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聲良
2019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考察調研,首先來到了敦煌莫高窟,對敦煌研究院在敦煌石窟保護研究等方面的工作情況進行深入了解,并在敦煌研究院主持召開座談會,就文物保護、研究及傳承創新等方面發表了重要講話。在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敦煌文化的保護傳承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并從敦煌文化是各種文明長期交流融匯的結晶、敦煌文化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兩個方面,深刻闡明了敦煌文化的重要意義,強調要推動敦煌文化研究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增進民心相通,共同創造更多更優秀的人類文明成果;要加強敦煌學研究,把莫高窟保護好,把敦煌文化傳承好。期望“把研究院建設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和敦煌學研究的高地”。還特別提到了我院“堅守大漠,甘于奉獻,勇于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文物承載燦爛的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論述的指引下,我國文物保護力度不斷加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習近平總書記去年8月19日在我院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與之前在文化文物工作上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一以貫之,為我們進一步做好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研究、傳承以敦煌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堅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一年來,我院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囑托,堅定不移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敦煌研究院重要講話精神為主線,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甘肅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銘記關懷,不負重托,繼續傳承和弘揚“莫高精神”,進一步加強文物科技保護,積極推動敦煌文化價值體系研究,助力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在敦煌文物保護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給我們的這份珍貴文化遺產,堅持保護優先的理念,加強石窟建筑、彩繪、壁畫的保護,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提高保護水平,將這一世界文化遺產代代相傳。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永靖炳靈寺石窟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瓜州榆林窟、敦煌西千佛洞、慶陽北石窟寺的管理單位,敦煌研究院是全國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石窟寺保護科研機構,理應為其他文化遺產地探索出一套完善的科學保護體系,輻射和帶動重要文物保護利用事業的發展。
一年來,我們持續加大投入,運用先進技術加強文物保護研究,開展省部級及以上課題25項,新立項5項,其中“墓葬壁畫原位保護關鍵技術研究”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授權文物保護技術專利3項、完成技術標準2部,內容涉及墓葬壁畫保護、石窟寺風險監測技術研發、石窟寺加固技術等。這些課題、專利、標準的成功申報和實施,將突破我國石窟和古代壁畫保護技術中的一些瓶頸問題,全面提升石窟和古代壁畫保護的科學性與精細化水平。除此之外,我們持續加強科研平臺建設,在甘肅省政府的支持下,甘肅科技廳整合甘肅優勢資源,依托敦煌研究院建立甘肅省敦煌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并在此基礎上向國家相關部委積極申報籌建國家級科研平臺。2019年底,我們建成并運營國內首個用于文物劣化機理研究的大型多場耦合實驗室,首次將仿真與模擬試驗技術成功引入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在做好所轄6處石窟保護工作的同時,我院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依托基礎研究、技術研發、設計實施為一體的產學研用文物保護研究與實踐模式,不僅服務于全國10多個省(自治區)的50多個古代壁畫和土遺址保護、文物數字化設計施工項目,還走出國門,為吉爾吉斯斯坦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技術支撐和中國方案。
在敦煌文化研究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歷史遺存背后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等,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要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作為絲綢之路的“咽喉”,敦煌是古代東西方貿易的中心和中轉站,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敦煌文化本身就具有開放、包容的國際屬性。回顧敦煌文化一千多年的歷程,我們可以深刻感受到不同地區、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在敦煌文化中的歷史烙印,但敦煌文化在廣泛學習外來文化時沒有被“胡化”“西化”,反而在融通中西、博采眾長中與時俱進、創新發展,深刻體現了中華文化海納百川、包容開放的胸襟和氣度。我們今天研究敦煌文化,就是要挖掘敦煌文化所體現的中華文化精神,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一年來,我院積極開展敦煌文化的價值體系研究,結合時代精神深入挖掘敦煌文化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科技價值和社會價值,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精神支撐。開展省部級及以上人文社科研究課題35項,其中“敦煌中外關系史料的整理與研究”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堅持“以我為主、互利共贏”的原則,繼續深化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英國王儲傳統藝術學院、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等數十家國外知名機構的合作交流,并與英國牛津大學、柬埔寨吳哥古跡保護與發展管理局、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學、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蘭州大學、西北大學等機構簽署合作協議,就深化文物保護與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達成共識。在加強國內外合作交流的同時,我們在敦煌學信息資源網中搭建“敦煌藏經洞出土文獻目錄”和“藏經洞文獻研究目錄”專題模塊,通過網絡將院藏敦煌學術資源全球共享。積極推動敦煌文化研究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全方位參與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制作的紀錄片《莫高窟與吳哥窟的對話》,展現了“一帶一路”兩處世界文化遺產的文化底蘊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內涵。充分發揮絲綢之路與敦煌研究中心、佛學研究中心等人文社科平臺作用,聯合國內外機構主辦“2019敦煌論壇:6—9世紀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可持續發展國際論壇”等國際學術會議,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圍繞文化遺產保護、敦煌文化研究等方面廣泛開展學術交流,充分展示我國敦煌文物保護和敦煌學研究的成果。堅持開展國際訪問學者計劃,根據學術研究需求,接收2名外籍訪問學者來院研究、工作,持續引導支持各國學者講好敦煌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在敦煌文化弘揚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性展陳活動和文化交流對話。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敦煌文化內容豐富,敦煌石窟藝術絢麗多彩,經過一個世紀中外學者的研究,敦煌學的各個領域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為了更好地傳承和弘揚敦煌文化,滿足人民不斷增加的文化需求,我院以學術研究為基礎,深入挖掘文物數字資源,通過科技手段,針對觀眾的特定文化需求,開展了多種多樣的敦煌文化價值的知識分享、教育、研學和觀眾互動參與,讓古老的敦煌文化釋放新的活力,讓文物“活”起來,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普及和傳承發展提供了具有示范意義的經驗和模式。
一年來,在堅持“負責任的文化旅游”理念,做好游客參觀服務的基礎上,我院策劃發起“敦煌壁畫藝術精品展走進歐洲高?!表椖?,完成波蘭、匈牙利、奧地利等國高校展覽場地的考察。與韓國有關機構合作,先后在榆林窟、莫高窟舉辦“中韓緣·佛教藝術展”,架起中外文明對話的橋梁。配合相關部門啟動并開展敦煌文化藝術進校園活動,提高了學生的文化藝術修養,增強了在校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除了傳統的展陳展覽,我們還根據不同受眾特性推出《敦煌歲時節令》《和光敦煌》《字在敦煌》等形式多樣的數字媒體品牌,深受用戶好評。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發以來,院轄六處石窟暫時關閉,我院聯合相關機構運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新技術,推出“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數字敦煌精品線路游”“敦煌文化數字創意”“精品展覽”等一系列線上“云展覽”活動,豐富了抗擊疫情期間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我院還與華為合作,基于“數字敦煌”資源,依托華為河圖人工智能平臺,聯合推出“莫高窟窟內文物窟外看”的智能化虛擬體驗項目,探索全新的數字洞窟游覽技術。
在文化遺產管理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關心愛護我們的科研工作者,完善人才激勵機制,支持和鼓勵更多優秀專業人才從事這項工作。
一年來,作為全國第一家榮獲中國質量獎的文博系統單位,我院不斷完善基于價值完整性的平衡發展質量管理模式,以真實完整地保護傳承莫高窟文化價值為目標,以多元組織管理系統為基礎,以高素質人才隊伍為保障,以先進科學技術為支撐,進一步緩解文物保護與利用之間的不平衡和六處石窟事業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現已成為文化遺產管理領域獨創而成熟的管理新模式。我們不斷創新全院人事管理方式,在認真落實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文物局《關于進一步加強文博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的基礎上,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積極爭取獲得公開招聘自主權和副高級職稱評審權,繼續支持九名青年專業技術人員在職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四名青年專業技術人員赴國外進修訪學。持續完善科研管理制度,相繼頒布并實施《敦煌研究院獲獎成果配套獎勵辦法》等多項制度,全面落實承擔科研課題技術人員崗位配套津貼和配套科研專項經費政策,進一步提升了科研工作人員干事創業熱情。
一年來,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利用群體被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時代楷?!狈Q號,被甘肅省委宣傳部授予“2019年‘感動甘肅·隴人驕子”稱號。敦煌研究院榮獲“第十六屆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標兵單位”稱號。一人被評為國家“百千萬人才”、一人被評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一人被評為甘肅省拔尖領軍人才。在科技部的支持下,敦煌研究院被認定為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并以“數字文保與智慧文博典型示范”榮列“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單體類基地十強榜單”?!敖z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吐蕃時期藝術珍品展”獲“第十七屆(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國際及港澳臺合作入圍獎”。“云游敦煌”小程序榮獲2020年度中華文物全媒體傳播精品(新媒體)推介項目。
成績屬于過去,未來任重道遠。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院將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敦煌研究院的重要講話精神,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推動敦煌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弘揚事業的創新發展。
一是堅持規劃先行:我院從堅定文化自信、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服務共建“一帶一路”的高度來考量,把我院放在全省、全國文博系統的大局中來定位,在《敦煌莫高窟總體規劃(2006—2025)》原有思路的基礎上,認真總結經驗做法,推動編制我院“十四五”事業發展規劃,并在此基礎上編制與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高度契合的、能夠引領我院未來30年發展的《敦煌研究院總體發展規劃》。
二是堅持文物保護優先:繼續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開展文物保護科學和修復技術探索。逐步建立并完善甘肅重點石窟監測體系,推進甘肅石窟由搶救性保護向預防性保護提升。推動莫高窟等六處石窟文物數字化工作,實現文物永久保存、永續利用。繼續開展“數字敦煌——藏經洞文物項目”,派專家組分赴英國、法國和俄羅斯相關機構商討所藏文物數字化可行方案。
三是提升研究水平:不斷完善敦煌學學術研究體系和學科體系建設。積極組織申報并開展重大石窟寺保護科研課題和科技攻關項目研究,加快石窟寺保護共性技術研發。基于絲綢之路大背景,深入推進石窟考古、歷史、文獻、民族、宗教、文化、藝術研究,深入挖掘敦煌文化藝術的豐富內涵和時代精神。進一步加大開門辦院力度,持續優化國際合作與交流,舉辦系列敦煌學國際學術活動。
四是創新文化遺產弘揚方式:深入構建院轄六處石窟文化弘揚傳播體系,提升六處石窟旅游開放服務質量。探索個性化旅游服務內容,開發高品質研學游項目,不斷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深入開展文化遺產公益活動,繼續擴大敦煌藝術展覽品牌影響力。聯合社會優質資源,加大力度做好數字媒體品牌建設,塑造更多大眾喜聞樂見的數字文化產品。
五是強化人才支持:緊緊圍繞科研、進修、待遇、生活四個重點,健全更具人文關懷和激勵效果、能夠拴心留人的人才服務保障體系,把各方面優秀人才吸引、集聚到敦煌文化的保護、研究、弘揚各項工作中來。大力引進急需人才,提高落實相關待遇,著力營造集聚優秀人才的優良環境。持續加強與國內外傳統友好機構的合作,開展人才培養工作。
六是堅持項目支撐:結合中央和省市文化產業發展導向,瞄準文化遺產事業發展新需求,認真謀劃文物保護、文化遺產研究、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工程、項目、課題,主動向國家部委和省政府及相關部門單位爭取政策、爭取項目、爭取資金。積極推進事關我院未來發展的“一基地兩中心”項目建設,進一步提升六處石窟旅游開放基礎設施和工作生活條件。
七是傳承弘揚莫高精神。堅持把弘揚“莫高精神”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全院干部職工教育有機結合,引導廣大干部職工“擇一事、終一生”,爭做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踐者、貢獻者、引領者,爭做新時代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創新者、傳播者。力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敦煌研究院建院105年之際,把敦煌研究院建設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和敦煌學研究的高地,講好敦煌故事,傳播中國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