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竹昕
【摘 ? ?要】算法推薦技術目前被廣泛應用于新聞領域,有利于滿足用戶的個性化內容需求,然而新聞算法推薦技術在為用戶提供便捷服務的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信息繭房問題、隱私安全問題以及對其公共價值的討論。當下經常使用的今日頭條、抖音等都在采用算法推薦機制,是否真的會導致馬爾庫塞所指出的問題——喪失人的主體性和自主性,帶來技術異化?本文對此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算法推薦;個性化服務;信息繭房;人機協作
有人說,未來的世界,毫無疑問,屬于算法和它的創造者。[1]算法推薦早已不再是新鮮事物,它不僅被應用于新聞領域,在社交平臺、短視頻平臺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大眾媒體時代,編輯部判斷一則新聞的價值是依據這則新聞的重要程度等進行議程設置,再面向廣泛的大眾傳播信息。但近年來,以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為代表的新聞客戶端,運用大數據和算法推薦技術,在較短的時間內為用戶“私人定制”個性化的新聞產品,在滿足用戶的個性化內容需求,為用戶提供了便捷服務的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信息繭房問題、隱私安全問題以及對其公共價值的討論。從新聞價值的角度來說,精確的算法推薦真的比傳統的議程設置更加科學嗎?當下火熱的今日頭條、抖音等都采用算法推薦機制,人們在享受精準推送帶來個性化服務的同時,不再需要思考什么信息對“我”而言是最重要的,也會忽視自己不感興趣的信息,久而久之,算法推薦技術是否真的會導致馬爾庫塞所指出的問題——技術異化導致人喪失主體性和自主性?
一、新聞算法推薦與“虛假的滿足感”
(一)新聞算法推薦
新聞算法推薦是依托算法技術,基于用戶數據分析的一種新型新聞分發方式,將大數據、算法、人機交互進行有機結合,通過追蹤用戶的網絡行為,運用算法推測出用戶可能喜歡的內容,再進行精準推送。其目的在于改善當前因信息過載難以從大量冗雜數據中檢索有效信息的狀況,為用戶提供所需的產品或服務,從而實現新聞信息的個性化服務。算法推薦技術作為一種以數據為核心的新興科技手段,基本理念是“一切皆可量化”,具有精確性,用數字符號定量化闡釋事物。[2]
2013年,今日頭條開始運用推薦算法進行個性化信息分發,以“你關心的就是頭條”為口號,體現了以個性化內容推送為發展機制的領先性,這是新聞推薦算法在我國較早的應用。當前,算法推薦的應用領域越來越廣泛,在線購物網站、新聞客戶端、視頻平臺、個性化音樂平臺等都力圖通過算法推薦技術滿足更多用戶的信息需求。
(二)虛假的滿足感
馬爾庫塞在《單向度的人》中指出,技術的進步帶來了技術合理性。所謂技術合理性,即技術變成了一種看不見的更大范圍的社會控制手段,人的日常生活被新技術所控制,同時人的需求也被技術控制,而人們對這種新型的控制方式無從感知。馬爾庫塞將人的需要分為“真實的需要”和“虛假的需要”。真實的需要是人對自由、獨立和精神思考的需要,而虛假的需要,即由特定社會利益集團強加在個人身上,形成某種消費欲望,因為人們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真實的需要有沒有得到滿足,他們錯將虛假需要當做真實需要。這些虛假需要主要是休閑、廣告、享樂、消費等。因為有了這樣一種可快速得到滿足的虛假需要,人們沉溺其中,大部分人喪失了對真實世界的思考,從而變成“單向度的人”。
僅僅依靠精確化的冰冷的數據來定義人們的個性化,看似是人們消費和休閑娛樂的需求得到了滿足,但人們無法再獲取除此以外的其他內容,久而久之,人們可能會更加依賴算法推送的內容,建構起算法推薦為我們塑造的擬態環境。例如我們頻繁依賴手機導航,是否會喪失認路的能力?我們習慣于手機APP推送新聞,是否會遺忘真實的世界?單純地依靠算法推薦技術是否會使人喪失主動選擇信息能力和自主決策能力?
二、精準推送的強大吸引力:讓算法更懂你
不可否認,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互聯網提供的信息量達到相當大的規模,信息環境的擴張也伴隨著信息過載問題,讓用戶在尋找所需的有用信息時,人工搜索變得極為困難,人們在海量的信息面前感到無所適從。算法推薦技術顛覆了傳統的用戶被動接受信息的習慣,打破了媒介針對一般的、普遍的社會大眾生產、傳遞信息的模式,讓內容生產者從用戶需求出發,充分考慮用戶喜好和信息消費習慣,通過對用戶閱讀興趣、使用行為數據的分析和社交圖譜的建構等,針對用戶所需內容實現個性化推薦。如電子商務平臺“淘寶網”、社交媒體“知乎”、微博、短視頻平臺“抖音”等,這些平臺都在通過算法推薦技術,滿足用戶的多元化信息需求,從而吸引大批用戶。從用戶角度來看,算法推薦“只為我而服務”。
此外,互聯網中海量的數據讓有價值的信息變得極為分散,內容生產者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抓取到全面的用戶數據。算法技術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掌握用戶的瀏覽記錄、閱讀興趣、行為習慣等數據,并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實現了信息的精準分發,一方面為用戶節省了時間成本,提升了信息篩選的效率;另一方面,針對用戶的個人喜好和需求進行精準的內容推送,使用戶擁有了專屬的“個人日報”,這是算法推薦的最大吸引力,它能使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得到最大化的滿足。
三、存在風險的新聞算法推薦
2018年5月,今日頭條將口號改為“信息創造價值”,由此可見,技術公司想要實現長足發展,僅靠掌握數據資源和先進技術是遠遠不夠的。完全依靠機器和數據完成個性化內容推薦的路徑存在著一定的風險,極有可能令人陷入虛假需要得到無限滿足的陷阱中。
(一)信息繭房的出現
桑斯坦在《信息烏托邦》一書中提出了“信息繭房”的概念,即人們只聽他們選擇和能取悅他們的東西。[3]他認為生活在“信息繭房”里的人們如同“井底之蛙”,使自己失去對外部環境的完整判斷。當用戶頻繁接收某一類信息時,就會導致思想封閉、視野狹隘甚至極化,而強調個性化的算法推薦的確減少了不同用戶間信息偶遇的可能性,因此個體用戶應當在開放的、交互的社會環境中獲取信息。算法推薦帶來的“千人千搜”的信息獲取方式會將用戶變成一座座封閉的“信息孤島”,久而久之,用戶就會陷入自己制造的“信息繭房”中。如何打破“信息繭房”的壁壘,實現信息的互聯互通,避免算法推薦帶來的副作用,這是算法推薦平臺應思考的問題。
(二)“圓形監獄”與用戶隱私安全
“圓形監獄”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國哲學家米里杰·邊沁提出的,圓形監獄的四周是環形囚室,暸望塔位于監獄中心,監視者可以觀察到囚犯的一舉一動,在圓形監獄中的囚犯毫無隱私可言。2018年3月,Facebook陷入數據丑聞,被媒體曝光超過5000萬用戶的信息數據被資本公司利用,并被用于美國大選期間的精準廣告推送,從而影響大選結果。眾所周知,我們在日常登錄或使用某一款APP或小程序時,經常會被要求允許公開訪問個人資料、相冊、地理位置等數據,看似隨意的點擊“同意”,可能個人隱私已經被資本公司收集并利用。用戶的個人信息,如年齡、性別、閱讀興趣、行為習慣、健康數據、地理位置等,都被算法推薦系統所熟知,系統據此分析出用戶畫像,從而進行信息的個性化推薦。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我們似乎無時無刻都處在一個被監控隱私的“圓形監獄”中,而用戶本人對此毫不知情。那么,我們的隱私安全由誰來保護?這是算法推薦帶來的又一問題。
(三)公共價值缺失
算法推薦的背后是資本的擴張,掌握技術和數據的公司可以壟斷傳播資源,這種商業邏輯不免會讓它們追逐商業利潤而忽視新聞的公共價值。今日頭條這樣的平臺,不靠新聞價值爭奪用戶資源,而是靠算法做信息的“搬運工”,[4]將重心放在如何提高信息到達的精準度。雖然算法推薦能夠快速分析用戶興趣并匹配相關內容,極為有效地實現了滿足用戶需求的目的,然而,由于部分用戶興趣中充斥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等內容,不斷推送此類信息無異于是對這些錯誤價值觀的宣傳,容易導致越來越多的人喪失正確的價值追求。
(四)信息控制和技術依賴
算法推薦技術擁有對內容的控制權,用戶失去了主動選擇信息的權利,而信息選擇權被算法推薦技術和技術背后的操縱者(企業所有者或程序員)所控制。Facebook的“偏見門”事件充分體現了這一點。Facebook聲稱自己是“中立開放”的平臺,卻在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前后,運用新聞算法技術刻意壓制保守派的媒體及其報道,通過算法干預試圖影響選民的意向。我們不得不思考,通過算法提供的信息是否具有傾向性?有哪些是刻意推送的信息?那些被算法推薦機制屏蔽的內容是什么,是否更為重要?
馬爾庫塞指出,在發達工業社會中,科學技術成為統治工具,一方面科學技術在創造技術設備,用以維持并改善個體社會生活,同時也加強了個體對技術設備及設備所有者的依附。[5] “手機依賴癥”是當下比較常見的一種現象,隨著智能手機和電子技術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手機使用者無法擺脫智能手機,而引發一系列身體、心理疾病。這充分體現了馬爾庫塞的觀點:技術合理性本質上是控制的新形式。[6]看似算法推送針對特定用戶提供個性化內容服務,符合用戶的需求和行為習慣,增強了對用戶的吸引力,實則令用戶無法擺脫對算法推薦技術所提供內容的依賴。算法推薦在向用戶提供內容消費和娛樂體驗的同時,也占用了用戶的碎片化時間,或原本用于工作、學習和休息的時間,令用戶失去自主意識,成為算法推送工具的奴隸。[7]
結語:人機協作,規避風險
目前,算法推薦技術能夠有效解決信息過載的問題,這是技術進步的體現,但要認識到新聞算法推薦技術本身存在的缺陷,使用新技術并不意味著人工推送和內容審核的全面退出,要平衡好機器和人工的關系,相互協作,形成互補,既提高技術手段的有效性又增強社會公共價值內容的傳播,才能夠讓算法推薦技術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注釋:
[1]被人民網炮轟的算法推薦,究竟有多大能耐?[EB/OL].(2017-09-22)[2019-08-24]http://news.ifeng.com/a/20170922/52119945_0.shtml.
[2]陳昌鳳,石澤.技術與價值的理性交往——人工智能時代算法推薦中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思考[J].新聞戰線,2017(09):71-74.
[3]彭蘭.網絡傳播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19.
[4]呂新雨.生存還是毀滅:人工智能時代數字化生存與人類傳播的未來圓桌對話[J].新聞記者,2018(06):28-42.
[5]劉念.馬爾庫塞的技術理性批判理論及其當代價值[D].上海交通大學,2013.
[6]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3.
[7]郝雨,李林霞.信息私人定制的“個性化”圈套[J].新聞記者,2017(02):35-39.
(作者:山西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