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爻寒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智慧農業時代的開啟,農業人才的定義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人才市場對于農業人才的需求,正在從傳統的單一專業人才向復合型人才轉變。
智慧農業是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全產業鏈的“生態融合”和“基因重組”,是信息技術、農業技術與裝備技術對區域農業資源、生產、市場的重新優化配置,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種新業態。
隨著智慧農業時代的開啟,植保無人機、智能旋耕機、農情監測點、水肥一體機、物聯大數據,使得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莊稼漢,成了智慧農業時代的田地管家。
隨著智慧農業時代的來臨,莊稼的播種、施肥、澆水、殺蟲、收割,全流程實現了智能化,這不僅需要技術的變革,更需要人才的賦能。
亟需新型農業人才
2020年10月,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北京市農業農村局聯合發布《北京市深化農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實施辦法》,發揮人才評價“指揮棒”和“風向標”作用,為農業技術人員量身定制清晰的職稱評價標準,提出了職稱評審代表作清單,增設了正高級職稱,完善了評價專業,開通了新型農業人才的職稱評價渠道。
通過本次改革,為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人才支撐,支持農業人才將論文寫在京郊大地上,把成果用在三農建設中。
農業系列是職稱系列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向各級農業技術推廣站、種子站、研究所、涉農企事業單位等基層一線的農業人才進行評價,是農業人才職業發展的重要渠道。目前,北京市每年有4000余人申報農業領域職稱評價,涉及農學、園藝、畜牧、獸醫、農業技術信息化等專業領域。
無論是鄉村振興還是現代農業,都需要大量人才支撐。
事實上,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智慧農業時代的開啟,農業人才的定義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人才市場對于農業人才的需求,正在從傳統的單一專業人才向復合型人才轉變。
在浙江農林大學舉辦的2020年浙江省農林水資源專業畢業生專場招聘會上,全國450多家企業共提供了超過13.5萬個崗位,涵蓋現代農業、園藝、動物科學、生物制藥、環境工程、園林規劃、農業智能等50多個領域。
除了傳統的農林企業,環境工程、寵物醫學和生物醫學領域的許多企業也出席了這次會議。許多企業表示,急需農林專業復合型人才。
提到農業人才,很多人想到的都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春天的種植,秋天的收獲,滿滿都是農民們辛勤的汗水。但隨著時代的變遷,農業人才也正在被全方位賦予新的期望,不僅要懂得農業,同時更要懂得時代的脈搏。“我們不僅需要具有農業和林業專業知識的人才,還需要應用新技術的能力。我們缺乏最全面的人才。”有業內人士如是表示。
浙江農林大學就業辦公室的老師宣豐敏說,隨著農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掌握科學技術的新型農業人才肯定會越來越受到尊重。
作為農業的主體,農業人才的素質高低直接影響到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高低。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第四篇“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中提出“推進我國農機裝備和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加快高端農機裝備和丘陵山區、果菜茶生產、畜禽水產養殖等農機裝備的生產研發、推廣應用,提升漁業船舶裝備水平。促進農機農藝融合,積極推進作物品種、栽培技術和機械裝備集成配套,加快主要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提高農機裝備智能化水平。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積極推進信息進村入戶,鼓勵互聯網企業建立產銷銜接的農業服務平臺,加強農業信息監測預警和發布,提高農業綜合信息服務水平。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實施智慧農業工程和“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鼓勵對農業生產進行數字化改造,加強農業遙感、物聯網應用,提高農業精準化水平。發展智慧氣象,提升氣象為農服務能力。”
這為當前的農業現代化指明了應用方向,也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農業職業教育大熱
推動農民培訓工作,國家政策正持續發力。自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以來,2013年至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都對農民培育工作進行了部署,培訓對象不斷擴大,培訓主體走向多元化,獎勵扶持政策也逐漸完善。
乘著農業現代化不斷推進的東風,農業職業教育領域涌現了大量的互聯網企業,以往由國家主導的職業教育局面也悄悄發生了改變。
早在1978 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國家新建了一批農業高等院校,在農業發展方向、管理體制、課程內容以及學科范圍制定了具體的措施。到了20 世紀 80 年代,農業教育管理制度、學科設置、教學內容、課程體系等都有了巨大的飛躍。
這為我國農業發展培育了大量農業技術人才。但隨著科技的創新與數字時代的來臨,新型農業人才缺口日益明顯。
中國約有14億人口,其中約有2.6億種植人口,農產品市場規模超5萬億元。龐大的用戶基數,帶來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因農業衍生出的農業技術咨詢、種植生產需求,成了亟需開發的藍海市場。而在這個市場中,核心的需求場景就是農業職業教育。
此時,一些互聯網企業紛紛入局,包括諸如快手、抖音這種短視頻平臺,和一些以農產品推廣、知識付費為內核的農產品購銷、農技咨詢平臺。
除此之外,各地政府及企業也紛紛推出農業職業教育課程。
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長張曄表示,農民教育已成為開發6億農民人力資源寶庫、支撐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抓手,成為廣大農民實現全面發展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徑。高素質農民已成為發展現代農業、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力量,成為發展新產業新業態的先行者、應用新技術新裝備的引領者、創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實踐者,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在北京農業職業學院教務處處長楊永杰看來,職業院校是高素質農民培育的主要力量,具有師資、課程、平臺等方面的優勢,尤其是能對農民開展系統性、專業化的學歷教育,有助于全面提升農民的綜合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
“高素質農民不是簡單靠幾場培訓就能培養出來的,需要對農民開展系統性、專業化的職業教育和培訓。”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高級講師趙志磊說。2019年,農業農村部、教育部啟動實施“百萬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行動計劃”。202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高職擴招200萬人的任務,給農民進入職業院校學習提供了更多可能。
2020年10月15日,農業農村部發布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2523號建議的答復。在答復中,農業農村部表示,“十三五”以來,農業農村部培育技能服務型農民180萬人,提升培訓對象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以及為農業生產提供專業化服務的能力水平。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聯合有關部門繼續推進農業技術人才和高素質農民培養,努力構建農業農村技術人才隊伍。
智慧農業專業賦能
2020年3月,教育部發文公布2019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華中農業大學申報的智慧農業、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兩個專業獲批。其中,智慧農業專業屬于國家首次批準設立的新專業。
智慧農業專業的設立,旨在培養服務國家和區域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戰略需求,能將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現代工程技術、現代經營管理知識與農學有機融合,溝通交流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創新創業能力強,能勝任現代農業及相關領域的教學科研、產業規劃、經營管理、技術服務等工作的高素質創新型復合人才。
在智慧農業時代已開啟的今天,智慧農業新專業的開設是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需要,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舉措。
智慧農業專業是在傳統農科專業基礎上,利用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工程技術、現代農業管理來改造傳統農學專業,其也將帶動農業機械化與自動化、生物信息學、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等專業的協同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已成為學科發展的新增長點和促進新興學科建設、培養學術領軍人才的有效途徑。
智慧農業專業人才培養將加大對學生綜合運用生命科學、信息技術和智能裝備技術等方面的培養,是解決現代農業發展的人才需求、提高智慧農業基礎研究水平和技術儲備的有效途徑。設立智慧農業專業將為農學、植物保護、植物科學與技術、園藝、水產、動物科學等傳統農科專業的改革發展提供參考。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在各方的努力下,新型職業農民必將助力智慧農業大放異彩。
中國新時代 2020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