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學蓬

1949 年 12 月袁蘇聯官方為毛澤東舉行歡迎會
國際冷戰史專家沈志華研究發現,從內戰打起來以后,美國人就在猶豫,到底支持不支持國民黨政府。
1949年,國民政府被推翻。12月29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召開一次政策研討會。國務卿艾奇遜說,美國應該采取的政策是親近中共,分裂中蘇,不能讓中蘇結成聯盟,如此,在大戰略上我們就成功了。怎樣才能親近中共呢?我們把蔣介石一腳踢開就行,把臺灣讓給中共,他必定感激你。現在,中共要解放臺灣,你就讓他來解放,我們不管。這樣,毛澤東就不會跟蘇聯結成同盟,在戰略利益上,美國就贏了。
杜魯門一聽,說,對,還是艾奇遜這招高。
杜魯門說,臺灣從來就是中國的領土,美國對臺灣沒有任何野心,如果臺灣海峽發生戰爭,那是中國的內戰,跟美國一點關系都沒有。
杜魯門講完了,沒聽到什么反應,艾奇遜有點著急,他發表公開講演,講的都是中美之間有傳統友誼,美國對中國多么友好,比如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時,美國也是隨大流,跟著走,進了北京還挺身而出,主動承擔紫禁城的警衛工作。要不是咱美國大兵幫你們中國人看著門,皇宮里那些寶物啊,早就被老毛子和英、法等國的匪徒們搶光了。而且,美國在中國沒有租借地,全世界只有我們美國人對中國最好。中國同胞們想一想,你們的外蒙古是被誰逼著分離出去的?你們150萬平方公里土地被誰霸占去了?
美國人是想挑撥離間中蘇關系,破壞中蘇結盟,但所談的這些歷史上的恩恩怨怨都是事實,在全世界的華人和中國知識分子之中造成極大的影響。
斯大林非常生氣,試探正在訪蘇的毛澤東,說艾奇遜這個講話,你看沒看?
毛澤東說,我還沒來得及看。斯大林說,我都翻譯好了,你看看吧,美國人太壞了,我們要立刻發表聲明,反駁他。
回國賓館的路上,毛澤東問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斯大林同志說要以政府的名義正式發表聲明是什么意思。莫洛托夫說,就是提醒中國方面,要用外交部的名義發表聲明。
師哲回憶說,毛澤東沒聽明白斯大林的話,斯大林專門叮囑毛澤東,要用外交部的名義發聲明,毛澤東呢,偏偏囑咐胡喬木用新聞出版署署長的名義發,這讓斯大林非常生氣,新聞那個東西怎么能夠代表政府呢?
毛澤東用獨特的方式表達對蘇聯對華政策的不滿,給斯大林造成很大的壓力。
蘇聯高層認為,如果毛澤東空手而歸,中蘇同盟不能得以建立的話,偷著樂的那就是美國人。
斯大林必須做出讓步。
周恩來奉毛澤東之令去見斯大林,說:“我們商量一下,新政府發表一個聲明,承認外蒙古獨立。”
斯大林放了心,說:“這樣很好。”
周恩來接著說:“我現在拿來聲明,請你看看。”
斯大林腦袋瓜子轟地一響,這才明白周恩來的用意。
聲明說:“鑒于外蒙古已于1949年1月舉行全民公投,外蒙古獨立是人民的意愿,所以我們承認其獨立的現實。”聲明還白紙黑字地寫道:“中蘇經過談判,把原來中蘇條約作為正本,以下兩個文件作為附件同時發生效力。”
兩個附件,第一個是中國關于中長鐵路、旅順港和大連港的協定;第二個是關于外蒙古的聲明。
中國方面的意思非常明白:你如果同意我們提出的協定條款,我們就承認已經成為事實的外蒙古獨立;你要是不同意,對不起,我們沒有必要發表這個聲明,馬上打道回府。
蘇聯方面經研究后,于1950年1月28日同意中國方面提出的條件。
當時,外蒙古的具體情況是,對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來說,你承認不承認都已經沒有任何意義,既有蔣介石政權簽約在先,又有外蒙古全民公投在后,再加上蘇聯人的嚴密控制,以新中國那點微弱的力量和影響,要想拿回來,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一個國家的外交政策,倘若不立足于現實,靠理想色彩與狂熱的民族主義激情辦事,非得把事情都搞砸了不可。
中蘇簽訂友好條約的消息見報后,有的地方宣傳工作沒有做到位,甚至出現學生上街游行抗議的事件。
事實恰恰相反,真正吃了大虧的不是毛澤東,而是斯大林。
斯大林一輩子從來沒有吃過這樣大的虧,條約一簽訂,蘇聯的太平洋艦隊就必須退縮到海參崴。毛澤東丟下自己的軍國大事不管,待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斗智斗勇,就是堅持通過條約,合法收回中長鐵路、旅順港和大連港。而這些恰恰是蘇聯從俄國沙皇時代開始苦心經營的遠東戰略構想的一部分。所以,俄國人辦的道盛銀行,出錢修建的中長鐵路、南滿鐵路,租用的旅順港、后來又開辟的大連港,到了1950年2月份,隨著友好條約一簽訂,全讓毛澤東一口袋收了回去。與此同時,蘇聯駐扎在東北的30萬大軍和各種勢力也將完全徹底、干干凈凈地退出東北地區。
這件事,使得蘇聯的戰略損失簡直太大了。
斯大林從1924年坐上蘇共中央總書記的位置,到1953年去世,除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羅斯福、丘吉爾談判時,不得不做過一些妥協讓步,就社會主義陣營而言,哪一個國家的領導人敢不唯他馬首是瞻?唯獨中國來的這個毛澤東,弄得他一點辦法都沒有。
斯大林之所以對中國做出重大讓步,自然是有原因的。就國際局勢而言,蘇聯手里只捏有中國這一張牌可打,他必須和中國結成牢固的同盟,才能確保蘇聯東線的安全。
重要的是,中國能否真正愿意成為蘇聯手中的一張牌,他并沒有充分的把握。因為科瓦廖夫于1949年年底向斯大林遞交的報告明確認為,中共中央內部存在嚴重的親美傾向。
時間再往前移,1949年11月17日,李克農曾向蘇聯大使羅申提到,美國有一個有意分化中蘇關系的重大陰謀,而且美國正在策劃攻擊1945年的中蘇條約。
凡此種種,不可能不對斯大林產生影響,他極不愿意看到中國親近西方國家,而渴望中國成為蘇聯集團中最重要的一員。現實清楚地提醒他,蘇聯和中國結成的軍事政治同盟,實際上是針對美國及其盟國形成的。對蘇聯來說,這項條約具有最重要的戰略意義,保障了蘇聯7500公里的邊界處于安全和友好狀態,保證蘇聯在與美國的對抗中,擁有一個最為可靠和體量極其龐大的同盟者。
現在,他認識到,要讓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他領導的社會主義陣營,自己就不能不在重大問題上做出一些讓步。
毛澤東手里捏著三張牌,他既可以選擇和蘇聯結盟,也可以選擇和美國結盟,還可以走中間道路。
當時,毛澤東本人怎么想的并不清楚,這是歷史學者們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做出的一種判斷。
所以,強勢的斯大林最終向倔強的毛澤東做出讓步,只能是一種必然的結果。
(摘自《中國人眼中的朝鮮戰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