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占鍇
我在一片煙雨朦朧中訪西湖。
遠看,湖光山色仿佛被籠罩在一個精致的水晶球中,裊裊晨霧在其間氤氳,雷峰塔屹立湖中,四周的靈隱、孤山更給它添了幾分詩意。
走近了,走近了……湖水那樣純潔,不知從何而來的鳥鳴,為安靜的湖,增添了幾分生機。湖畔的長橋若隱若現,像是睡著了,漂浮在湖上,靜靜地,輕輕地,散發出一絲古色古香,喃喃著梁祝十八里相送的故事。
乘一方小舟,漂在湖上,憶起西湖的故事,是一條條扯不斷的情絲,風帶著梔子花的清香,沁人心脾。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湖水平靜,亭臺玉立,幾只鷗鷺掠過低空;在雨絲里望去,白堤的淺草模糊不清。它們構成的不僅是一幅山水畫,更是生活最初的樣子。
船繼續漂著,轉眼間,就到了西湖的中心,“三潭印月”就在眼前。這三座石塔雖小,但塔腹中空,塔身有五個等距的圓洞,能在水中映出月亮。塔影映在水中,格外清晰,與塔身融為一體,就像三個小仙子,好奇地環視著周圍。三個小塔本不起眼,是古人的智慧給了它們生命。
下了船,我漫步于“柳浪聞鶯”,野花遍布,魚池生機盎然,大片大片養眼的綠茵……隨手一指,都是風景。
其中,最美的,是柳。西湖的柳,別具一格。婀娜的身段帶著美麗的弧線,柳枝并不多,但千絲萬縷的柳條實在惹人喜愛,如一條條小辮子,又像半透明一般,透過縫隙,能看得見遠方景色的剪影。纖細的柳絲,直垂到湖面上,泛起點點漣漪。
坐在長凳上,面朝一湖碧水,背靠幾棵古木,笑看江南細柳,靜憶人世情愁。這難道不是人們內心的向往嗎?難道不是在喧囂之中被忽略的純凈嗎?
我撐一把小傘,默默前行。在西湖的懷抱里,雨也充盈著靈氣。雨絲細若針線,不是直直地落下來,而是一絲絲、一縷縷地飄灑在空中,仿佛是慈母對遠行少年細細的牽掛。我放下雨傘,任由雨絲擦過面頰。這時的西湖半睡半醒,飄飄欲仙。
隨后,我來到蘇堤。湖水仿佛觸手可及,眺望遠處,是一片“猶抱琵琶半遮面”式的朦朧。堤上人來人往,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笑意。我想,這應該不僅是因為西湖景美,更是因為當年蘇公勤政愛民,此地才繁榮昌盛。若不是他,也不會有“蘇堤春曉”了吧。
下了蘇堤,是湖的北面,我一路向東,這兒的景別致而自然:黃鶯在樹上棲息,飛燕在低空盤旋,繁花似錦,綠草如茵,一片生機勃勃。我陶醉在其中,一邊走,一邊思考:西湖美嗎?美。
她的美從何而來?是創造她的人民嗎?是贊頌她的文人嗎?是發生于此的故事嗎?抑或是,每個前來觀賞者的內心?我無法給出準確的答案。我心想:或許是古今中外所有來過此地的過客,他們相聚在塵世間,造了個“世間桃源”,也造就了西湖的韻味。
那她的韻味又是什么?我想,是愛恨情仇,是世間的一切情感,換句話說,是生活本身,最純粹,又最浪漫的生活。
太陽升到頭頂,我要離開了。不知怎的,腦海里突然浮現出史鐵生的一句話:“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這樣一個寧靜的去處,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這個去處,于我而言,就是西湖。
吳占鍇:廈門大學附屬實驗中學七年級(2)班學生
指導老師:鄔雙
編輯 張秀格 gegeprett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