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民

在淮安周恩來紀念館,有一張周恩來與他兩個好友在一起的合影(見左圖,左起:周恩來、何天章、譚公輔)。想知道照片背后的故事,就得說到他與譚家三兄弟了。
1910年秋天,周恩來隨伯父周貽賡來到奉天府(今遼寧省沈陽市),入沈陽第六兩等學堂丁班學習。從受封建教育轉到受西方教育,從封建家庭轉到學校環境,周恩來開始接觸革命書籍。后來,周恩來曾說這是他人生轉變的關鍵時期。
這個學校后來和第七小學合并,改名為東關模范學校。學校的設備、師資在當地都是最好的。周恩來恰巧與譚家三兄弟都在這所學校上學。老大是譚公輔,老二是譚公弼,老三是譚公卿。老大、老二與周恩來是同班同學;老三小周恩來幾個年級。譚家以經商為主,家境很是富足,住在沈陽大東關水簸箕胡同,青磚綠瓦的四合院很大并富麗堂皇。為了能讓孩子們出人頭地,三兄弟被送到當時奉天最好的學校。
周恩來四伯父周貽賡,當時在奉天度支司(清朝政府掌管財政開支的衙門)俸餉科當科員,單身任職,收入不多。周恩來到奉天后,伯侄二人在金銀庫胡同的住所,過著清苦的寓居生活。他念書期間,從不亂花一文錢,每天中午只在校門口買兩個燒餅,喝一大碗白開水充饑。
1977年2月8日,原東關模范學校魏校長的兒子魏啟漢回憶說:“學校有一個姓吳的老堂役病倒了,當時周總理的大爺(指四伯父)給他的錢很有限,他的生活很清苦,有點錢也不零花,都是買書。看到老堂役病倒了,他就幫老堂役燒水,并給老堂役送去8個銅板,讓他買點藥吃。老堂役病好后對我父親說:‘我鬧了一場病倒沒什么,你看他家很清苦,還給我8個銅錢,我非常感動。”
少年周恩來在異鄉遇到的不僅是吃“高粱米飯”,以及“刮大風夾黃土”的生活上的困難,更有單身生活在充滿濃厚地域觀念的陌生北方同學當中的不適應。有些同學看著他文弱,說話口音重,講著一口聽不懂的南方話,連姓名都不稱呼,直接叫他“南蠻子”。
受到歧視的周恩來被逼得想出個辦法,趕緊去學會交朋友。譚公輔當時在班級中年齡較大,威信較高,更難得的是譚公輔很高興結識周恩來,他認為周恩來個頭雖小,但人很聰明。譚家離學校相當近,一到課余時間,周恩來便和幾名同學一塊到譚家大院復習功課,幾乎課外時間他都是在譚家和伙伴們度過的。時間一長,周恩來與譚公輔、譚公弼、趙葵第、何天章4個同學結成換帖兄弟,譚公輔年長排行老大,周恩來年齡最小就排行老五。當然,除了結交大孩子,周恩來看見許多弱小同學被那些大同學欺負和打罵,就將他們團結起來,共同對付那些不講道理的大同學。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他們也就不再受欺負了。
周恩來愛運動,非常喜歡踢“熊頭”(類似現在的足球),他很靈活,能帶著“熊頭”左右過人。踢累了,伙伴們沿著河岸一邊走一邊唱歌,幾個人中數周恩來唱得最好。當時在學生中流行唱一些進步歌曲,他們就在一起學唱,連最小的譚公卿都能唱上好幾首。譚家三兄弟都喜歡周恩來這個南方來的多才多藝的同學。
周恩來和譚家三兄弟學習成績在學校里都是名列前茅。1912年10月,東關模范學校創建兩周年,全校舉行了一次隆重集會,并攝影留念。后來,在課堂上,老師以《東關模范學校第二周年紀念日感言》為題,要求同學作文。周恩來當堂揮筆,一書而就。他在這篇《感言》里熱切希望把這一“新學”辦好,培養造就出負起“國家將來艱巨責任”的人才。他分別對“司教育諸公”和“諸同學”提出殷切期望,從中抒發了強烈的愛國情感。
1913年6月,省里舉辦教育成績展覽會,周恩來的《感言》被選為甲等作文參加展出,并收錄在《奉天教育品展覽會國文成績》一書。值得一提的是,譚公輔的《讀嚴先生祠堂記書后》(《嚴先生祠堂記》是范仲淹的名作)也一同被作為范文收入奉天教育品國文成績展中。
東關學校相對來說比較開放進步,周恩來和他的伙伴們在這里能接觸到一些進步思想。周恩來和譚公輔等在家偷偷地用剪刀剪去了辮子,上學時他們把小辮子釘在帽子上逃避社會上的追查。
近3年的學業就要結束了,周恩來找到譚公輔、何天章二人到照相館合影。這是周總理現存最早的少年時期的照片。可惜的是,當時肺病容易傳染,譚公輔被傳染上了,19歲時便不治身亡。周恩來等小伙伴扶棺痛哭。不久,何天章已是遼陽煙臺鄉郵政局局長,暫時閑著無事的周恩來到他那里幫助辦理郵務。譚公弼知道周恩來經常買書要錢用,幾次讓弟弟譚公卿到郵局給他寄錢接濟。
1913年2月,周貽賡調往天津,在天津長蘆鹽運司榷運科當科員,周恩來要隨伯父到關內繼續求學。小伙伴們舍不得他離開,譚公弼和何天章兩人還支持了周恩來進關的部分路費。到達天津后,周恩來與譚公弼保持著通信往來。他把自己參與編寫的《覺悟》寄給譚公弼、譚公卿,讓他們在同學中傳播。在東渡日本的前夕,周恩來還特地從天津趕到奉天,專程看望譚公弼等老同學。不久,譚公弼也因肺病去世。
1978年,譚公卿把周恩來少年時曾用過的硯臺、筆架、網球拍等,捐獻給了國家。
(摘自《黨史博采》)