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我爭取當好菜農和煮婦之間的中間人。”“這里的百姓需要我!”……她們扎根基層,全力發揮婦聯工作者、婦聯執委、巾幗志愿者引領聯系服務婦女群眾和家庭的優勢,投身群防群控、聯防聯控,織密疫情防控網,將省委指示和全國婦聯倡議落細落小落地落實,為堅決打贏防控疫情阻擊戰貢獻巾幗力量。
“我們是婦聯干部,我們是蔬菜搬運工!病毒無情,一起行動!”“婦聯義務賣菜小組,讓更多人安全吃上放心菜!”……江蘇連云港市灌云縣婦聯工作群、婦聯執委群、婦女代表群熱鬧了起來。
連云港市蔬菜種植基地小伊鎮花廳村,目前種植面積3000多畝,種有青菜、菠菜、蒜苗、菌類等十幾個品種。受疫情影響,銷售渠道中斷,眼看著田地里的蔬菜個頭一天天躥高,菜農急得團團轉。
“申明:保證現采現賣,價廉物美。是各位在菜市場購買價格的一半。請大家幫幫她們,這是她們整整辛苦一冬的希望啊。”小伊鎮花廳村黨支部書記唐成在朋友圈急切地求助。
這個信息引起了連云港市灌云縣婦聯執委付媛的注意,她想:除了引導廣大家庭科學防護、捐款捐物外,我們還可以做些什么呢?付媛絞盡腦汁:上不了一線,去不了武漢,幫廣大留守婦女把菜賣了,又解決了城里各個“煮婦”的無米之炊,豈不兩全其美!這不正是我們婦聯應盡的職責嗎?想到這些,付媛立馬行動,于是有了開頭的一幕。
為了使得蔬菜盡快賣出,付媛想了各種招數:“標準包:小青菜、菠菜、韭菜、蒜苗、香菜、藕、平菇或蘑菇。50元團購!30份起送,菜品會有調整。”“滿30份送貨上門,個人購買設集中點自取。”一聲聲吆喝在微信群、朋友圈響起,付媛帶著姐妹們,既幫賣又幫買,在菜農和主婦之間當好“中間人”,架起了農戶和需求者之間的橋梁。
灌云縣婦聯專門在連云港市區成立賣菜工作小組,建立花廳村蔬菜銷售微信群,為農民解決農產品銷售燃眉之急。得知情況后,連云港市婦聯立刻呼吁婦聯干部、婦聯執委、女企業家迅速加入“婦聯幫幫團”。各級婦聯的姐妹們紛紛行動起來,統計買菜名單、尋找合適的取貨地點、代收款、轉賬、聯系送貨時間、通知取貨……十幾天時間銷售蔬菜8500斤。
“這下可好了!眼望著我這兩畝韭菜錢要到手了。”看著馬上要割到頭的韭菜地,花廳村60多歲的丁大娘喜笑顏開。

當地農民采摘滯銷蔬菜

成設集中點售賣蔬菜
“我們社區有5個小區,近6000名居民,其中老年人占20%以上,是疫情傳染的易感染人群。另外,社區是開放式的,拆遷戶比較多,所以外來人口尤其是來自湖北的人群的防范工作尤為重要。”江蘇徐州市鼓樓區牌樓街道鼓樓花園社區黨委書記駱婷經歷過SARS疫情,深知此次戰疫的難度和重要性。她身先士卒一頭扎進社區,帶領大家嚴格、細致、扎實地開展疫情防控工作。

開展疫情防控工作

宣傳疫情知識
1月22日晚11點,忙碌一天的駱婷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家不久,接到一個電話,交警隊說她愛人出了車禍,很嚴重,目前正在醫院搶救。聽到消息駱婷懵了,她趕到醫院,在手術室外守到凌晨4點。看著被推出手術室仍舊昏迷不醒的丈夫,駱婷詢問何時才能蘇醒,醫生回答:“先保命。”
1月23日晚9點,駱婷的丈夫因為腦出血再次進行了手術,她守到天亮。次日早上8點,駱婷準時出現在社區,帶著大家一起開展疫情防控工作。“我哥我姐,還有小姑和孩子都守在醫院,我跟醫生說了,有事打我電話。”
大年三十以來,駱婷沒有休息過一天,社區每一個外來人員和車輛的排查、登記以及行跡路線跟進,她都心中有數。
“駱書記,我們剛看到從湖北來的那個人下樓到車上拿東西。”聽到聯戶黨員報告的緊急情況,駱婷微笑著說:“他已經過了隔離期,你只要注意觀察他戴口罩了沒有。”在駱婷的帶領下,大家共同構筑起了群防群治的嚴密防線。
很多藥店口罩都賣斷了貨。好在駱婷早有準備,將事先儲備好的口罩免費發放給居民,暫緩了口罩緊缺情況。
駱婷堅持每天到崗,從不缺席。“我得到社區來,因為我是社區黨委書記、主任,也是婦聯主席,這里的老百姓需要我,需要我帶領他們一起防控疫情。我雖然掛念家人,但責任告訴我,我得來。”
“徐書記,我媽今天感覺頭疼,身體不舒服,家里又沒有體溫計,會不會是新冠肺炎啊,我們好擔心,你能來看下嗎?”“放心,沒事的,這兩天氣溫低,老人可能著了涼,多喝些熱水,我馬上過來。”
“徐書記,我今天早上身體乏力,還咳嗽了,是不是得了新冠肺炎啊?”“別擔心,先放松,家里有體溫計嗎?先拿出來量量,我一會兒就來。”

徐小燕
徐小燕是江蘇南通市港閘經濟開發區龍湖佳苑社區黨支部書記,她所管轄的龍湖佳苑和龍庭景苑兩個小區都是拆遷安置小區,共有居民7000多人,與她一起并肩作戰的社工只有5人。
每天上午9點,徐小燕帶隊開始第一輪的入戶,解決居民“宅”在家中的心理和生活問題。下午1點,簡單吃完午飯的徐小燕又來到社區,勸說那些聚集在樓下聊天打牌的老人們回家。一幢幢走、一個個勸,將“老寶貝”們全部安然送回家去,徐小燕這才略略松口氣。緊接著,新一輪走訪排查又開始了。
從早上7點到晚上12點,徐小燕的時間圍繞著居民安全循環往復。疫情期間,她用腳步丈量社區街巷長度,解決社區居民居家隔離遭遇的煩惱。
“昨天睡得好嗎?”“今天武漢天氣不錯,給自己做一頓豐盛的早餐。”……每天,江蘇省十三次婦代會代表、張家港市公益組織培育中心主任梁菲都會打開微信,通過網絡搭起一座通往武漢的“連心橋”,幫助那里的市民驅散籠罩在心頭的陰霾。
“我有危機干預經驗,一定能做點什么。”疫情期間,作為社工,梁菲一直想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為武漢市民做些什么。看到武漢社會工作聯合會發起的關于《招募專業社工提供肺炎防治支持性志愿服務》公告后,她立即報名并順利通過審核,進駐武漢社區心理支持“后援團”。每天,她和伙伴們通過微信平臺為當地承受較大工作負擔和精神壓力的50多名社區工作者以及200多名居家隔離的市民提供線上情緒疏導、情感支持及家庭增能等專業服務。

梁菲
遠程的心理援助非常檢驗綜合能力,因為面對被隔離者的求助,基本不能運用傳統的會談技術去服務,也不能在對最新疫情無所知的情況下,去與求助者溝通。面對特殊環境,求助者的心理變化,要結合疫情發展的洞察、對武漢當地疫情的了解、對國家政策的關注等來綜合考量。
“我感覺屋子里都是病毒”“我一天量好幾次體溫,感覺自己隨時會‘中招’”……打開工作群,滿屏都是市民的擔憂。梁菲耐心“傾聽”,給予心理疏導、情緒安撫,通過文字給武漢市民“隔空送愛”。按照分工,梁菲晚上6點至11點上線,在群里提供專業服務。而實際上,她每天都是24小時在線守候,及時化解求助者的困惑。
“剛接到通知,明天救護車接我去醫院復查,萬一確診了,傳染給家里的老人、孩子,怎么辦啊?”武漢市民小潔因疑似感染新冠肺炎,已主動自我隔離6天,即將進行復查,開始出現焦慮情緒。梁菲為她臨時組建了一個包括醫務工作者、心理咨詢師在內的個案服務小組,進行“多對一”幫扶。
第二天中午,梁菲收到小潔發來的復查報告單。報告單顯示小潔確實感染過新型冠狀病毒,但很有可能在她自我隔離期間已經自愈了。梁菲這才松了口氣。因小潔還需居家隔離,梁菲依舊每天24小時在線陪伴。在她的幫助下,小潔走出陰霾,開始在朋友圈曬自己制作的美食和健身計劃。
“剛入群時,我的內心是忐忑的。是社工志愿者、醫務工作者、心理咨詢師幫助我戰勝了內心的不安,他們真的很棒!”小潔成功走出陰霾后,梁菲鼓勵她在群里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她的經歷也鼓勵了很多居家隔離的武漢人。
正是有一群像梁菲一樣專業又熱心的社工志愿者,發揮著各自專長,才為武漢市民組成了一道特殊的防疫戰線。“只要疫情不退,我就會一直在線,繼續用自己的危機干預經驗,幫助武漢市民渡過難關。”梁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