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業要在市場中發展壯大,需要面對諸多的問題。盡管家族企業是一種普遍現象, 但是全世界只有不到10%的家族企業傳承到了第三代,其他90%都消失了,要不破產,要不被并購。傳承的問題時刻影響著家族企業的發展。
從整體來看,成功傳承到第二代的家族企業,無論上一代還是下一代,都在自身的經濟結構和資源環境中積極推進企業的發展。家族企業的成功傳承,有什么秘訣可以分享和借鑒呢?
茅理翔:家業長青“探路者”
在傳統家族管理和現代經理人制度之間,茅理翔摸索出一套“現代家族企業”的管理體系。從某種程度來說,他正在扮演中國家族企業接班人的“教父”的角色。
1941年出生于浙江寧波的茅理翔1985年創辦慈溪無線電廠,創業成功而被封為“點火槍大王”。1995年,茅理翔和時年26歲的兒子茅忠群一起進行他的二次創業,成功地創立了廚房領域品牌“方太”。最開始,茅忠群與父親約法三章:第一,不介入父親的點火槍事業,創立方太新業務,重大決策在于自己;第二,新業務由自己主導和決策;第三,要做高端品牌,要有自己的研發和銷售。從1996年開始,茅理翔任董事長,茅忠群任總經理。
剛開始時,茅理翔和茅忠群分別帶一個組進行新的項目調研,在汽車、摩托、空調和廚房產品中,最后統一選擇了廚房產品,但是茅理翔選擇了微波爐,茅忠群卻選擇了油煙機。之后父子間一次持續多月的爭論是關于“方太”的取名,茅理翔希望還是以“飛翔”為名,把飛翔集團改成飛翔廚房電器有限公司,但是茅忠群認為“飛翔”這個名字不合適,希望改成“方太”,易寫、朗朗上口,女性化的品牌名稱和廚房貼近。兒子的理由無懈可擊。吸油煙機是廚房電器,廚房多由女人掌管,“方太”即是“方便太太”,指向精準且更具親和力;此外,“方太”是香港ATV(亞洲電視)《方太美食》節目主持人的名字,她在電視上炒了20年菜,廣為人知。用“方太”,企業、產品、品牌完美統一,還有了很好的傳播基礎。
茅理翔也自有道理。“飛翔”已有一定知名度,而且是全類注冊,再注冊新名,耗時耗力且未必成功。茅理翔心里還藏著另外一個更重要的理由:當年他辦的無線電廠遭遇難關,女兒茅雪飛辭職下海幫忙,他才得以平穩渡過。“飛翔”這一名字,是父親對女兒感激之情的含蓄表達。
父子倆產生了激烈的爭執,茅理翔回憶道:“當時爭論還比較激烈,有時候吃飯的時候,他吃到一半就走了。當然我們都是知識分子,所以也不會高聲吵鬧。后來我太太問我兒子的說法對不對?我說他的說法也是對的,最后就同意了。”
茅理翔對兒子的培養是一個“三三制”的過程,帶三年、幫三年、看三年。創業的第一個三年(1996~1998年),茅理翔首先交出的是產品的研發權。茅忠群是工科生,對油煙機產品輕車熟路,他提出生產適合國人烹飪習慣的油煙機,產品得到了市場的接納。
第二個三年(1999~2001年),茅理翔試著把營銷權交給了兒子。1997年開始,宏觀經濟急轉直下,茅忠群卻果斷開始了營銷方式的革新,他招聘了大批有現代營銷經驗的人才,建立了星羅棋布的銷售網絡,他還在電視上進行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而廣告效應帶動了銷售的大幅提升。
第三個三年(2002~2005年),茅理翔放下了全部的管理,甚至缺席日常例會,他把企業的事交給兒子,自己投入家族企業的研究事業,在全國各地開道授業講授家族企業的傳承之道。
茅理翔是一個家族企業制度的堅決擁躉和捍衛者,在他看來,在傳統家族企業和現代的職業經理人制度之外,更適合中國家族企業的是現代家族企業制度。傳統家族企業,是夫妻店、兄弟店,現代家族企業則擁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在方太,總裁以下的管理者全是職業經理人。
茅理翔的大女兒獨立管理兩家公司,未在方太擔任管理職務。茅理翔將產業一分為二,早期做點火槍的“飛翔”留給了女兒。這就是他恪守的“口袋理論”,兄弟姐妹之間可以在一個公司相互參股,但不要放在一起經營,否則會引發爭奪管理權的隱患。因此方太創立之初,女兒茅雪飛雖占14%的股份,但她并不參與企業管理而是另有企業,家族其他成員也不參與女兒企業的經營。對于此前的“飛翔”集團,茅理翔已將工人工齡全部買斷,同時也給鎮政府一筆錢進行買斷,解決了家族企業股份被分割的隱憂。
2006年,茅理翔創立了家業長青學院,這是個旨在培訓企業二代順利接班的學院,茅理翔親任院長,除此之外,茅理翔還在全國各地高校開課講授如何傳承家族企業。從某種意義講,茅理翔正在成為家族企業接班人的“教父”。
在茅理翔的規劃中,茅氏家族要做的不是二十年、三十年的企業,而是要朝著百年老店的方向走,傳承便是家業延續的題中應有之意。
丁建通:多一度創造力
361°可謂是福建晉江家族企業中的代表,IPO加速了它在兩代中的傳承和變革。
晉江陳埭鎮。361°運動鞋生產線旁邊坐滿了20歲出頭的年輕工人,他們埋頭各自忙著手中的活兒:裁剪原料,縫制鞋幫,壓制鞋底,粘合幫底,包裝成品。
丁建通偶爾拿起成品鞋端詳,發現有一雙鞋的左右腳鞋幫高低略有不同,馬上找人處理。這位1940年出生的“老董事長”雖然處于半退休狀態,但仍像個慈祥的大家長一般守候著自己一手創辦的事業,從采購原材料到員工孩子入學,事無巨細無所不管。
廈門湖里區。361°嶄新的運營中心充滿現代氣息,洋氣十足的年輕員工身著不同顏色的T恤衫,淺粉色是普通職員,桃紅色、明黃色、鮮綠色是總監以上的中高層管理者。他們談論著品牌塑造、流行趨勢。丁伍號與下屬員工和外界都保持著一定的距離,眼中透著霸氣的他正努力帶領361°在中國體育裝備市場的“紅海”中奮力拼殺。
一邊是舊式的晉江工廠,一邊是新派的運營中心,兩種風景背后其實是兩代管理者不同風格的強烈反差。從2004年起,創始人丁建通開始淡出管理層,把重任逐漸過渡給丁氏家族的第二代成員,尤其是大女婿丁伍號。
“有沒有創造力是我看人、選人的重要標準,不管是合作伙伴、經銷商,還是企業內部、家族內部。”丁建通說。實際上,20多年的創業過程彰顯了丁建通自己的創造力。吹嗩吶出身的他42歲才起步。1983年,看著左鄰右舍先后靠著加工運動鞋發財致富,他也借了2000塊錢購買工具和原材料,開始做鞋子。最初的幾年,為了節約成本和保密,無師自通的丁建通都是自己畫鞋樣、琢磨款式。他甚至會走路時盯著別人的鞋子看,遇到中意的樣式馬上回家畫下來、剪出來。
這位“鞋匠”很早就有品牌意識,從華豐到萬事樂、再到別克,都是361°品牌的前身。他還率先贊助了中國羽毛球隊,并將大筆廣告費砸向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在晉江這個世界級的造鞋基地,丁建通和他的家人從數以萬計的小作坊中脫穎而出,發展成一家香港掛牌的上市公司。從收入規模上看,361°僅次于它的(下轉第12頁)(上接第8頁)老朋友兼老對手安踏,領先于匹克、貴人鳥、喬丹等品牌。
丁建通有兩兒兩女。在創業的艱辛時期,大女婿丁伍號一直擔任總經理,負責全面工作,尤其是市場拓展等對外事務;長子丁輝煌側重在生產環節,次子丁輝容側重在財務管理;小女兒和女婿則獨立創業辦廠,不在公司任職。
睿智的丁建通創造了一種制衡的股權結構,既給第二代足夠的施展空間,又能在關鍵時刻控制大局。
IPO加速了公司管理權在兩代人中的交接。2009年,361°在香港掛牌上市,所募集資金超過20億港元。上市后的361°引入了大量的職業經理人,丁氏家族的其他成員逐漸退出了管理層,包括兩個兒媳。至此,361°已經擺脫了原始家族企業的模樣,管理團隊更加多元化、社會化,他們甚至不愿意對外提及創始人的名字和故事。但丁氏家族仍是最大股東,3位家庭成員占據著最高管理者的職位和其他要職。
第二代掌門人還在不斷擴大生產規模。2010年2月,361°的五里工業園正式投入使用。它位于晉江,占地面積323畝,一期工程包括了產品陳列廳、服裝鞋業基地、現代物流中心、職工生活區等部分。現在,五里工業園和陳埭老廠各有4000多名員工。如果說由丁伍號、丁輝煌和丁輝容組成的三駕馬車在前線沖鋒陷陣,不斷提升品牌形象、爭奪渠道市場,那么退居幕后的丁建通則是他們的有力支撐,在后方確保產品不出差錯。
丁氏家族的第三代成員陣容龐大。丁建通有8個孫子、孫女、外孫和外孫女,其中5個男孩被送到相對創新的美國讀書,3個女孩被送到相對保守的英國讀書。丁建通說他們都很乖,不但不亂花錢,還會在國外打工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