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鈺 嚴思思
【摘 ? ?要】在報道題材的選取上,2009-2018年中國新聞獎獲獎網絡作品注重對社會熱點事件的報道,富有時代性。重大主題報道主要集中于時政新聞,主題性質分布反映了我國新聞工作“以正面宣傳為主”的基本方針和媒體的主流價值取向。網絡新聞工作者十分重視新聞作品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善用技術構建傳播矩陣,但在利用網絡和新媒體技術手段進行創新性傳播方面有待加強。在主題表達上,緊扣時代主旋律,傳達積極價值取向,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關鍵詞】中國新聞獎;網絡專題;網絡訪談;內容分析
中國新聞獎是經中央批準常設的全國優秀新聞作品最高獎,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組織評選。隨著時代發展,中國新聞獎不斷完善獎項設置。從2006年第16屆開始,網絡作品被納入中國新聞獎的評選范圍。如今,中國新聞獎有包括圖文類、廣播電視類、網絡類和綜合類等4個大類的近30個評選項目。每一屆獲獎新聞作品都反映了我國新聞業發展的趨勢和動態,研究獲得中國新聞獎的網絡新聞作品,對當下網絡新聞內容生產如何唱響時代主旋律,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與概念界定
獲中國新聞獎的網絡作品包括網絡評論、網絡專題、網絡訪談、網頁設計等類別,本文以2009-2018年獲中國新聞獎的網絡專題和網絡訪談作品為研究對象。中國記協網的數據顯示,2009-2018年獲中國新聞獎的網絡專題和網絡訪談作品共133件,其中網絡專題作品84件(63.2%),網絡訪談作品49件(36.8%)。
網絡專題通過圖文、音視頻、VR、海報、H5、漫畫等多媒體手段,對某一新聞事件或新聞人物進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報道。伴隨著技術進步,網絡專題的表現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比如第26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千年大墓驚世挖掘——南昌?;韬钅钩鐾痢罚鲃撊藛T利用時下流行的720全景技術拍攝,立體、動態地向觀眾呈現出?;韬钅沟臉用玻娣从衬乖岚l掘的過程和成果,最大程度地滿足了觀眾對現場感和真實感的需求,增強了新聞專題作品的傳播深度,具備較強的互動性、可讀性、觀賞性。整個專題形同博物展覽,受到網友熱烈追捧。
網絡訪談指主持人和嘉賓通過面對面對話交流的方式,談論公眾所關注的新聞事件、人物或社會熱點話題,并通過網絡媒介呈現出來的網絡新聞作品。[1]例如,在2011年日本大地震海嘯事件發生后,關于核輻射的話題引起社會熱議,龍江科普網及時策劃并制作了《龍江科普網談——第一期〈了解核輻射〉》訪談節目,邀請專家圍繞核輻射進行對話,一定程度上普及了核輻射方面的知識,及時引導了輿論,消除了社會恐慌。作品以及時、真實、互動的特點,收獲了良好的宣傳效果,獲得第22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二)研究方法與編碼
本文采用內容分析法,通過編碼將文本量化,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總結近十年來獲中國新聞獎的網絡專題和網絡訪談作品的題材類型、主題性質、報道內容、時代特色和創新情況,歸納作品在內容與形式上的共性,探索優秀網絡新聞作品的生產和傳播規律。研究者編制了《中國新聞獎獲獎網絡作品研究編碼表》,編碼類目包括選題、主題、內容、形式等多項測量變量。共有2位編碼員,為確??茖W性,正式編碼前分別對他們進行了編碼培訓。在編碼員熟悉了編碼工作,并通過了信度測試之后,開始對作品進行編碼,結束后將編碼數據輸入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二、統計結果
(一)題材類型
本文把獲中國新聞獎的網絡專題和網絡訪談作品,按題材分為時政新聞、經濟新聞、科教文衛新聞、社會新聞、軍事新聞、法制新聞、環保新聞和其他新聞等8個類別。在133件獲獎作品中,社會新聞、時政新聞和科教文衛新聞最多,分別占33.8%、24.1%和22.6%,其他類型的新聞相差不大,占比都較小,參見表1。統計結果表明,優秀網絡專題和網絡訪談作品的題材分布主要集中在社會新聞、時政新聞和科教文衛新聞等領域。
(二)主題性質
根據主題性質,本文把網絡專題和網絡訪談作品分為正面報道、負面報道和中性報道。正面報道的焦點往往集中在社會的積極方面或光明一面,是以積極和和諧為基調的新聞內容;負面報道集中于那些與現行社會秩序和道德標準相沖突的行為,像犯罪、丑聞、性攻擊、事故和自然災害等。中性報道指一些無法判斷其正負取向的作品,其性質介于正面報道與負面報道之間。[2]在獲中國新聞獎的網絡專題和網絡訪談作品中,正面報道較多(61.7%),其次是中性報道(33.8%),負面報道極少(4.5%),參見表2。獲獎作品的主題性質分布反映了我國新聞工作“以正面宣傳為主”的基本方針和媒體的主流價值取向。
(三)報道內容
本文將獲獎的網絡作品按報道內容分為先進典型、重大成就、社會熱點、工作經驗、批評監督和其他等6類。表3顯示,在近十年133件獲中國新聞獎的網絡專題和網絡訪談作品中,報道內容為“社會熱點”的超過一半(58.6%),其次是“先進典型”(18.0%)和“工作經驗”(9.0%),“批評監督”占比最低(1.5%)。這是我國新聞媒體重視輿論引導功能使然。當前,我國進入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和利益沖突層出不窮,國內各種思想文化的碰撞,使得社會價值觀念變得復雜多樣,這也對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時代特色
在判斷作品是否有時代特色時,主要以其內容是否與黨和政府的重要工作和國家重大事項有關為標準。統計表明,在獲中國新聞獎的網絡專題和網絡訪談作品中,79.7%的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時代特色,這首先是新聞時效性要求使然。時效性是新聞報道的天然屬性,它決定了新聞作品要反映重大時代主題。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廣大新聞輿論工作者要承擔“四種角色”,其中之一是“時代風云的記錄者”;同年11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中國記協第九屆理事會全體代表和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獲獎者代表時,對廣大新聞工作者提出“四點希望”——做“政治堅定”“引領時代”“業務精湛”“作風優良”的新聞工作者。[3]可以說,記錄時代、引領時代,是我國新聞工作性質和任務的必然要求。
(五)創新情況
創新是中國新聞獎評選的重要指標之一,本文從立意創新、傳播創新、表現創新、綜合創新等方面,對獲獎的網絡專題和網絡訪談作品進行統計分析。表4顯示,“綜合創新”有48件(36.1%),“表現創新”和“立意創新”分別是29件(21.8%)和28件(21.1%),“傳播創新”10件(7.5%)。網絡新聞工作者十分重視新聞作品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但在利用網絡和新媒體技術手段進行創新性傳播方面有待加強。值得注意的是,獲中國新聞獎的網絡專題和網絡訪談作品常用的創新性表現手法是“以小見大”,采用了此種方式來表達主題的獲獎作品有53件,達39.8%。
三、分析及啟示
(一)注重報道社會熱點事件,新聞價值大
在報道題材的選取上,獲獎作品注重對社會熱點事件的報道,富有時代性特征?;ヂ摼W技術讓新聞報道變得幾乎與事件發生同步,社交媒體對重大新聞事件的傳播早已進化為病毒式裂變。傳播速度之快,范圍之廣,影響之深遠,新聞工作者紛紛努力搶占第一報道權或第一解釋權。但是,要從眾多新聞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中國新聞獎,不僅是對新聞工作者新聞敏銳性的考驗,更是新聞機構新聞報道策劃水平的體現。比如第27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作品《先烈不容褻瀆 ?正義從不缺席——加多寶侮辱邱少云案全追蹤》,主創人員針對網絡上利用革命先烈邱少云進行惡意商業炒作的卑劣行為,及時制作了網絡專題作品,還原歷史真相,客觀公正地將事態發展呈現給公眾,以堅定有力的事實回擊質疑。作品正確引導了輿論,向全社會傳遞了銘記英雄、捍衛英雄的信念,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二)突出報道重大時政新聞,指導性強
在2009-2018年獲得中國新聞獎的網絡專題和網絡訪談作品中,重大主題報道主要集中于時政新聞,主要包括全國重要會議、國家領導人活動、重要外交活動。在第28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中,網絡專題及網絡訪談作品16件,其中報道重大時政新聞的作品超過一半。這些作品高屋建瓴,政治思想性突出,新聞性強,策劃精細,從多層面、多角度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度挖掘,把宏大主題與群眾密切關注的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通過群眾視角、群眾聲音反映黨和國家發展進程,以點帶面,以小見大,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和指導作用,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如第28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初心》,央視網精心制作了梁家河篇、寧德篇、正定篇系列微視頻,將習近平總書記早年在基層為人民服務的工作經歷和生動細節一一呈現,敘寫總書記最“接地氣”的一面,表達了執政者一以貫之的為民情懷。作品真實生動,深刻感人。
(三)善用技術構建傳播矩陣,富有創新性
創新是優秀新聞作品必不可少的元素。傳統新聞業受到數字媒體的不斷沖擊,許多媒體都在努力通過變革和創新來適應當前的數字化傳播環境。[4]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獲獎作品都在技術上有所突破。2009年,重大事件報道僅限于電視直播和網頁直播,如第20屆一等獎作品《國慶大閱兵》;僅僅7年之后,媒體報道重大事件的表現形式與內容均有很大變化,如第27屆一等獎作品《中國一點都不能少》,主創團隊非常重視傳播節奏和“時效度”的結合,策劃推出了圖片、H5動圖、海報、文章、視頻、九宮圖解等多種載體形式的內容,傳遞中國聲音,有力地引導了廣大網民的愛國熱情。不同的媒體工具給觀眾帶來不一樣的視聽感受,從而引發不同的傳播效果。通過可視化、差異化、多樣化的表達,制作H5、漫畫、短視頻、微海報等融媒產品,從傳統媒體端移至新媒體社交平臺,通過“報、網、端、微、視”聯動,最終實現新聞報道傳播力、影響力裂變式放大。[5]
(四)價值取向和輿論導向正確,弘揚主旋律
在主題表達上,緊扣時代主旋律,傳達積極價值取向,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述獲獎作品的主題性質和報道內容分布表明,在2009-2018年獲得中國新聞獎的網絡專題和網絡訪談作品中,正面報道、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占有較大比例。比如第27屆的《一份延續了68年的忠誠》《無人區·52載守邊人》,第26屆的《好人365——講述中國人的精彩故事》,第25屆的《網上誠信館道德新標桿——謝巖斌千里還債》《溫州城誠信接力》《孝在三生》等。第26屆獲獎的網絡專題作品《攜手同心共克時艱——“8·12”瑞海公司危險品倉庫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不只是對事故的處置、救援、善后、安撫等重要信息進行實時發布,還重點突出地報道了前線救援情況,不間斷地跟蹤拍攝一線消防官兵、公安武警、醫護人員、環境監測人員、志愿者及普通市民的典型事跡和正能量故事,展示了天津人民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信心和行動。
注釋:
[1] 郭琦.網絡訪談節目的特點及發展趨勢[J].新聞傳播,2016(13) .
[2]張威.中西比較:正面報道和負面報道[J].國際新聞界,1999(01).
[3]林如鵬,支庭榮.習近平新聞思想:當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重大創新[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7).
[4]白紅義.從技術創新到新聞創新:重塑新聞業的探索性框架[J].南京社會科學,2016(10).
[5]陳艷艷,劉宗元.從融合新聞獎看技術與優質內容的關系[J].青年記者,2019(05).
(作者:均為江西財經大學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