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格

新加坡是一個躺在案例里的國家,學者或政客可以清晰地捋順它的一切,并在反思中流露驕傲。我小時候就體會過它的“范例”。
小學四年級時,我們班迎來一批新加坡女子學校的同學進行友好交流。當我在校門口正要“熱烈歡迎”時,一個女孩沖著校門口跑來,在側門處拾起一張廢紙。她把廢紙一直攥在手里,直到隨隊進來后丟進垃圾箱。我對她敬佩極了。后來她居然被分組坐在我旁邊!我默默地把在桌上打的小草稿用橡皮擦掉,并附上改過自新的燦爛笑容。當然,班主任獲得了百用不厭的教育素材。
那時起,我一直覺得有一天若去了新加坡必是接受洗禮的。
不過真的到了這里,卻更容易當個好游客。
Waku Ghin, shinji By Kanesaka, robuchon, 珍寶海鮮和街邊肉骨茶。美食鱗次,在藝術和家常中交替。
美食的品質是都市的一樣保證,卻有點乏。我去了海洋館、植物園,和魚兒在一起,和花兒在一起。
這一天仿佛不在新加坡。這個城市經營著自然和美學的配置,找不出一絲殘缺。清晨和傍晚,我從酒店散步出來,在濱海灣花園間的空中步道上不時停下腳步。我陷在偌大的花園里。這是一張巨大的思維的網,植物與湖水是設計的外衣,滿足功用與觀賞。
完美成為理念的展露與灌溉。街上騎行與跑步的人清清爽爽,裝備齊全,他們經過高高的棕櫚樹時的呼吸仿佛帶來了風聲與陽光。
人可以將一座城裝置到何種水準,匹配到怎樣精致,新加坡是個好例子。就像一座盛大的盆栽,是制造出來的,不是生長起來的。
我好奇柏拉圖來到如今的新加坡會怎么說。當他來到這個最像是一個人的國家,他會感到浪漫嗎?城邦的完整也是城邦的荒寂,人的完美也是人的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