以上。18個國家正在建設54臺核電機組。在30個核電國家中,有14個正在建設新機組或繼續之前暫停的項目。
約28個無核電國家正在考慮和準備發展核電或已啟動核電發展計劃。阿聯酋已于2018年完成首臺機組的建設,另外3臺也即將建成。白俄羅斯首臺機組將于2020年投運,第二臺機組將于2021年投運。孟加拉國首批2臺機組分別于2017年和2018年正式開工建設。土耳其首臺機組于2018年開工建設,第二臺機組將于2020年開工建設。埃及和沙特阿拉伯正在為啟動核電建設作準備。埃及與俄羅斯2017年簽署4臺機組建設合同,正在開展現場準備工作,預計2021年將啟動首臺機組建設。沙特正與多家供應商討論建設2臺大型機組,并在探索利用小型模塊堆發電和海水淡化。波蘭、約旦和印度尼西亞等國的核電發展計劃正待正式批準。在歐洲,英國率先制定了19 GWe的核電發展計劃,于2018年啟動首臺歐洲壓水堆(EPR)建設,未來將再建一臺,2020年可能會決定再建設兩臺。
在運核電機組均采用成熟技術,擁有良好的安全運行記錄。近100臺機組已運行40多年。部分機組已獲準運行60年,2臺美國機組已獲準延壽至80年,許多運營商已提交或準備提交延壽至80年的申請。在充分汲取了2011年福島核事故的經驗教訓后,全球核電安全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大幅加強了應對極端自然和外部事件的能力,并積極采取了適當的應急響應措施。
為了進一步支持能源領域的脫碳,在中小型或模塊化反應堆的設計和技術開發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這些反應堆能夠滿足多種能源需求,拓展核能應用范圍,例如海水淡化和區域供暖。
在許多國家,核能是最具經濟競爭力的低碳發電技術之一。如果將所有外部成本都考慮在內,這一點就更加明顯。北美和歐洲的一些核電建設項目遭受嚴重的進度拖延和造價飆升。這證明了保持核電建設能力和經驗對于降低造價和保證項目按時交付的重要性。相比之下,在韓國、中國、日本和俄羅斯等一直在開展核電建設的國家,核電被證明具有很強的經濟競爭力,并且可以按計劃建成投運。
在2018年于波蘭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4次締約方大會(COP24)上,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報告稱,在大多數情況下,將全球變暖控制在1.5℃以下,需要發展核能。2019年,國際能源署(IEA)20年來首次發布關于核能的專題報告,強調需要核能來應對氣候變化,并向各國政府提出重要政策建議。世界核協會也為世界能源理事會(WEC)2019年在阿布扎比召開的會議上發布的一份有關核能未來發展前景的報告作出貢獻。
全球并沒有走上實現《巴黎協定》將全球變暖控制在“遠低于”2℃或1.5℃的目標的軌道上。國際能源署的數據顯示,1997—2018年,盡管對可再生能源進行了巨額投資,但電力生產領域的碳排放量仍占全球排放量的40%。更令人驚訝的是,化石燃料仍然是主要的電力來源,占63%。
國際能源署呼吁建立一個致力于解決氣候問題的大聯盟,署長法提赫·比羅爾表示,政治聲明與現實之間的脫節程度越來越大。因此,迫切需要更大的雄心和行動,核技術是氣候變化挑戰應對方案的組成部分。不應再爭論到底“是選擇核電還是可再生能源”,應該實現兩者結合,共同推進能源領域脫碳。為了幫助世界應對能源挑戰,世界核協會的“和諧”計劃闡述了核電行業發展愿景,目標是到2050年使核發電量在現有水平上增加2倍,占全球總發電量的25%,這需要新增約1000 GWe核電裝機容量。
“和諧”計劃提出了三個目標。首先,在能源市場建立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核電與其他低碳技術應得到平等對待,并認識到其對建立可靠、穩健的低碳能源結構的價值;其次,建立協調的監管程序,提供一個更具國際一致性、更有效和更可預測的核許可審批制度;第三,創造一個有效的安全范式,對核電的健康、環境和安全效益加以重視。
雖然到2050年實現1000 GWe的“和諧”目標看似很宏大,但它是實際可行的,只要能恢復到20世紀80年代的核電建設速度。實現此目標的主要挑戰在于能否獲得必要的政策支持。
總而言之,目前的核反應堆設計技術成熟,60多年來一直在生產安全、可靠和負擔得起的電力。隨著新技術的開花結果,市場機會將持續增加:還可用于為偏遠社區供電,進行區域供暖和海水淡化,為世界各地經濟實現深度脫碳提供快車道,并支持可持續發展。核技術不僅能夠全天候提供能源,還在改善人們的生活,是清潔能源未來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