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理論動態參閱》課題組

世界500強中的中國企業數量首超美國,是中國經濟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又一體現。在當下世界經貿環境出現變化的大背景下,這一數字也再次凸顯了中國經濟的韌勁十足。尤其是相比于2018年,2019年新上榜中國企業達到13家之多,其中既有格力電器這樣的老牌家電企業,更有小米這一互聯網新貴,說明中國在實體經濟與互聯網新經濟兩方面都保持了持續增長,這一方面是因為相關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應用創新、產品創新等路徑,實現了行業領先的競爭力,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中國政府近年來推行的簡政放權、減稅降費等系列政策利好,讓創業和營商環境不斷得以優化,從而為市場主體提供了更有力的外部支持。
從中國2019年經濟半年報可以看出,上半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45.0933萬億元,同比增長6.3%。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仍是全球經濟最大的增長來源。宏觀經濟層面的持續向好,讓企業獲得了良好的發展環境。而企業的經營規模、創新能力、成長性等指標亮眼,又形成了中國躍居世界500強首位的成果。
其中,世界500強的中國新勢力更多來自民營企業,是中國經濟結構良好、活力十足的證明。尤其是以中國“互聯網+”為代表的科創浪潮席卷各行各業,不僅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等傳統巨頭持續進入500強榜單,眾多曾經被歸類為傳統行業的企業也紛紛加速布局。比如:海爾就在加快數字化轉型;格力則在推動空調主業的智能化升級,涉足智能裝備、新能源等戰略新興領域。新科技、新模式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將釋放更多新動能,成為中國企業做大做強的重要引擎。
中國正在推動金融行業對實體經濟、創新經濟的更多扶持,包括科創板的開市,也在希望通過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輸血,讓實體行業、科創類行業獲得更便利、高效、低成本的融資渠道,實現金融普惠與產業扶持,這也有望催生下一個“阿里巴巴”、下一個“格力”。
中國企業的發展,已經經歷了兩次大變革浪潮: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波浪潮是從最早基本由國有企業主導的經濟結構,轉變成民營企業崛起、占據半壁江山的經濟結構,各種榜單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第二波浪潮則是電商、在線社交、在線旅游、在線訂餐、網約車、互聯網金融等爆發性增長所帶來的新經濟能量,讓一大批互聯網企業躋身世界500強。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和新材料、生物醫藥、新能源及節能環保等科創行業成為投資和創業風口,未來有望出現更多與國際先進產業對標的一流企業,讓世界500強的中國新勢力更加壯大,也將成為中國經濟繼續向好的基礎所在。這或許就是在世界500強榜單之外,我們更希望看到的發展前景。
財富500強是“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行榜的一種約定俗成的叫法,強調的是規模。中國公司入榜數量超過美國,這體現了中國市場規模擴大帶來的效應,其背后的邏輯是中國經濟依賴消費驅動的增長模式已經越來越明顯。這一方面顯示了擁有14億人口市場的內部消費在規模性增長,另一方面則是中國經濟的結構性正在改善。就宏觀經濟而言,這是一種非常積極的狀態。但從微觀來看,企業規模大并不等同于競爭力強。尤其是從行業看,中國上榜企業主要集中于金融、能源、地產、工程建筑等傳統行業,有的依靠某些非市場因素維持規模優勢。這與美國、日本以及歐洲等500強企業是截然不同的,他們大部分處于競爭性行業。
我們過去強調經濟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很多地方政府對于轄區內企業進入世界500強也非常重視,被當作地方招牌和政績,這種導向也強化了企業戰略追求規模擴張,降低了企業發展質量,提升了債務規模。
雖然進入榜單的中國企業數量不斷增加、位次不斷前移,但也要看到,中國企業仍存在一些內在的矛盾和問題。
第一,中國上榜企業數量增加,有企業改革和重組帶來的外部擴張步伐加快的特殊因素。如寶武集團,能夠上升13位,就與企業重組關系十分密切。不然,按照目前鋼鐵企業的實際情況,中國鋼企是很難實現位次前移目標的。
第二,中國企業的盈利能力還比較弱。《財富》雜志披露的數據顯示,此次上榜的世界500強平均利潤為43億美元,而中國上榜企業的平均利潤是35億美元,也就是說,中國企業的盈利能力沒有達到世界500強的平均水平。而且,如果排除榜單中的銀行類企業,中國企業的利潤水平只有美國企業的大約1/3。這種現象的出現,毫無疑問與核心競爭力、核心產品、核心技術等有密切關系,與品牌培育和市場影響力有密切關系。所以,如何提高中國企業的核心技術和品牌效應,十分重要。
第三,民企還需更加努力,制造業需要新的突破。雖然新上榜的中國企業中有多家民企,但是從數量和位次來看,民企與制造企業的數量還是相對較少,位次比較靠后,且盈利能力不強。而民企和制造企業,又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與基礎。所以,如何更好地鼓勵民營企業發展、更好地發展制造業,對中國來說,仍然是個重大課題。
早在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就指出:“近代以來,中國屢屢被經濟總量遠不如我們的國家打敗,為什么?其實,不是輸在經濟規模上,而是輸在科技落后上。”
2018年5月,他再次強調,“鴉片戰爭之后,中國更是一次次被經濟總量、人口規模、領土幅員遠遠不如自己的國家打敗。我國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
因此,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后,轉向了追求發展的效率與質量,重點是通過科技創新做強企業,實現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國企改革也將目標設為“做強做優做大”,即通過國資改革,優先做強。當前央企一系列合并重組也并非追求規模,而是資產重組后剝離非核心資產,做強主業。
中國進入500強榜單企業有一個明顯缺陷,即它們的業務主要在國內,國際化程度普遍不夠高,尤其是制造業企業較少,這說明缺乏全球競爭力。
中國企業全球化必須靠提高科技含量,就像華為公司,通過技術優勢占領更多國際市場,在這個過程中塑造品牌形象,并通過這些中國品牌促進形成國家軟實力。中國應該鼓勵發展隱形冠軍,做好基礎研究和核心零部件生產工作,支撐中國產業發展;另一方面,強化科技創新,幫助中國企業在終端商品與服務領域塑造國際品牌。
中國正在落實創新驅動戰略以及擴大開放引入國際競爭,提高中國企業競爭力,中國企業也要敢于通過提質增效、創新發展進入國際市場。國內市場為中國企業提供了規模優勢,中國企業應該利用這種罕見的優勢提升自己的競爭力,走向世界。我們不僅需要500強企業,也需要更多的隱形冠軍與國際品牌,后兩者才是真正強大的標志。
(摘自《思想理論動態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