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
那年我還小,記不清是幾歲了。我母親故去后,父親晚上帶著我睡。我覺得脖子后面不舒服,父親拿燈照照,腫了,有一個小紅點(diǎn);半夜又照照,有一個小桃子大了;天亮再照照,有一個蓮子盅大了。父親說:“壞了,是對口!”
“對口”是長在第三節(jié)頸椎處的惡瘡,因為正對著嘴,故名“對口”,又叫“砍頭瘡”。過去將犯人正法,下刀處正在這個地方——砍頭不是亂砍的,用刀在第三頸節(jié)處使巧勁一推,腦袋就下來了,“身首異處”。“對口”很厲害,弄不好會把脖子爛通——那成什么樣子!
父親拉著我去看張冶青。張冶青是我父親的朋友,是西醫(yī)外科醫(yī)生,但是他平常極少為人治病,在家閑居。他叫我趴在茶幾上,看了看,哆哆嗦嗦地找出一包手術(shù)刀,挑了一把,在酒精燈上燒了燒。這位張先生,連麻藥都沒有!我父親在我嘴里塞了一顆蜜棗,我還沒有一點(diǎn)準(zhǔn)備,只聽得“呼”的一聲,張先生已經(jīng)把我的對口豁開了。他怎么擠膿擠血,我都沒看見,因為我趴著。他拿出一卷繃帶,搓成條,蘸上藥——好像主要就是凡士林,用一個鑷子一截一截塞進(jìn)我的刀口,好長一段!這是我看見的。我沒有覺得疼,因為這個對口已經(jīng)熟透了,只覺得往里塞繃帶時怪癢癢的。都塞進(jìn)去了,發(fā)脹。

我的蜜棗已經(jīng)吃完了,父親又塞給我一顆,回家!
張先生囑咐第二天去換藥。把繃帶抽出來,再把新的蘸了藥的繃帶塞進(jìn)去。換了三四次。我注意到塞進(jìn)去的繃帶越來越短了。不幾天,就收口了。
張先生對我父親說:“令郎真行,哼都不哼一聲!”干嗎要哼呢?我沒怎么覺得疼。
以后,我這一輩子在遇到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病痛時,很少哼哼。難免要哼,也不是死去活來,以免弄得別人手足無措、惶惶不安。
我的后頸至今還落下了個疤瘌。
銜了一顆蜜棗,就接受手術(shù),這樣的人大概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